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影導演跨界美劇:好萊塢「吃棗藥丸」?

導語:擅長復調敘事和科幻題材的沃卓斯基姐妹搭建了《超感獵殺》中五大洲大一統的宏大世界;義大利籍金棕櫚獎導演保羅·索倫蒂諾兼任編導,把《年輕的教宗》的構造現實拍出了乖張的儀式感;大衛·林奇親自掌鏡的《雙峰3》,帶來了濃郁的黑色邪典氣質。

先有沃卓斯基姐妹的《超感獵殺2》回歸,接著是大衛·林奇「邪典」劇《雙峰3》的重啟,後面還有大衛·芬奇「貼牌」的《紙牌屋5》歸來。猝不及防,這個五月的美劇檔被一波電影導演弄得躁了起來。

要說電影導演跨界電視劇,在《雙峰》第一季開播的1990年的確還算一件稀奇事。八十年代末,美國的黃金檔還在被《達拉斯》《豪門恩怨》這樣的晚間肥皂劇,或者像《邁阿密風雲》這樣的MTV警匪劇霸佔著。

沒人認為大衛·林奇擅長的迷幻、囈語和意識流風格能被電視觀眾接受,因此,即便作為電視電影的《雙峰》得到了一季的續訂,大衛·林奇也拒絕了導演之位,僅以執行監製的身份參與此劇。

進入新世紀以來,這種情況開始有所改觀。隨著像HBO、FX一類有線台在劇集質量上的發力,越來越多的電影導演選擇迷你劇作為自己的第二塊戰場,像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這樣的導演更是以首集導演+全劇製片人的身份,嘗試了長劇的開發。

話雖如此,像近兩年這樣大牌導演集中轉型,並且常「編、導、制」三重身份深耕劇集的現象,還是來得有點太突然。

在《雙峰3》開播前夕,大衛·林奇在接受採訪時甚至表達了退齣電影界的意願:「現在的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好電影並沒有取得很高的票房成績,但是我也不願意去拍那些能在市場上取得高收益的東西。」

品質與票房倒置,難不成好萊塢電影真的藥丸?難倒美劇真有偏房轉正,在文藝鄙視鏈上再晉一級之勢?

外因:特效奇觀挖下敘事型電影的墳墓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不妨先回到本世紀初。

2001年好萊塢最擅「吸金」的電影導演斯皮爾伯格打破了「落魄導演才搞電視」的偏見,以監製的身份讓10集的高製作迷你劇《兄弟連》落了地。彼時,斯皮爾伯格還並行操作著《人工智慧》和《少數派報告》兩個項目,因此連《兄弟連》的試播集都沒有執導,倒是湯姆·漢克斯嘗了個鮮做了第五集的導演,還讓自己的兒子科林·漢克斯成功亮了相。

《兄弟連》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讓斯皮爾伯格看到了機會,接下來他又先後以製片人的身份帶來了數部艾美獎級別的迷你劇,這其中有他擅長的幻題材《幽浮入侵》,也有史詩風格的《西部風雲》《太平洋戰爭》。

2010年後,知名導演轉投迷你劇/電視電影的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比如,曾拍出《永不妥協》《飛向太空2002》的史蒂文·索德伯格在HBO拍出了講述李伯拉斯傳奇一生的電視電影《燭台背後》;再比如以坎普風格聞名的托德·海因斯則在《天鵝絨金礦》《遠離天堂》之後,接拍了凱特·溫斯萊特主演的年代劇《慾海情魔》。

其實,當時的電影發展趨勢已經相當明顯,伴隨著集團化趨勢和外來資本的湧入,好萊塢留給擅長敘事的電影導演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了。上馬的項目大多是能全球斂財的動畫/特效大片,這讓很多以風格化敘事著稱的導演丟了勢力範圍。

只不過,這股「邪氣」當時還未波及到林奇、沃卓斯基這樣的一線導演。對於他們而言,陣營轉換還要等到2015年流媒體普遍發力之後。

內因:颳了17年的美劇「高質」風

當然,除了電影創作生態的「惡化」的被動原因,吸引電影導演轉戰劇集還有「高質電視劇」的創作風潮。自1999年《黑道家族》開播以來,「高質電視劇」作為一個專有名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觀眾、業界乃至學界的討論中。精英階層作為美國社會上的非典型電視受眾,竟有不少在觀看、並活躍討論著這部劇集。

