標籤:

2020年,下一次金融風暴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衝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

1997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繫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恒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

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衝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

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制定的對策未能取得預期效果。

1998年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繫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

1998年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

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係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

趁美國股市動蕩、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恒生指數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一個月後,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

1998年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施永青的觀察:(一)97時,市場充斥著很多短線炒家。他們為了參與更多的炒賣,把絕大部分的資金都放在樓宇的首期上,一旦沒法在交易完成前轉售,就會有財政壓力。但自從有了額外印花稅之後,短炒已沒有機會獲利,市場上已沒有炒家;代之而起的都是實力投資者。他們早有長線投資打算,不會因一時的風聲鶴唳而急於套現。二手市場的供應不會突然激增,樓價難作大規模的調整。

(二)97時的市場成交量比今天多,但自從政府推出辣招後,二手市場的交投大量萎縮,市民只有機會供樓,沒有機會換樓;以至供滿樓的業主愈來愈多,新造按揭的人愈來愈少,樓市在這種情況下會十分穩定,因為供滿樓的人不會有財政壓力,不會急於削價套現。

(三)97時,申請貸款不用加3%的利率作壓力測試,所以利率一上升,就會有人吃不消。而現在買樓的人都較有實力,加息3%,他們一樣供得起;更何況現時即使美國不斷加息,亦要一段頗長的時間,累積起來的加息才有機會靠近3%。因此,現時市場的抗跌能力十分強。

(四)現時樓價的中位數雖比家庭收入的中位數高18倍,但以中等入息的家庭去供一個上車盤計,現只需收入的68%來供樓,比97時的110%要低很多。因此,現時上車的人供樓會比97時輕鬆。

(五)97時,香港銀行系統約有2.7萬億港元的儲蓄存款,今天卻有11.7萬億,比97時多了333%,而樓價卻只是比97升了58%。若是資金繼續流入房地產市場,樓價應還可以進一步上升。

------------------------------------------------------------------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危機(subprime lending crisis) ,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從2007年8月開始,美聯儲作出反應,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以增加市場信心,美國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維持,形勢看來似乎不是很壞。然而,2008年8月,美國房貸兩大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股價暴跌,持有「兩房」債券的金融機構大面積虧損。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被迫接管「兩房」,以表明政府應對危機的決心。

2007年2月13日

美國抵押貸款風險開始浮出水面

滙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18億美元壞賬撥備

美最大次級房貸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減少放貸

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New Century Financial發布盈利預警

2007年3月13日

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瀕臨破產

美股大跌,道指跌2%、標普跌2.04%、納指跌2.15%

2007年4月4日

裁減半數員工後,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請破產保護

2007年4月24日

美國3月份成屋銷量下降8.4%

===========================================

事實上觀察了過往的危機,可以做出一個理性的分析:

1,市場的轉折點,是從高價成交縮量開始。無論是樓市還是股市,其產生的問題都基本如此。(通常市盈率都超過了40以上,房屋的出租回報率遠低於月供。)

2,高利率的持續推動,借貸者難以獲得足夠高的現金流償還貸款。這非常重要。往次的危機中,極少發生在市場利率只有3%左右的時期,而基本都在5%以上(香港甚至出現過多次抵押借貸,真實利率超過20%,而當時房屋按揭高達10%以上年利率,租金回報卻無法覆蓋月供成本。美國也是同樣的問題,多次的貸款租金無法覆蓋月供成本加上次級貸款者收入的下降無力供款。)

3,危機前往往會出現小波動。比如一些公司破產,匯率的下跌,從而引發資金抽離風險資產,而轉向現金或者更安全的資產(日元,美元等。),一方面是因為套息交易的增加了全球的金融借貸,波動帶來強制平倉而引發。

4,下一次危機,個人以為很有可能是在ico上。比特幣、以太幣以及萊特幣輪番上漲,數字貨幣市值超1000億美金之後,ICO的熱情也空前高漲,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選擇用ICO模式,籌得第一桶金。據「Smith+Crown」研究報告指出,截至本月,今年有65個項目做了ICO,融資高達5.6億美元,遠超過了通過VC融資籌集的2.95億美元,其中包括國內的一些大型ICO項目。

個人以為,數字貨幣這個泡沫,會遠比大家想像中更猛烈。因為有幾個因素,首先,全球去中心化的資金轉移需求。外匯管制下,不少的資金都在選擇便於變現的資產;而免稅而低廉成本的數字貨幣是個不錯的選擇。

其次,數字貨幣背後存在著恐慌。對於貨幣的不信任以及其他資產回報的不滿意,會引發資金避險進入恐慌情緒。

最後,這泡沫的爆發,必然是隨著各個金融機構介入,放大槓桿以及提供各種衍生品而引發。畢竟原有的ico總量不高,要提高交易的積極性,增加自身收入,我相信相關投行會很快研發大量的衍生品。

總結,下一波的泡沫,估計在兩年後發生。


推薦閱讀:

伯南克的《行動的勇氣》
如果發生經濟危機,普通人應該怎麼辦?
比特幣是不是一場金融劫掠
讀書筆記之3 超級周期要結束了嗎?

TAG:金融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