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會贏嗎?

主題

劃重點了哈

今年的三大主題

上面是在「站在大資管變局的前夜」里寫的,今年關於大勢的文章都會圍繞這三個關鍵詞漸漸展開

當時不能說的那麼直接

現在一切都擺在檯面上了

終於可以談談中美貿易之爭了

先手

大國博弈爭的是先手

這是個很東方式的博弈思維

先手爭的不僅是那領先半步的時間,而是對全局的掌控,遊戲規則的制定和對棋局走勢的引導

現在回頭想想,我們過去兩年做的一切打掃庭院都是在為此做準備

1.國內加息比美國更快,利率超調

2.運動式去槓桿

3.過剩產能供給側改革

4.房地產一線「凍結」三四線「去庫存」

5.「按死」金融,金融讓位實體經濟

先把肉練實點,才抗打

就好像是如果火災來了要跳樓

原來是在10層睡的,現在搬到2層

起碼出事時好往下跳

這麼想下來

是不是脈絡非常清晰

從先手角度看

2015年是美國發動貿易戰的最好窗口

那個時候國內過剩產能還積重難返

股票和房地產泡沫明顯

金融槓桿非常脆弱

我們就像是一個膨脹的氣球,只要美國在旁邊擱上一根針,一靠近

砰,就炸了

但兩年過去了,面上的雷都被拆完了

搶到這個先手對我們至關重要

有些東西,只爭朝夕

經濟

翻下中美之間的經濟賬本,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美國賣給我們的要麼是特別高端的東西:比如飛機、醫藥、高科技,要麼就是特別低端的,比如大豆和玉米

而我們賣給美國的大部分都是中端的產品或者半成品:比如衣服、鋼材、輪胎、蘋果手機配件等等

中美之間曾經有蜜月期

跑過宏觀數據的人都會發現2000到2007年是全球經濟最爽的時間

經濟全球共同持續增長

通貨膨脹卻起不來

這種夢幻式的經濟背後實質是

中國負責生產

美國負責消費

全球產業鏈分工大時代

但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改變了趨勢

我們開始從出口轉向內需

再疊加了4萬億的刺激

於是就有了今天的故事

我們回到之前那個先手的概念

如果美國十年前發動貿易戰會怎樣?

結果會很簡單

中國經濟重挫

美國通貨膨脹迅速上升

但這世界真是變化快

我們早已不再是那個依賴出口的國家

買包、買酒、買全球才是我們的標籤

而東南亞和中歐也在不斷的承接著我們世界工廠的職能

那從經濟角度看,如果貿易戰發生,這次會怎麼樣?

不如我們來一次極端的經濟學猜想

如果中美兩國各自運轉一個貿易體系,但兩國之間零貿易

這個世界還能玩得轉嗎?

對於我們來說,原來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可以從拉美和中歐進口,高端產品則從歐洲和日韓補充

對於美國來說,中端製造業從歐洲和日本進口,低端勞動業從東南亞補充

看起來歐洲和日韓將是最大贏家

這才是中美貿易戰的真正故事

分開過,能不能過?

能,但過的不好

而最開心的還是隔壁老王

政治

但中美貿易戰絕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

有很多幼稚的人會說

中美貿易戰會倒逼國內改變

這麼想你就輸了

任何外力只能加劇現實扭曲力場

並招致更處女座強迫症的打掃庭院

不應該存有別的幻想

其實,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可能更清晰

就像前面所說的

其實2010年之後中美經濟已經分道揚鑣了,那為什麼直到8年後的今天才發生了貿易戰?

這不是經濟問題

從頭到尾都是政治問題

經濟問題一直在,只是解決方法不同

中美上一輪都趕上了兩個很弱的現實扭曲力場

檯面上握手,檯面下拚命伸腳絆對方

成了兩國博弈的潛規則

但命運真是很奇妙

中美同時遇上了超強的現實扭曲力場

那過去的規則都靠邊站

我不僅要影響你

更要滲透你,改變你,顛覆你

所以歷史最有趣的一點就在於很多事情都是一對一對出現的

要弱一起弱,要強一起強

這是偶然還是必然?

歷史無法實驗,只能假設

勝負

大寶二寶之爭

經濟賬重要但好算

政治賬難算但致命

經濟上美國有顯著優勢

但已經錯失了15年的先手

政治上我們優勢顯著

核心對選票

我們打擊美國的農業和高端產品都是選舉的票倉

如果美國農業一下子減收三分之一

中產階級生活成本上升10%

特朗普不知道能不能撐到故事的最後

很多人,很多事

比的是誰活得長

真打起來

老美贏了經濟

輸的是脆弱的選票

我們失去了增長

但我們有光明的核心

上下一心的執行力

這不是一場經濟的較量

而是一場現實扭曲力場的消耗戰

我們會贏的

起碼是在上半場

任何問題都不能存在靜態的時空里

放在不同時間不同場景不同維度下的交互

結局可能完全相反

這才是歷史的魅力


推薦閱讀:

貿易戰里的龍虎鬥,是什麼讓美國坐不住了?
這次川大爺的行動到底意味著什麼
2020年的大事件來了!
鄭有瑋:3.26就中美貿易協商最新消息 日內黃金走勢 策略

TAG:經濟 | 貿易戰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