從此之後業界,尤其是付費有線頻道,對製作精良、題材嚴肅、複雜敘的長篇電視劇作品便有了明確的訴求。於是包括詹姆斯·卡梅隆、馬丁·斯科塞斯在內的一批好萊塢頂級導演,先後奉上了熒幕處女秀——不僅僅作為製片人,往往還會擔任劇集編劇或者首集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選中了混血女星傑西卡·阿爾巴,編劇並製作了動作科幻劇《暗夜黑天使》。可惜,該劇在FOX電視台只堅持了兩季就因為收視過低被砍。馬丁·斯科塞斯則為HBO帶來了年代劇《大西洋帝國》,親自擔任了首集導演,成就了一代黑幫劇經典。去年,他還執導了懷舊音樂行業劇《黑膠時代》(首集),可惜該劇評價平平,並沒有被續訂第二季。

就連史蒂芬·斯皮爾伯格也開始跳出單季迷你劇的小空間,監製了一部高成本科幻系列劇劇《史前新紀元》。2011年,這部劇以單集2000萬美金的成本成功超越了《大西洋帝國》成為了史上單集最貴劇。然而,並不出彩的收視和過高的成本壓力讓FOX電視台放棄了這部的續訂合同,《史前新紀元》最終止步於首季。

頂級導演在長篇電視劇創作上的先後失利,也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擅長以場面、視效賣拷貝的導演,並不一定能把控強敘事的電視劇。「高質電視劇」≠電影,這是21世紀頭十年,美國電視劇行業用重金砸出來的教訓。

驅動力:催化跨界的矽谷「怪客」

電影導演批量轉向劇集創作,並且真正擔起編、導全責還是近幾年的新景象。雖說並不是所有導演都服務於Netflix、Amazon、Hulu等流媒體巨頭,但要究其根因這些矽谷來的闖入者,總是「難辭其疚」。

隨著流媒體自制力度的加強,美劇原本冬夏兩歇、秋季上新的節奏被打亂了。無論是公共網還是有線台,都跟流媒體平台一樣進入了「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的全年上新的狀態。為了適應排播檔期並且提高單集成本,13集代替24集成了美劇的標配長度。大量奧斯卡級別的卡司和主創也被各平台挖來,以應對白熱化的競爭。

這其中有史蒂文·索德伯格這樣,曾經與電視台打過交道的電影人:他於2014-15年間受Cinemax之邀請創作了講述19世紀末紐約醫學發展的《尼克病院》,並親自擔任了導演和剪輯;也有像伍迪·艾倫、沃卓斯基姐妹、麗莎·查羅登科……這樣血統純正的電影人。

與頭十年不同,在這一階段跨界的導演並非此前的票房主力,而多是擅長風格化敘事的藝術電影導演。

擅長復調敘事和科幻題材的沃卓斯基姐妹,在劇集創作中放飛自我,搭建了《超感獵殺》中五大洲大一統的宏大世界。憑藉《孩子們都很好》在柏林電影節拿了泰迪熊獎的麗莎·查羅登科則接手了擅長的女性題材《奧麗芙·基特里奇》,拍出了表面平靜實則洶湧的小鎮生活。

還有義大利籍金棕櫚獎導演保羅·索倫蒂諾兼任編導,把《年輕的教宗》的構造現實拍出了乖張的儀式感。更不用說大衛·林奇親自掌鏡的《雙峰3》,重啟開篇就帶來了濃郁的黑色邪典氣質。

在諸多跨界導演中,唯一撲街的倒是名頭甚響的伍迪·艾倫,他講述中老年「郊白」生活危機的《六場危事》實在是讓人乏味地想摔手機。不過,這也並不意外——《六場危事》本來就是對Amazon投資其電影《咖啡公社》的抵償性創作,他本身對電視劇半點熱情都沒有。事實上,他小品化的敘事風格也已經不符合當下電視劇的需求。

總而言之,電影導演跨界美劇是一個與好萊塢電影創作風氣和流媒體崛起勢頭雙向相關的趨勢。電影對強視效的依賴,邊緣化了一批長於敘事的導演;流媒體加入自製戰局,則提升了行業對劇集品質和敘事複雜度的訴求。雙方力量疊加,當下的跨界局面便很好理解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論電影《唐人街探案》?
「古惑仔」《黃金兄弟》里女一號是誰?
電影最TOP 第一季[1~26] 觀影記錄
一代宗師好看嗎?
張藝謀和鞏俐為什麼相愛卻沒能在一起?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