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的農曆紀年是怎麼制定出來的?

??

農曆: 我國在春秋時代就創造了「十九年七閏法」,其方法就是在純陰曆的基礎上,每十九年裡面七年算是閏年,閏年多加出一個月來,為十三個月,如癸亥年只有十二個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規定閏十月,一年有十三個月,三百八十四天。這樣安排和調節的結果,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圓缺,也與隨陽曆而來的氣候冷熱變化相適應了。這樣的曆法實際上已經是陰陽合曆,簡稱陰陽曆。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曆就是這樣的陰陽曆,有的人把農曆叫做陰曆,就叫錯了。 陽曆: 陽曆的由來 陽曆來源於古羅馬的儒略曆,它的產生與歐洲基督教的發展有直接的關係。據傳說,耶酥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復活,恰好是春天。早期基督教徒慶祝復活節的日子曾因地而易,相當混亂。後復活節定為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隨著歲月的流逝,春分就慢慢地靠近冬天了。為了使復活節回到春天去,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根據天文學家提出的方案,對儒略曆進行改革。修改後的儒略曆稱為格里曆,是把太陽周年運動視為制歷依據的一種純太陽曆,因此俗稱陽曆。它不僅解決了復活節與天時不合的問題,而且具有很高的精度。

比如正月初一,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中國的農曆紀年是怎麼制定出來的

??


??

我國的農曆由來已久,其淵源可溯於夏朝,故又有「夏曆「之稱。農曆平年為12個月,閏年有13個月。農曆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又名夏曆、中歷、舊曆,民間也有稱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周期來定月,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回歸年相差11日。為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中國的農曆紀年是怎麼制定出來的

??


??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曆,周曆建成子,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曆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製的太初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後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曆至清朝末年。

中國的農曆紀年是怎麼制定出來的

??


推薦閱讀:

哪一個瞬間讓你覺得背古詩文真的有用?
天下知飲(三)——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有什麼視頻、講話或文章被後面的事實發展"打臉"?
COVtab做一個有趣而優秀的人
俗話說「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為何北邙山卻沒有埋葬知名的帝王?

TAG:文化 | 農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