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羅斯科的作品《橙,紅,黃》到底好在哪裡?如何欣賞?

http://http://weibo.com/1725641104/yt22qauFT

它以8688萬美元(約5.47億人民幣)成交


我是個學建築的外行,只是有幸在紐約Guggenheim和MOMA,以及洛杉磯的MOCA親眼看到了一系列Rothko的畫,所以斗膽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你看畫,不能就看一張圖。真實地站在一幅畫面前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配合展覽空間,配合光線,真實比例地感受畫家的筆觸。Rothko一直對他的作品的展示方式有著嚴苛的要求,希望他的畫能夠被高高掛起,配合昏暗的燈光近距離觀賞,以達到沉浸甚至冥想的氛圍。

羅斯科對此有著清晰的解釋:

歷史上,大畫總是很崇高宏偉的,而我恰恰想畫體現私密感和人性的大畫。畫小畫、或面對小畫的時候,人把他的經驗外化了,用一種俯視的角度觀看,或者象用縮小的透鏡看。但當你畫大畫,你被包納在其中,它不是你能隨意差遣的。

這才是羅斯科的畫被欣賞的真實狀態。

羅斯科被認為是抽象表現主義名家。1950年代,羅斯科的藝術風格才完全轉變為現在我們熟知的完全的抽象,他的繪畫的命名也都是用數字而並非是具象的標題。早期他畫的孤獨感和神秘感的都市生活場景。後期用大量簡化的色塊(並非是顏料的潑濺和滴落)導致他被廣泛認為「色域」流派。

他用薄顏料一層層刷,希望能夠讓其從內滲透出。半透明的色塊里似乎蘊著光,這一方面是細密如羽絨的筆觸造成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因為畫布和顏料的材質。

我記得洛杉磯MOCA是這麼介紹羅斯科的:

Rothkos paintings strive to express complex human emotions through vast color fields vibrating against one another. The works are physically bound by the edges of the canvas, but their impact lays in the experience of viewing.

羅斯科的畫努力通過大量的色塊衝突來表達複雜的人類情感。他的作品雖然物理上被限制在了畫布上,但是它會在你欣賞畫的時候感染你。

同時,羅斯科也說過

我只對如何表現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感興趣」。

他更希望觀眾直接去感受他的畫,而不是去試圖欣賞。希望通過單純的視覺引發人的心理感受

然後說說個人感受,近距離看大面積的色塊很震撼,雖然他用了紅黃這樣的暖色,但是顏色的飽和度非常低,明度也低,同時用模糊的邊緣和筆觸,模糊的邊界確實讓人能夠在看畫的時候沉浸其中,仍然給人一種陰郁沉悶壓抑的感受。

雖然同樣是橙,黃,紅,但這張色塊圖就完全是另外一個體驗了。

以上僅為一個外行的個人感受。


現代審美在目前的中國還不存在,並不是絕大多數人價值構成的一部分,所以會無法理解。


你要學習等待。


被鮮血圍繞的帝都


通往壓抑的階梯 一扇窗 一個洞 或者是一罐鎮定劑.......


馬克·羅斯科的藝術注重精神內涵的表達。他力圖通過有限的色彩和極少的形狀來反映深刻的象徵意義。他認為,今日西方文明根植於西方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希臘文化。

希臘悲劇精神中人與自然、個體與群體之間的衝突,正是人的基本生存狀態的寫照。他說,「我對色彩與形式的關係以及其他的關係並沒有興趣……我唯一感興趣的是表達人的基本情緒,悲劇的,狂喜的,毀滅的等等,許多人能在我的畫前悲極而泣的事實表明,我的確傳達出了人類的基本感情,能在我的畫前落淚的人就會有和我在作畫時所具有的同樣的宗教體驗。如果你只是被畫上的色彩關係感動的話,你就沒有抓住我藝術的核心。」

希臘文化的總綱領是「認識你自己」。

人的情緒就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己對抗的反應。是人努力在自己的各種慾望中掙扎,對抗自然求生存以及這些努力的各種結果。或欣喜,或失敗,或茫然無措,或徒勞無果等等~

這些畫作好像人類的情感開關,直接觸發你的情緒。人通過梳理這些情緒,認識自己。而後獲得升華。


推薦閱讀:

高山仰止
拍賣準備工作日記
北京拍賣公司執照轉讓,轉讓拍賣公司
悉尼、墨爾本:清空率上升,拍賣增多,房價仍呈下跌趨勢
巴斯奎特| 藝術市場的偶像是如何運作的?

TAG:藝術 | 美術 | 拍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