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斯大林之死]看,歐美電影怎麼黑戰鬥民族

[斯大林之死]是一場對斯大林政府的臆想。

▲電影講述了上世紀蘇俄標誌性領袖——約瑟夫·斯大林最後的歲月及其去世後,混亂的蘇聯政壇

雖被考據派吐槽細節不符史實,但影片如機槍掃射般密集的台詞轟炸,和眾實力群演集體飆戲的高潮中,目不暇接地惡補一番蘇聯冷知識,自有一種囫圇吞下的快感。

影片用英式幽默演繹蘇俄政治大事件,也算黑出了新意。

往回看,歐美電影黑戰鬥民族不是一兩天,甚至有一些慣用方法。

黑戰鬥民族一:高冷美人「棄暗投明」

廣袤的西伯利亞草原盛產美女,還帶北緯70度高冷仙氣的那種,少不了要被放到電影里,發光發彩。

葛麗泰·嘉寶([妮諾契卡])、英格麗·褒曼([真假公主])、蘇菲·瑪索([安娜·卡列尼娜])、凱拉·奈特利([安娜·卡列尼娜])都演過俄羅斯女郎,尤以嘉寶最為經典。

蘇聯女幹部妮諾契卡,奉命到紙醉金迷的巴黎,調查資本主義的刁鑽腐敗。

▲不愛笑的妮諾契卡,一副蘇聯共產腔調的評判

電影處處是劉別謙式對白,幽默狡黠,對蘇維埃極盡戲謔、調侃。

比如剛下火車,腳夫幫忙拿行李一段:

▲「那不是工作,是社會不公。」

再比如,看到巴黎街頭最新潮的帽子,感嘆一句:

▲「生存不久了,同志們。」

面對紳士的調情,毫無情調地回應:

▲「克制一下。」

儘管受蘇維埃教育熏陶,到最後,冷美人嘉寶也在巴黎香風中微醺了。

▲影片結尾,妮諾契卡與巴黎情人鴛夢重溫,跟高寒的祖國再見了

什麼政治口號,立場、理想,都禁不住文明社會的情感同化啊

[真假公主],則對沙俄展開了好萊塢式的浪漫想像:

粗俗的流浪女,被訓練成智識、禮儀兼備的沙俄公主,且在這過程中,漸漸愛上她的老師——典型好萊塢通俗片。

▲褒曼飾演安娜斯塔西亞公主,高貴、莊重有餘,卻少了點兒西伯利亞風韻

最近的[紅雀]中,

▲多米尼卡·葉戈羅娃從芭蕾舞演員,在威逼利誘下做了情報局特工

後在執行任務時,愛上美國特工(太不專業!)。

影片結尾,竟然投了美,做了美國布局在莫斯科的眼線。

西伯利亞的高寒美人們,就這樣向溫暖如春的資本主義,繳械投誠。

黑戰鬥民族二:固化冷戰形象

1959年,美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下導彈雷神、朱比特。

前蘇聯則在同是共產主義國家的古巴,部署導彈。

那時,美蘇雙方在核按鈕旁徘徊,人類空前接近毀滅的邊緣。

13天後,導彈危機結束,但它帶來的核恐懼、對於雙方的不信任延續至今。

理所當然地,電影也順應民意,將此冷戰焦慮搬上銀幕。

[奇愛博士] (又名「我如何學會停止恐懼並愛上炸彈」)即是代表作:

電影中蘇共總理,設計出被動式引爆的末日裝置,污染物影響持續100年;美國也沒好到哪兒去,一樣是戰爭瘋子和偏執躁狂。

▲[奇愛博士],國際會議場面,像不像蘑菇雲?

[碟中諜4],不明恐怖分子炸毀克里姆林宮,俄羅斯政府強勢回應:

這完全是「戰爭的挑釁」。

▲俄總統宣布:要讓核武器公平地遍地開花——完全是任性反擊的架勢

開什麼國際玩笑!

眼看要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世界警察的美國忙不迭派出特工去找到真兇。

▲維護世界和平的特工,儼然美國世界警察形象化身

媒體即權利

在西方社會,媒體被稱為「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之外的第四種政治權力。

它可以輸出正面國家形象。

▲好萊塢向全世界輸出美國隊長、超人等美利堅主旋律英雄,你很難不買單

而硬幣的另一面則是,媒體也可以對他者進行主觀臆想式的言說。

▲二十世紀初的美國銀幕,傅滿洲形象泛濫——神秘、邪惡、毀滅性,是英美對中國「黃禍」的想像,影響深遠

據統計,西方國家媒體控制全球75%以上的電視節目和65%以上的廣播節目;

美國的國際問題報道能力甚至是俄羅斯的7.2倍,僅從媒體力量的角度考量,俄羅斯難有招架之力。

戰鬥民族由此被強勢的西方話語,進行著片面式地想像。

[斯大林之死]滿足了西方觀眾對於「看吧,這就是共產主義」的觀影期待。帶著偏見的觀眾,或許並不在乎事實吧。

也許是扳動固有印象太難,戰鬥民族索性玩兒起了自黑。

俄羅斯劇[戰鬥民族養成記]主角是美國記者——阿列克斯,因為一次工作失誤被「發配」俄羅斯。

▲聽到那三個字,阿列克斯想到了咆哮的熊、冬泳群眾、一言不合就撞車的躁狂司機

▲甚至想到,被當成美國間諜

自黑,或許也是另一種軟性的文化輸出。

推薦閱讀:

抗日神劇都有哪些特點?
反轉人生這部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開心麻花你最喜歡的電影?
《盜夢空間》給你什麼啟示?
《猩球崛起》講的是什麼?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