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思維究竟差別在哪兒?

01

最近正在澳大利亞旅行,與很多華人朋友聊天,發現很多人都對東西方文化差異有著自己一些切身的感受。

其實中國人能在海外留學以及定居甚至是移民的這個群體,他們的英文水平日常交流絕對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們也感言,即使在國外生活很多年,也很難融入當地真正的一些文化,只能和當地人有一些工作之間的交集,情感方面好像彼此很難真正成為很走心的朋友。

東西方文化的這種差異,也許就像胃,長期靠什麼滋養習慣了,與之相反的食物就很難與自己的胃協調。

之前墨爾本當地華人論壇里爆出了這樣一件事,有孩子帶著自家的韭菜便當去學校,被當地的小朋友驚呼:「哇,他怎麼吃草?」

墨爾本當地的學校都不提供早中晚餐,如果需要點餐,都是由學校的網站下單以後進行付費派送,所以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在學校里吃自己帶來的便當。

最開始很多中國孩子還會帶一些麵條和餃子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食物。但是由於放置幾個小時後,味道就會變差,甚至變冷。

久而久之,中國孩子們就會放棄帶這種本國傳統食物,而和其他孩子帶一樣的三明治。

大多數中國孩子也不願意和其他孩子在飲食上不一樣,總覺得這樣的不同並不是他們喜歡和欣賞的。

文化差異從這件小事上就能初見端倪,但努力縮小這種差異的過程,似乎也是一種正在悄然同化的狀態。

02

從很多現象還能反觀中國家庭和西方家庭的原生家庭,僅從養育方式就能看出彼此的差異。

總體上說,西方父母在沒有徵得孩子及孩子家長同意的時候,絕不可以輕易觸碰對方孩子。

這讓孩子從小就能很清晰的界定自己和別人身體之間的邊界,能有效地避免任何來自外界觸摸孩子身體的風險。

而中國的父母長輩看到比較可愛的孩子,更喜歡自然而然的觸摸和抱孩子,以表達自己的喜歡。

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其實並沒有去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喜歡被自己父母之外的人撫摸和擁抱的,可是我們自己並沒有引起特別的重視。

03

和孩子交流方面,西方人更加註重對孩子許下的承諾,從來沒有只是逗逗年幼的孩子,和孩子開玩笑這樣的說法。

西方的父母不會像中國父母一樣,只是逗逗孩子拿出手中的食物進行分享,一旦孩子願意拿出分享時又會告知孩子自己不吃,這在中國父母看來是一種愛孩子的天性。

可是在西方文化中,中國人的這種方式在孩子們看來就會造成一種觀念和意識上的混淆,就會不理解,到底父母是在下一種什麼樣的指令。

西方人要求孩子分享時,一定會完成與孩子一起分享的動作,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將這種分享變成一種習慣。

而我們更多是看這個孩子是否大方把這個作為一種對孩子的考驗,大多數成人基本上是捨不得從孩子口中分享美食的。

這兩種對孩子不同的愛的方式,就會逐漸影響到孩子以後的思維方式和分享習慣。

當中國孩子習慣了客氣的提出分享而被對方拒絕,東西依然在自己這裡。一旦孩子長大成人後進入了國際化的環境,發現自己的分享真的被別人享用時,反而就會有一種自己開始失去的感覺。

04

今天早上聽了一期節目,也恰好談到了成人之後,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別。

一位外籍boss很不理解為什麼手下的中國員工雖然兢兢業業,也能夠按照他的要求把很多工作做好,但是從來不會對公司提任何建設性的意見,彷彿自己與公司無關一樣。

當這位boss把他的疑惑反饋給HR後,希望中國員工能夠為企業真正提些建議時,結果反饋後的意見讓他大吃一驚,基本上都是針對這位外籍boss本人的建議。

比如說,對boss開會每次目的性不明確,會議時間顯得比較浪費這件事上,中國員工則希望更高效。

可在這個外籍老闆看來,正因為他還沒有想法,才需要開會集思廣益收集到有價值的想法,而中國人偏向安心於自己的層級,服從權威習慣性去執行,而不是自己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新的解決方案。

這在西方人看來就是自信不足,缺乏創造力的典型特徵。

05

其實這些文化差異暴露出的深層問題,也是我們從小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差異。

很多這種崇尚權威的養育方式是潛移默化多年對孩子的影響。

我們總是習慣要求孩子尊重比自己年長和比自己有見識的人,這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習慣了服從。

久而久之,所謂的中國孩子創造力思維較差,也和這些有著直接的關係。

既然東西方思維方式有著如此多的差異,究竟誰優誰劣?

其實這件事兒同樣是各有千秋。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具有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首先就應該放下自己做家長的權威,將很多事情拿來與孩子討論,讓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見,所謂一個有主見的孩子或者具有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不管是在國內國外的環境下,其實都能形成。

說到底,家庭環境才是孩子教育最深層次的土壤。

雖然孩子在學校中和老師學習具體的書本知識,和同學們相處,都是一種學習。

但是這種學習都大不過家庭教育對孩子潛移默化的深層影響以及根植於孩子內心的一種自信力和安全感。

如果想要從小擁有一個具有國際化思維的孩子,就請從現在開始,從父母們真正能放下自我,改變自我開始。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1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優美圖,感謝原圖作者


推薦閱讀:

原來他才是治理熊孩子的高手 | 動機篇
急於生活,也忙著感受
國際幼兒園如何教春節?
為什麼給孩子看小豬佩奇第四季?
如何評價兒童歌唱類節目《中國新聲代》?這些孩子如何?

TAG:東西方文化 | 兒童教育 | 原生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