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面子和里子

如果問現在的中國人最想要的是什麼,新聞聯播會告訴你,肯定是幸福啊。新聞聯播的畫面太美,一般人很難達到這個境界,如果問問路人甲乙丙丁,絕大多數人的回答肯定是錢,可惜錢財雖好,卻不是想要就要得到,要得太多太狠,後果很難預料。除了可望不可即的幸福生活和錢之外,國人最想要的大概就是面子。

中國人的面子是一樣非常神奇的事物。國人彷彿生來就知道面子為何物,外出要有面子,人前一定要掙面子,與人相處要給他人面子,千萬不能丟自己的面子,也不能下別人的面子。它好像一樣實物,可以增加減少,還可以互相贈與交換,但又好像虛無縹緲,摸不到夠不著。

雖然中國人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離不開面子,但要給面子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卻又千難萬難。既然叫面子,想來無論如何應該與人臉有關,有時候要臉就是要面子,但有時候不要臉又反而是有面子,比如無數次地賴賬不還是可以用來炫耀,掙面子的。臉長得好看不能當飯吃,也當不了面子,當然如果你長得跟小鮮肉一樣一樣的,當我沒說。臉長得難看,一出門就驚嚇到人民群眾,甚至嚇壞了路邊的花花草草,未必就沒有面子。當年的京城四大丑,可是跺一跺腳整個神州大地都會亂顫的人物。不知道這四位大神的,請自行度娘,度娘上沒有可以查谷歌,谷歌連不上請翻牆,牆都不會翻的,那你真的很沒面子。

面子與一個人的外在無關,再智能的人臉識別技術也無法區分中國人的面子。但同時,它好像與人的內在也沒有太多的關係,既不是個人的自尊也不是榮譽,與個人的道德修養更是差了大師兄一個筋斗的距離。那些在電梯里抽煙,將公共廁所的衛生紙打包帶回家,在自己城市的水源地洗腳洗澡的人,分明不會覺得自己沒面子。但是一旦有人指責他們的行為有失體面的時候,他們頓時覺得自己的面子受到了別人無端地惡意攻擊,必奮起抗爭,絕對不能失了面子。這年頭,願意誓死捍衛黨的領導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而誓死捍衛自己的面子的人則浩浩蕩蕩如滿天繁星。

那麼引14億國人盡折腰的面子到底是什麼。長久以來國人一直用面子來標識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中國曆來是一個禮儀之邦,等級社會,禮儀被用來規範每個中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用來達到尊卑有序,長幼有別的統治理念。在禮制時期,辨識一個人的穿著打扮,飲食居所,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階級地位,絕對不會有偏差,也沒人敢有偏差。偶爾有個特例,皇帝穿著P民的衣服外出遊玩,或者找個李師師嗨皮一下,事後會被廣為流傳,被尊為微服私訪,體察民情。但是特例只適用於權貴階層,如果P民敢穿著皇帝的衣冠招搖過市,那就是謀反,各種城管,衙役,錦衣衛,東廠,西廠,御林軍,血滴子,御前帶刀一至九品侍衛會瞬間把P民家圍個水泄不通,滿門抄斬,株連九族。

進入現代法制社會以後,人分等級的觀念遭到了否定。雖然你穿著皇帝的新衣上街,城管可能還是會來管你,但是如果你穿著龍袍出來,真的一點風險也沒有,有人肯多看你兩眼,已經算很給你面子了。然而經過幾千年的禮制社會,國人的基因里早就深深地刻上了用外在來區分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的潛意識。於是當殺頭滅族的風險煙消雲散了以後,每個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通過外表,或者說通過面子,來展示自己的社會地位。

一部分人先先富起來以後,為了標榜自己的社會地位與眾不同,奢侈品成了第一選擇,也成為了最好的面子。人民幣本身不帶裝飾屬性,如果穿著一身人民幣出門,很可能被當成穿的是冥幣。但是用巨額人民幣換來的奢侈品卻可以成功地將這部分人與其他買不起的階層區分開來,被各種奢侈品圍繞的面子也因此熠熠發光,成功地將成功人士標識出來。

