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酷的電影大師梅爾維爾:昆汀為他痴狂,吳宇森為他打call

給電影人的情書-蔡琴?

y.qq.com圖標

也許到現在也沒有太多的人知道讓·皮埃爾·梅爾維爾這個人是誰,甚至連世界電影的史料中都甚少提及他的名字,但他的電影卻影響了後來的無數導演。

曾有人說,他的拍片方式是電影作者的最高的理想方式。那麼問題來了,讓·皮埃爾·梅爾維爾究竟是誰?

他被譽為是「新浪潮之父」,昆汀·塔倫蒂諾激動地稱他為「我的火把」;吳宇森、杜琪峰將他奉為圭臬,數次用作品致敬,當代著名導演吉姆·賈木許、尼爾·喬丹、阿蘭·科諾、、杜琪峰、彭浩翔……甚至王家衛的電影都曾受到他的影響。

直到去世很多年之後,梅爾維爾的作品還不斷地被各大導演改編上映。

1.

「武士能忍受世間最不堪忍受的寂寞,也許,只有森林裡的猛虎,才能與其相比。」(語出《武士之道》)

——《獨行殺手》

讓·皮埃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1917年10月20日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猶太家庭,原名讓·皮埃爾·格魯巴赫(Jean Pierre Grumbach)。

格魯巴赫的青春在輾轉的軍旅生涯當中度過,在英國參加當地的法國抵抗組織時,因為對著名美國作家、《白鯨記》的作者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景仰,他化名為「梅爾維爾」。這個名字後來伴隨他終生,並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童年時期的梅爾維爾接受了許多好萊塢電影的熏陶。19世紀30年代,巴黎的電影院還能源源不斷的放映著大量早期好萊塢的電影,其中包括拍出了《黨同伐異》的大衛·格里菲斯、查理·卓別林、約翰·福特、霍華德·霍克斯以及約翰·休斯頓的作品,甚至不乏W.S.凡戴克和羅伯特·弗拉哈迪所拍的無聲紀錄片。

這些的導演的名字後來都出現在讓-皮埃爾·梅爾維爾的觀影記錄簿上,並根據他的癖好準則被排列成「63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

1945年從部隊退伍後,梅爾維爾曾試圖找一份穩定的電影製片工作,但卻被法國技師公會無情拒絕。1945年11月,他在巴黎成立了自己的「梅爾維爾獨立製片公司」,自己擔任編劇、導演、製片等所有的職務,開始了獨立電影之路。

1947年,梅爾維爾以極低的成本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改編自著名小說的《海的沉默》。在拍攝這部電影時,梅爾維爾就開始了「將影像與語言對立」的實踐,即在描述一件事時,台詞聲音和影像各有側重。這種電影手法後來被另一名法國導演布列松發揚光大,為電影的聲畫關係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海的沉默》讓梅爾維爾在法國電影界嶄露頭角,他的這種特立獨行的製片方式引起了法國文藝界的矚目,法國著名作家讓·谷克多因此對梅爾維爾賞識有加。

讓·谷克多本身也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導演,導演過《詩人之血》、《美女與野獸》等作品。因為欣賞梅爾維爾的才華,他出資200萬法郎把自己的小說《可怕的孩子們》交給梅爾維爾改編。

《可怕的孩子們》在商業上大獲成功,但是這部作品卻讓梅爾維爾在創作上備受煎熬。因為創作觀念和性格上的衝突,梅爾維爾和谷克多在電影拍攝中幾乎是零交流。電影的成片中唯美的畫面與陰鬱的氣質,更多地呈現出谷克多的影子。

也正是這部電影,讓梅爾維爾開始有意識地確定了自己之後的創作方向,那就是在自己主導的黑幫題材上探索下去。在此後數十年間,梅爾維爾先後執導了《眼線》、《第二口氣》、後期的《獨行殺手》、《紅圈》、《大黎明》等一大批具有鮮明梅爾維爾風格的警匪片,顯示了他在警匪片中獨樹一幟的大師風貌。

2.

「佛陀說:『儘管人們一開始並不知道,終究有一天他們會相遇。就算他們的人生際遇各異,他們所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到了特定的那一天時,他們終究會在血環(紅圈)中會合。』」

——《紅圈》

雖然梅爾維爾從未將自己的電影歸為任何一種流派之中,但他的作品的確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新浪潮導演們。

在建立自己的製片公司和攝影棚之後,梅爾維爾率先啟用了一批非職業的卡司和工作人員,同時扛起攝影機走向街頭,重新拾起法國電影丟掉的實景拍攝傳統。

梅爾維爾是第一個運用藏到運貨車上的手動攝影機來拍攝戶外畫面的電影人,而同樣運用這種方法在香榭麗舍大道上進行實景拍攝的戈達爾比他要晚了七八年。

新浪潮標榜個人電影和反商業的傳統,而這種創作方式的最早開創者,正是梅爾維爾。

他通過建立製片廠和攝影棚等手段所實現的對編導權的完全掌握,正是法國新浪潮運動所追求的獨立之精神。這種運用低成本製作費用、堅持獨立自由的製片方式成了後來60年代前後出現的特呂弗等一大批青年導演競相學習的目標。

