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喧囂中 素守自在清涼

這兩年,互聯網思維、顛覆式創新、互動營銷、微營銷、跨界營銷、大數據營銷、社會化營銷、跨屏傳播……新鮮名頭一大堆。可以說,各類形式線上線下的碎片化信息空前泛濫,進而導致大眾心態浮躁,一些人開始變得無所適從,甚至盲從。

那麼,在紛亂的互聯網+世界,不論對於企業營銷包裝還是個人品牌打造,如何理清頭緒?而且,在當今人人都做自媒體的時代,又該如何踩准大方向?對於這些眾說紛紜卻無解的問題,中國聲浪傳播學創始人,《聲浪傳播:互聯網+品牌新思維》作者李泊霆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與調研經歷,從全新的視角與思維方式,重新詮釋了互聯網+時代下的品牌構建與打造。

品牌包裝打造不能人云亦云

  老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同樣的一句話放到全新的環境下,必然會產生新的理解,亦或是全盤顛覆。在今年上市發行的《聲浪傳播:互聯網+品牌新思維》一書中,作者李泊霆「逆向」提出「人不怕出名,豬也不怕壯」的新理念。在這位聲浪傳播學創始人和實踐者看來,一些舊有的根深蒂固思想在互聯網+的新時代下有必要徹底顛覆。

  「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比如『酒香不怕巷子深』、『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之類的,以致在品牌營銷的道路上畏首畏尾,怕惹麻煩,很難突破瓶頸實現成功,尤其是在這個互聯網+時代。

要知道,社會上、網路中,每天都有無數聲音發出,你如果不喊出來,不喊大聲點兒,就會被淹沒在人群中,被消費者遺忘,直至拋棄,這就是聲浪傳播理論里強調的『發聲』。所以,豬只有壯了,才是好豬,才值錢;人只有出名了,才是實力的象徵。換句話講,當你把聲音發出來了,別人聽到了,認識你,支持你,你才會越來越強大,才有實力面對更多挑戰與競爭。反之,如果為求自保而沉默,失去發聲的勇氣,就只能被動等挨打。」

  從某種角度講,品牌包裝與打造就像給人看病,需要先找准病症再醫治,才能重拾健康。同樣,品牌包裝需要先抓住消費者需求和社會關注點後揚長避短,才能壯大品牌。李泊霆進而舉例指出:「譬如西醫的思維是單向和局部思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中醫的思維是一體化思維,頭痛的病根不在頭上,而是整個身體的運作系統發生了問題。

聲浪傳播學就是把品牌當作一個生命,來探索這個生命的整體發展脈絡。反過來說也對,一個人的品牌包裝和打造,與企業品牌的營銷是一脈相承的。當然,每個人都不同,所以你不能把一個版本套在每個人身上。在此我要提醒三點:一要遵循本心,不人云亦云,才有區別度;二要真實,虛假不能持久,一旦被發現就是毀滅性打擊;三要有集體意識,你要為自己而活,也要和別人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這種意識能夠幫助你為自己打造更好的成長環境。理解了這三點,你才能進一步進行更加詳細的個人品牌包裝和打造。

另外還要補充一點:成功的個人品牌打造應以帶動企業發展為目的,否則一定是曇花一現,就像明星一樣很快成為過去。個人作為企業的立體展現而存在的例子很多,遠的有喬布斯,近的有馬雲、董明珠、雷軍等,他們成功運作個人品牌的背後是以帶動企業為目的,讓人們了解『蘋果是個什麼樣的公司?跟喬布斯一樣追求極致』,『阿里是個什麼樣的公司?跟馬雲一樣努力』。換句話講,個人品牌事實上就是企業活著的LOGO。」

 新時代要做有靈魂的品牌

  提及聲浪傳播,於多數人來講,是陌生的。但仔細拆解後會發現,其所暗含的邏輯並不陌生。畢竟一切品牌「名望」的產生,都源於消費者的內心。消費者內心的活動,是外力影響的結果。消費者的內心受到各種外力的影響而產生情緒,產生交流分享的意願,就會通過各種聲音表達出來。這些不同的聲音相互疊加交錯,形成聲浪,成就了品牌的「名」;在聲浪中賦予積極的品牌內涵,使其和諧一致,塑造了品牌的「望」。

聲浪是品牌名望的載體,也是品牌名望的基石。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朱磊進而將聲浪傳播的精髓歸結為如下三點:其一,要傾聽消費者的聲音,然後消費者才能聽到你的聲音,這是一種基本態度。其二,學會發聲,首先要回到原點,說出人話;然後學會思考,發出文化之聲、生命之聲。其三,要在互聯網發聲,聯繫群眾一起發聲,製造聲量;借力高端人群發聲,製造回聲;讓朋友一起發聲,營造口碑。最後,就可以「潤物細無聲」,用一種精神,讓消費者發出共鳴之聲;用一種力量,讓品牌、消費者和社會共奏天籟之聲。