人都傾向於和自己相類似的人打交道,當每個階層,每個圈子都通過外在來區分,標識,接納或排斥其他人時,面子便有了它的第二個功能:社交,更精確一點地說,面子是社會交往的許可證。比如坐在寶馬車裡哭的人通常只會和另一輛寶馬車裡的人交朋友,而不會主動和坐在自行車後面哭的人交往。

想要加入某個圈子,必須先要把自己變成同道中人。比如奢侈品便是進入富人圈子的身份證和敲門磚,至少在吃瓜群眾看來如此。想要和有權有勢的人打交道,一身名牌少不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夠到了奢侈品的門檻,買買買成了最有面子的事。通過這種社交屬性,一個人可以加入特定的階層,或者至少在周圍的人看來如此,那麼就會覺得特別有面子。反之,如果周圍的人群都使用類似的外飾,而自己沒有,導致不被這個社交圈子所接受,那就非常沒有面子。以至於現如今,身上要是沒個驢牌馬牌的,都不好意思出門跟人打招呼。

但這些還都不是最有面子的,也不是一個人想要面子的終極目標。在中國最有面子的人辦的最有面子的事,當屬一句話就能繞開所有的規章制度,所有的法律條文,所有的社會約束,完成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小到不用排隊就能買到春運的平價火車票,大到一句話定人生死,能夠凌駕於眾人之上,掌控別人沒有的權力,才是真正的有面子。所以中國人的面子,究其根本,代表的是對權力尤其是特權的佔有和支配(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黃光國,1984)。

正因為權力屬性,中國人的面子才是一個可以被半量化的互相交易的實物。給人面子就是承認對方在這項特定權力上的主導權,或者將自己手上權力的支配權分一部分給對方,以幫助對方達到目的。這樣做的出發點當然不是學習雷鋒叔叔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無私精神。給對方面子更象是一種投資或者交易,背後想要得到的無非是下次自己需要,別人同樣也給自己面子。就象錢一樣,流動起來的權力才能達到最大值。

中國人對面子的渴望,其實是對面子背後的里子,權力的渴望。在人前炫耀面子,無非想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有權有勢,一來可以獲得一眾P民的尊敬,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同時也告訴別人,自己是不好惹的,不要想著來侵犯自己的利益,相反最好是別人把自身的利益毫無保留地雙手奉上,供自己享有。因為在禮制社會,權力同時意味著可以主導利益的分配,有權的上位者可以對下位者予取予求,基本不受約束地侵犯甚至剝奪下位者的權益。低等級的人對高等級的人不敬則是犯上,屬於大逆不道。雖然現代社會的根本是人人平等,社會治理推崇的是法制而不是禮制,但是禮制的觀念在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揮之不去。

想要在法制社會體現禮制社會的里子,存在一個問題,怎麼才能讓廣大吃瓜群眾知道自己是屬於權貴階層,凌駕於眾人之上呢?把組織部的人事任命文件貼在臉上,到處招搖,好像不太合適。而且現在各種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央企國企有級別的領導如此之多,滿大街跑紅頭文件也有礙觀瞻。於是面子應運而生。沒有錦衣玉帶,可以有各種名牌;沒有八抬大轎,可以有各國豪車;沒有幾進幾齣的深宅大院,可以有別墅豪宅;沒有誥命夫人,可以有換不完的各式小蜜。以至於酒桌飯局之上,每次帶同一個乾女兒露面,是很失禮的事情,很容易被人看不起,踢出圈子,丟了面子。

當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炫耀自己的面子的時候,問題又來了,怎麼區分面子的真假呢?真正的面子是需要後面的里子來支撐的。禮制社會用制度來保證這一切,什麼樣的里子就有什麼樣的面子。皇帝的里子最硬,說的話就是法律,自然最有面子。其次是掌權的儒教門徒,可以解釋修改法律,為己所用,面子次之。沒有里子的平民百姓自然也沒有面子,必須安守本分,假裝有面子就是亂制,搞不好就要出人命的,通俗來講就是,裝B有風險,言行需謹慎。現代社會則不然,人前的面子與人後的里子並無必然的聯繫,想怎麼裝就怎麼裝,稅都不用交。以前肥頭大耳的人很有面子,可以用一臉福相來形容。搞得瘦子沒辦法,整天想吃成滿面紅光(中國人這麼喜歡吃是不是部分源於此不得而知),沒辦法吃成胖子可以打腫臉充胖子,自己打不夠,還可以叫人來打,合理合法,環保無公害,頂多事後有點疼而已。