日後蜚聲國際的大導演特呂弗、戈達爾們彼時還是初出茅廬的電影愛好者,而梅爾維爾的作品讓他們看到了電影的另一種可能。

特呂弗在看完《賭徒鮑勃》後激動地表示:「這就是我想要拍的電影!」而戈達爾則更為狂熱,不僅用自己的手持攝影代表作《筋疲力盡》向梅爾維爾致敬,還請他在片中客串了一個作家的角色。

《精疲力盡》後期製作期間,因第一版剪輯出的片長太久,不適於發行,戈達爾還曾找來梅爾維爾一起商量。梅爾維爾建議戈達爾刪掉所有慢鏡頭(其中包括梅爾維爾自己的鏡頭)。但戈達爾並沒有全部移除這些鏡頭,而是這剪一點,那剪一點,這也就導致該片引入了「跳切」技術。梅爾維爾後來稱,這個效果呈現出來是最棒的。

然而,從60年代初開始,因為不同的政治立場和與新浪潮不同的美學追求,代表新浪潮的法國電影雜誌《電影手冊》對梅爾維爾採取敵視態度,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裡,主流電影媒體幾乎從未報道過梅爾維爾。

直到1996年,因為讓·米歇爾·傳東發表在《電影手冊》上的一篇文章,法國電影界才重新開始注意到這位特立獨行了一輩子的導演,終於將他放到了偉大導演的位置上。

3.

「人只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權利,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死;若因厭倦生命而選擇死亡,那麼此人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

——電影《第二口氣》

和以藝術片見長的法國導演不同,梅爾維爾在其電影中大膽的融入了美國黑幫電影和日本任俠電影的元素,同時又加入了他強烈的個人風格,他的電影也因此成為日後連接法國電影與好萊塢的橋樑。

從《賭徒鮑勃》開始,梅爾維爾電影中的主角都具有鮮明的特徵,風衣,寬檐帽,總是沉默寡語,處事冷靜,目光冷漠,將自己的身體包裹在風衣禮帽中獨行於灰色冰冷的城市。他的大部分影片都以冷峻沉著的風格著稱,通過影像和音效的完美結合,醞釀和塑造統一風格和特殊氣氛。

極其克制的台詞和對細節的精確把握,讓他的電影如同一部小說般充滿作者風格,其剪輯方式和鏡頭調度至今都擁有無可替代的示範作用。一個場景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和橫移鏡頭的軌道攝影方式,被後世大量的電影導演們所推崇。人們稱他為「電影人中的電影人。」

吳宇森電影《英雄本色》中小馬哥身穿長風衣的經典形象和《喋血雙雄》的故事結構,其原型都來源於梅爾維爾的電影。

昆汀曾在採訪中坦承拍攝電影《落水狗》時,他大量汲取了梅爾維爾犯罪片的經驗,他也同樣鼓勵年輕的導演們多看梅爾維爾的影片,認為這是獲取影像感知的直接、有效的方式。

宿命是梅爾維爾大部分電影的主題,除了那部《可怕的孩子們》之外,從1949年的《海的沉默》到1972年的《大黎明》,梅爾維爾的每一部電影都有一個生活在主流社會邊緣但仍然堅持操守、遵守承諾的男主角,而且幾乎每一個主人公都難逃悲劇的宿命。

就如同他最喜歡的美國作家赫曼·梅爾維爾在《白鯨記》中的所表達的那樣,無論人類自身通過怎樣艱苦的努力,都難逃宿命的影響。

1973年8月2日,梅爾維爾因心臟病去世,享年55歲。據說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都是因為同樣的病而死在同樣的時間點上,這個充滿宿命論的終點,恰似一個梅爾維爾式的黑色電影結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讓·皮埃爾·梅爾維爾,這位來自法蘭西的資深影迷,視聽語言的大師,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拍攝了13部電影,其中的每一部都足以成為類型片的教科書。可以說,這些電影至今仍是無數電影人們的指路燈塔。

而作為一個電影語言的探索者和先驅者,梅爾維爾屬於電影的一生,正如同他在《筋疲力盡》當中的台詞那樣:先成為不朽,然後死去。

也許,在來到這個世界之前,他早已事先寫好了自己一生的劇本。

「人們總會認為我是新制度的開拓者,是法國新浪潮運動的先行者。我對此並不承認。我享受孤立的感覺,不同任何群體、宗教和道德產生關聯。我憤世嫉俗,只關心和愛護我身邊的動物。我不是傳統電影界的人,我與電影界有隔閡。我不需要像行內人那樣遵守各種未被言明的條目,我遊離於行內規則之外,無需對行內人做出謙卑的姿態。同時,我也一直拒絕為和那些名流結交而屈膝卑躬。」

——讓-皮埃爾·梅爾維爾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學編導


人人都能學編導


推薦閱讀:

猩球崛起3中人類自己為什麼打了起來?
《夏洛特煩惱》講了些什麼?
《肖申克的救贖》結尾?
跟隨「嚴肅放映」,看到國產電影的更多可能性
《回到火星》是一部科幻電影嗎?

TAG:電影 | 編導 | 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