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張國榮頭像引發的

作者 nn

這半個月來 我一直沉浸在張國榮的世界裡 娛樂圈的浪這麼洶湧 如果有個人能從85年一直紅到現在 去世了還被人念念不忘 那都絕不是巧合也不會只是運氣 一定是兢兢業業拼出來的 試問現在還有幾個人能記得起芒果台第一屆超女的前三甲是誰?

亦舒說起張國榮是這樣講的

什麼樣的男孩子以Leslie為名呢,張徹太太說,是那種見了父親或長輩叫sir的男孩子,斯文有禮,清秀伶俐。張國榮就是這樣,叫人在公眾場所偶然見到,只會得詫異:這麼漂亮!

然而除了決定性外形,還得真的肯干,持正確工作態度,方可保證地位穩固,真正聰明人自然懂得這一點。

不少人絕口贊他:「多累還準時到達現場,一點沒有怨言,要什麼做什麼。有時候發覺他疲倦得眼睛都紅了,仍然趕通宵,而且及時完工,接著再歸隊拍電影。」

你看,不止是另一張好看的臉。

事實上開頭時他們都有美麗的皮相,否則還真進不了這個行業,都年輕,都英俊,都有衝勁,有信心。但日子過去,時間成為殘酷考驗,有些不知恁地,越看越丑,一點也不可愛了,一些走走這條路就倒下去默默銷聲匿跡,許多許多,都沒有紅起來。

群眾是很壞,很挑剔,很容易變心的一堆人,或者只有leslie這樣的男孩,可以長時期贏得他們歡心。

香港大詞人黃霑每次看見哥哥都非要跑去親他,說因為他好看。可黃大才子有一句著名的對張國榮的評價——

與他的才華相比,他的容貌不值一提

與他的人品相比,他的才藝不值一提

偏偏就有人見不得紀念張國榮的

每每自以為是的冷嘲熱諷

誤解來自偏見

偏見來自狹隘

因為我把微信頭像換成張國榮的照片

有人看不順眼了

昨晚半夜一點,手機叮噹叮噹

我老爹終於會玩微信了

跟我說的第一句話便是

"請把你的頭像換了,我不喜歡"

我無語,翻身繼續睡

今天上午9點,看到那樣明媚的春光

我滿心歡喜跟張先生道早安

說沒5句話張先生再次單刀直入"換頭像"

"看幾天差不多了"

真是愉快的氣氛說散就散

和平的小船說翻就翻

翻騰在嘴邊的"愛看看不愛看滾蛋!"

可細想一個是爹,一個是自家爺們兒

他倆可以簡單粗暴,我不能著了他們的道

終究還是就著咖啡咽了下去

仲尼說:「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為止能止眾止」。

當水流動的時候,不能反照到我們自己

當水靜止澄清時,才可以做鏡子用

南師講:人的心理狀況永遠像一股流水一樣

自己的心波識浪不能停止

永遠不能悟道,永遠不能得道

要認識自己

必須要把心中的雜念、妄想靜止

才可以明心見性

我雖覺悟淺

但也知道要見賢思齊

於是我收回我的憤怒

觀一觀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憤怒

憑什麼你們不喜歡就來要求我改變?

我焦慮

他們都是我生命里很重要的人

他們都不喜歡

是不是我自己出了問題?

我哀傷

為何你們都不會好奇我為何喜歡張國榮

當我止息了下來

我看見了自己的情緒

彷彿拍了張快照

我的情緒們就此戲劇化的定了格

一個都沒有少

再然後,我看見了自己

我已不再是那個被鎖在房子里

不被允許跟夥伴去玩的8歲小姑娘;

我不再需要挨了揍

還要感謝父母大人的教導

還得檢討說他們打的對都是我不好;

我也不再需要憑藉滿足別人之後

再眼巴巴的等待別人來賞賜關心和愛護。

我已經成熟了

我已經長大了

我可以自己安慰自己

我可以自己疼愛自己

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

我允許自己滿足自己

我允許自己關愛自己

我允許自己安撫自己

我有能力在冥想中回到過去的時光

去溫暖那個小小的自己

釋放掉那些傷心受挫的記憶

任何時刻我都是有選擇的

我可以選擇聽從他們的要求

也可以堅持自己的喜好

我聽從 不是因為不得已的屈從

我不聽從 也不是因為要去對抗什麼

我愛他們

但我不會再奢求他們一定要明白我的心

我也開始相信他們對我的愛

不會非得要求我彎折自我 扭曲自我

才能贏得他們的愛

對這個世界的態度都是自己內在的一種投射

如果你認為你必須要委屈著自己

才能得到別人的賞識和關愛

久而久之別人就真的會這樣對待你

如果你認為別人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觀點

你也有權利做你自己喜歡的樣子

這兩個事情之間並無衝突

你們仍然可以融洽的相處

久而久之別人也會這樣對待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

我們每個升起的念頭就是一個種子

落在你的無意識里 生根發芽 生生不息

先止而後觀 照顧好你心靈的花園

那些念頭該拔掉的拔掉 該呵護的呵護

心田有多美 現實就有多美

本文作者:nn 本文版權已獲得作者本人同意發表,轉載請聯繫蒙正心理(微信號:mengzhengxinli),圖片源自網路。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mz18618248367

預約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請戳我們的官網:蒙正心理


推薦閱讀:

心理學讀懂人心的書籍《形意心理學與恩威並施綜合療法》之(懷舊要適度,心理才健康)

TAG:心理學 | 健康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