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別走!」孩子節後分離焦慮,父母應該怎麼辦?

這幾天,小編的蜜友群里可是哀嚎一片——

蜜友A:

上班第一天,孩子死活不讓我走,好不容易偷偷得走了,晚上回去都不讓我抱了......

蜜友B:

別說你了,我這兒還沒上班呢,孩子跟知道似的,我出去倒個垃圾都要跟著,特別粘人。

蜜友C:

你們的孩子都大點了,還好哄,我這個斷奶沒幾天,我要是再一上班,這不得哭得上火啊......

過年雖好,可節後分離焦慮來得也是異常兇猛啊!和粑粑麻麻膩歪了十幾天,突然又要分離,大人都會情緒低落難受,更別說孩子了!

—— 1 ——

分離焦慮是正常現象

分離焦慮,這是小寶寶的適齡行為,是一種正常現象。指的是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分離焦慮症幾乎所有人都會有,甚至是寵物,而在嬰幼兒中最為常見,表現也最為突出。

一般寶寶在6-7個月學爬的階段,就會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表現,而在12-18個月的時候會到達頂峰,更大一些的寶寶,在上幼兒園或長期分離等情景時,也有可能表現出嚴重的分離焦慮。

英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了三個階段。

  • 反抗階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鬧;

  •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或者哭泣。

—— 2 ——

焦慮因年齡而不同

16-24個月:這個年齡段的寶寶正處於分離焦慮最厲害的階段,尤其是在將近2歲的時候,寶寶的依戀關係十分單一化,他們會在熟人圈裡尋找跟自己關係最親近的人,並對他產生強烈的依戀,而對陌生人非常排斥。

24-36個月:2、3歲的寶寶對親人的依戀程度逐漸減輕,能夠容忍與親人短暫的分離。如果事先跟他溝通好,他會明白親人走了還會回來,到分離的時候焦慮的情緒就會相對減輕。

36個月後:這個階段的寶寶越來越「明白事理」了,他們對與親人分離的現象開始有了正確的判斷,適應能力也有所增強,他們與粑粑麻麻分離或上幼兒園的分離之「痛」要輕一些。

—— 3 ——

分離焦慮≠缺乏安全感

有的父母會特別擔心,怕分離焦慮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其實,一般孩子在出現分離焦慮時會伴隨哭鬧,但並不是一哭就是一整天。一個「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在大人走的時候如果哭了,是因為他們更願意和媽媽而不是與其他人在一起,持續不了多久就會轉移注意力停止哭泣,在媽媽回來時,孩子也能夠積極的尋求親近。但有些孩子,在媽媽回來時,會表現出迴避、反抗、生氣、拒絕、或是茫然等,哭泣也不易被安撫,這種迴避和反抗依戀類型的寶寶,才是真的缺乏安全感。

—— 4 ——

緩解分離焦慮請看招

沒有媽媽是想刻意和孩子分離的。但是,工作、學習,總有不可避免要分離的情況。粑粑麻麻們如果能夠掌握一些好辦法,就能讓分離變得輕鬆些,寶寶也不會哭天搶地了。

Part1:應對篇

  • 絕不要偷偷走。

    很多粑粑麻麻因為擔心離開的時候,寶寶會哭鬧,所以會趁寶寶不注意的時偷偷溜走。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寶寶突然發現媽媽或者爸爸不見了,會產生自己被拋棄了的錯覺,只會在下一次加深這種分離焦慮。

    正確的作法是在離開之前的1-2小時就要先提前做好預告:「媽媽一會要出去一趟,但是天黑之前就會回來」「媽媽明早要去上班啦,晚上就會回來和寶寶玩哦!」。到了分離的節骨眼上,雖然寶寶也會感到傷心,但由於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不會感到突然,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 分別時保持輕鬆愉快,不傳遞負面情緒。

    如果離開的一剎那,孩子還是「哇」的一聲哭出來時,你先不要慌,深呼吸幾下,等內疚和負罪的情緒慢慢緩解,設法讓自己放鬆、鎮定,保持心情愉快,哪怕你內心已經波濤洶湧了,也要把它們隱藏起來。寶寶就像小雷達,你表現出不舍、難過情緒,寶寶也會特別很痛苦,即便你離開了,他也難愉快玩耍。