由於江湖上到處都是胖子,面子已經無法滿足體現內在里子的功能了,只能在行為舉止上來體現自己的里子。比如說別人都在排隊,自己肆無忌憚地直接插上去,想要表達的就是對一群P民的無視,完全可以凌駕於其他人之上,很有面子。再比如在禁止吸煙的警示標誌下吸煙,想表達的就是對社會 規則的蔑視,非常有面子。再比如無視交規,想怎麼開車就怎麼開車,想怎麼過馬路就怎麼過馬路,真真是最有面子的。這樣做非但體現了自己可以直接無視法律,而且其它所有車輛都必須停下等待或繞行,這在過去是只有皇帝才有的面子。即便最後因此喪命,那也死得其所,死得偉大。可惜悼文里不能用薨,也不能上謚號,不然上個哀宗,禧宗之類的,就更完美了。

理解了為什麼國人的面子無處不在,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不給別人面子,尤其是當眾不給別人面子,在中國是一件極其嚴重的事件。在禮制社會,只有上位者由於有里子的支持,才可以不給下位者面子,直斥其非,甚至掌握生殺大權。但是即便如此,也要分地點場合。如果只限於兩人之間,下位者往往欣然接受。但如果是公開場合,尤其是有同儕或地位更低的人在場,不給面子會被理解為當眾羞辱,被斥責的一方往往心生怨恨。因為公開剝奪被斥責者的面子,往往意味著剝奪里子,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地位的下降,權力的被削弱,剝奪,自身的利益將得不到保障,甚至生存堪憂。原來可以日進斗金,接下來很可能顆粒無收;原來可以家有三妻四妾,外有各種紅顏知己,現在則可能妻離子散,連正房都保不住。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一旦在小事上沒了面子,失去了里子,很可能接下來就是樹到猢猻散,牆倒眾人推,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須將面子維持住。

現代法制社會,雖然強調人人平等,但是幾千年來一脈相承,面子等同於社會地位,等同於權力的觀念早已深入國人的基因之中。等級觀念,特權觀念已經被帶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不幸的是,在公眾場合已經無法通過外在的面子來區分里子了,胖子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是吃出來的,甚至是打出來的。所以公開場合不給人面子,無論如何是不能接受的,因為那是只有上位者才能做的事情,誰知道你的面子是真是假。後面的里子是人是狗。憑什麼自己的面子就不如人,憑什麼自己的里子就沒有別人硬,是非對錯完全不重要,自己的面子,自己臆想中對權力的支配才是最重要的。一旦退讓就等於承認自己社會地位不如對方,對權力的支配弱於對方,那是萬萬不能接受的,必須殊死抵抗,越是人多,越是理虧的場合,越需要體現自己的面子和里子凌駕於所有人,所有規則之上。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叫李剛的爸爸,就算真的叫李剛,在法制社會也未必管用。

流傳於中國社會的面子是幾千年禮制社會的必然產物,面子有大有小,體現的是隱藏於面子背後權力的大小,面子給來給去,其實就是權力的互相交換。中國步入法制社會僅有短短几十年,國人想往的依然還是享受權力帶來的各種利益,遠未意識到人人平等才是最大限度保障社會中每個人合法利益的關鍵。禮制在中國真正完全的消亡,法制真正的崛起,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個過程也將是中國人面子逐漸消亡的過程。當中國沒有人再需要面子的時候,才是每個中國人都最有面子的時候。


推薦閱讀:

熊玲:虛榮有何妨
我們為什麼會欣賞(或喜歡)一個人??
每種關係都應該有個邊界
真愛沒有缺席這一說

TAG:社會心理學 | 社會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