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

《正面管教》是一本育兒方面兼具理論與操作的實用書籍。所謂正面管教,指既不用嚴厲也不用驕縱的方法來管教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基礎上,培養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及各種社會技能,同時讓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書中強調,教養孩子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孩子的不良行為,實際上是孩子不會表達才出現的,要花時間去訓練孩子如何表達自己,同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被他的情緒帶跑,還要明白雖然「言傳」很重要但「身教」的效果明顯更好,不讓孩子看電視玩手機的時候家長也應該有自律,家庭是一個需要溫暖的港灣,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希望在家庭里得到支持和關愛,同樣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只有自己感覺好的時候才能做得更好!書中介紹了一些具體操作方法,如單獨列出一章專門講的家庭會議、邏輯後果,還有贏得合作、掌中的大腦、積極暫停等。

首先我們來簡單介紹下「贏得合作四步驟」: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表達對他的同情但不是寬恕,表達出你的感受,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如:媽媽知道讓你關掉電視你有點難過,但是規定的兩節看完了,我知道你特別想知道下面發生了什麼,我自己看電視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我們來猜測一下下一級可能會發生什麼好嗎,明天看看你猜對了沒?

針對不良行為,在尋求操作方法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問題,孩子也是一個社會人,再小他也在處理這自己的人際關係,行為一般都是由一定的目的觸發,孩子有時候控制不了的發脾氣及不友好的處理方式,一般都是因為他感覺到自己受到冒犯,或是缺乏安全感,但是他不知道如何有效的表達或制止讓自己感覺不舒服的事情發生,所以在處理孩子不良行為之前,需要分清楚,到底是因為什麼,結合動機和行為再來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

書中列出了四種會讓孩子產生不良行為的錯誤目的如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利、報復、自暴自棄。尋求過度關注時,家長可以分配一個積極關注的任務如你在洗碗讓他幫忙遞碗筷或者防水或者計時等,可以給個大大擁抱等;尋求權力時家長要明白我們不能一直強迫孩子做什麼,可以藉助「贏得合作四步驟」;當孩子採用報復時,我們要明白通常都是他們內心受到了傷害企圖用有控制感的行為來掩蓋無能為力的事情,這個時候家長冷靜的處理,從情緒中走出來就顯得至關重要,同時運用「贏得合作四步驟」來陳述事實表達理解及安慰尋找解決方案;自暴自棄則需要家長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引導,任何一個孩子都是足夠聰明的天使只是他們自認為能力不足,家長可以多鼓勵多關注找同齡小夥伴來幫忙幫助孩子逐漸度過這個階段。

我們要明白家庭里每個成員的性格都對孩子有著深刻的影響,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員的相處模式也是在無形中教導著他們,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時刻謹記身教大於言傳,當與孩子陷入爭吵中時,要避免惡化,可以積極暫停,告訴對方你自己感覺不好需要一個人呆一會,如果已經有情緒也可以將掌中大腦展示給對方看告訴對方你的情緒開關已經被觸發,再去積極暫停。

家庭會議的使用則可以從小就給孩子平等及權利掌控感,能夠為自己的行為做規劃,對自己的問題通過探討在指定解決方案,這是從小到大都非常適用的解決技巧,而家庭會議這個工具就可以。可以每個星期定時定點召開家庭會議上,並且需要有儀式感,對會議進行記錄及執行跟蹤機制,如規定每天上床時間,由孩子自己制定具體操作方法,家長負責監督,如可以通過任務卡的形式幫助孩子告訴孩子他已經做到的,並在做到的時候給予他鼓勵,告訴他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已經做的很好了,自己的自律行為應該是很自豪的吧,媽媽因為他感覺自豪也很開心。

而在邏輯後果這個部分,家長則需要區分清楚與「懲罰」的區別,我們經常會自己立規矩並將這個規矩的懲罰措施當做邏輯後果來轉嫁給孩子,邏輯後果有四個要素,「相關」、「尊重」、「合理」、「預先告知」,使用邏輯後果一定要注意讓孩子參與進來,最好由他自己制定規則,並且始終要讓他明白:特權=責任、缺乏責任=喪失特權,同時在操作中後果一定不含責難、羞辱、痛苦等,是和善而堅定並不是打壓斥責。

養育孩子是最溫暖的修行,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自我的成長過程,這本書只是育兒過程中的一個踏板,可以帶給你一些實用工具,而在這漫漫長路中,父母的自我成長則是至關重要的,同路人,共勉之。

2017-05-15


推薦閱讀:

陳可辛拍的《3分鐘》刷屏,但這件事值得深思
育兒,就是父母每天做選擇題
#和家長說# 寫自己的優點+說家庭作業+我們為什麼愛養寵物
聊爸:2-3歲的寶寶脾氣大無理取鬧?哈哈~其實他們也很可愛喔
你在拿一個孩子對【媽媽的愛的信任】做交易

TAG: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