    正確的作法是輕鬆愉快而堅定的跟寶寶說再見,並在分別之後迅速離開。在寶寶哭的當下,我們可以短暫停留,但不要拖泥帶水,更不要改變計劃。可以蹲下來抱抱寶寶,對他說,「乖寶寶,媽媽去上班啦,晚上回來,媽媽愛你哦」注意:不要說「想」字,會讓寶寶敏感的。同時,擁抱、親吻寶寶可以安撫寶寶緊張情緒。如果你轉身時寶寶還在哭,別擔心,過不了5分鐘,孩子的注意力就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了。寶寶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脆弱。

  • 和寶寶來一個專屬約定。

    如果寶寶大一點,可以在離開之前跟他定一個約定。比如,拿一個拼圖玩具,告訴寶寶「媽媽出去一趟,晚上會回來,你要在媽媽回來之前把這個拼圖拼好哦!到時候給媽媽一個驚喜好嗎?」或者是「媽媽要上班去了,你送一個禮物給媽媽吧,就像你陪在媽媽身邊一樣。」讓寶寶把自己的玩具拿給你,知道你下班後會和玩具一起回來的。一般在這樣的約定之後,寶寶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這些約定的事情上,離別時的悲傷情緒就消失了。

Part2:預防篇

  • 提前熟悉替代看護人。

    如果媽媽需要離開寶寶一段時間,換由長輩或保姆阿姨帶,那就一定要提前一段時間,讓寶寶熟習新的看護人,增進彼此的交流。同時也可以讓看護人了解寶寶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千萬不要突然抓出一個寶寶從未或者久未接觸的人來照看他。小寶寶也有感情,突然由一個陌生人代替媽媽,一定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 平時多外出接觸他人。

    不管是由誰來帶,還是要經常帶寶寶出去玩一玩、轉一轉的,比如在小區裡面,讓寶寶多和院子里的小朋友或者阿姨們多多接觸。另外,寶寶1歲以後,適當地多帶寶寶外出旅遊,多接觸外面的世界,多接觸外人,鼓勵寶寶主動與他人交往。這樣不僅幫助寶寶培養社交能力,還可以有效降低寶寶對爸爸媽媽的依賴感。

  • 玩一玩藏貓貓之類的小遊戲。

    6-18個月寶寶分離焦慮嚴重,主要以為看不到媽媽,媽媽就不在了。這種是因為孩子無法理解「客體永久性」,媽媽離開了還能回來。所以,要讓孩子意識到分離是短暫的,可以多跟他玩一些類似藏貓貓的遊戲。

    比如,大人可以躲在椅子、窗帘、門後,然後問寶寶,「媽媽在哪裡?」,或者藏到另外一個房間,暫時讓孩子看不見,同時讓孩子聽到自己的聲音、讓寶寶得到安慰。藏的時間,可以從幾秒,慢慢延長到1-2分鐘。如果寶寶沒法馬上適應,用抱枕、雙手、紙巾遮住也是可以的。即使媽媽被毛巾遮住,或者暫時離開視線,但還在那裡,過一會兒就又會出現。這樣的遊戲對培養寶寶的安全感有很大的幫助。

  • 最重要的是,日常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上班後,媽媽在下班的時間一定要提高親子陪伴的質量。媽媽上班回到家之後的時光,陪伴寶寶要陪得專心、有質量,讓孩子感受到全心全意的母愛,尤其是上班的早晨,最好能早起一點時間,陪孩子認真玩上半小時,比如搭搭積木、讀讀繪本,孩子被這種高質量陪伴「喂」飽的話,會更容易接受媽媽離開哦!

成長,就是一場不斷的分離過程。斷奶、去幼兒園、去小學、中學、大學、工作……每一次的分離,對於媽媽和寶寶來說雖然伴隨著痛苦和不舍,但畢竟勢不可擋。父母們多給寶貝一些理解,一些擁抱,用耐心和溫柔,以及一點小小的技巧,來化解寶寶心中的不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對寶寶的承諾一定要言而有信,讓寶寶認識到父母的承諾是可信的,才能逐漸培養出強大而淡定的內心,讓暫時的分離焦慮早日結束。讓孩子健康成長,就從愉快的面對「分離焦慮」開始吧~

(歡迎關注玩多多公眾號:玩多多智多多)


推薦閱讀:

【年後減肥放輕鬆】春節假期最多長多少脂肪?
你有節後綜合征嗎?
假期綜合症 | 不!我不要上班!

TAG:分離焦慮 | 節後綜合症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