  李泊霆告訴記者,聲浪傳播理論極力去構建品牌發展的全知視角,並由原點區、發聲區、回聲區、無聲區及無聲崇拜五部分組成,它們各自成環,同時又如奧運五環一樣環環相扣,形成品牌傳播的全新體系。

那麼,對於某個新上市的產品,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品牌的前期打造與包裝推廣呢?對此,李泊霆以他的全新思維解釋稱:「在聲浪傳播理論體系裡面,做到這一步就要直接跳到聲浪傳播回聲區。在短期內要進行前期打造和包裝推廣,可以從創意波、情感波、文化波三方面入手。在物質豐盛的時代大眾的心理越來越感性,通過一個極致創意、一個動人產品故事講述,或一個文化共鳴就可一下子把產品打入消費者心裡造成轟動。這樣的案例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並不缺乏,從這幾年的小米飢餓營銷到最近的雕爺牛腩、西少爺肉夾饃等,都是在消費者心中不斷製造回聲。

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轟動過後接下來還得伴隨著新的接力,即必須有一個堅實的原點(聲浪傳播理論中的原點區),去保證整個品牌的持續傳播,不然還是只會如曾紅極一時的『鳳姐』、『芙蓉姐』等,刷個臉就消失了。品牌若想在最短的時間裡實現前期打造和包裝推廣,我在這本新書里都有詳細而全面的介紹。」

自媒體最好是以喜好而集結

  如今,伴隨著科技發展,傳統媒體日益衰落,自媒體作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迅速發展起來,尤其在web2.0時代,微信公眾賬號作為自媒體「佼佼者」成為信息交流、互換的互動式平台。那麼,在當今人人都做自媒體的時代,數以億計的網友將會把自媒體的發展推向何方?與此同時,在「拼粉絲」的白熱化競爭下,未來自媒體吸引並留住更多粉絲,需要從哪幾方面入手呢?

  在李泊霆看來,當今人人都做自媒體,人人都渴望發出自己的聲音,其背後折射出的是城市化發展越深入,人們內心的孤獨感就越深重。所以說自媒體因其具有的社交屬性才得到普遍發展,就算未來某一天自媒體不叫自媒體了,相信與它具有相同屬性的新載體也會出現。「我個人認為,未來自媒體的發展方向必定是:生活化、社交化、專業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媒體這個稱呼誕生之前,『自媒體』這一類媒體類型早就出現了,只是人們沒有意識到那就是自媒體。這說明什麼?自媒體出現的速度之快,範圍之廣,是人們所沒有預料到的。接下來,自媒體的發展會在人性化的道路上有更多探索和進步。」

  至於自媒體如何吸引並留住更多粉絲,李泊霆給出了如下建議。「首先要忘記你是為了『吸引並留住粉絲』這件事。要知道,因為急功近利導致失敗的例子已經太多,社會的浮躁氣息來自人們對於『掙快錢』的渴望。但任何一個優秀的自媒體就是一個好的發聲區,他們知道,先要充實自媒體,有一個明確的自身定位並不斷增加實力,接著才是發出正確的聲音,要明白人們想聽到什麼,還有自己擅長於發什麼聲。另外,自媒體的不同之處還在於人們的自發性非常強,這個時候積極互動的效果會事半功倍。同時要懂得借勢和造勢,就好比把石頭放在懸崖上,那麼這塊石頭衝下來該是何等氣勢?當然,最終是要把自媒體打造成一個品牌,粉絲自然會被你吸引並且成為你的追隨者和交流對象。」

  李泊霆始終強調,自媒體最好是以喜好而集結,不能全是無味的說道,可以以共同的愛好為契合。「以我個人為例,我也有自己的自媒體。因為我個人崇尚『不在城市』的生活理念,這是我的愛好,我要的是有共同愛好的人,所以在我的自媒體微信服務號我會與大家分享『不在城市』主題相關的音樂與故事,讓粉絲們可以在喧囂的大都市感受一份自在與清涼。」說到底,自媒體在持續打造品牌與影響力的過程中,也要遵循「聲浪傳播」思維,以儘可能少走彎路,留住粉絲。

本文摘自《今晚經濟周報數字報》的報道,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禹音:如何把自己打造成自明星(二十四)

TAG:品牌 | 自媒體 | 新媒體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