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C的聽戲筆記(05)兩出新戲——淮劇《千古韓非》和滬劇《敦煌女兒》

聲明:本文為樓主原創,私人轉載隨意,媒體或公眾號轉載需先聯繫樓主。

大C的聽戲筆記(01)從京劇《四郎探母》入門戲曲欣賞

大C的聽戲筆記(02)看《西廂記》對比越劇、京劇、崑曲

大C的聽戲筆記(03)怎樣優雅地撩妹

大C的聽戲筆記(04)神話經典《白蛇傳》

大C的聽戲筆記(05)兩出新戲——淮劇《千古韓非》和滬劇《敦煌女兒》

大C的聽戲筆記(06)越劇之魂——《梁祝》和《紅樓夢》

大C的聽戲筆記(07)關於戲曲傳播問題的吐槽

大C的聽戲筆記(08)最治癒的聲音——越劇尹派和京劇荀派

--------------------------------------------------------------------------------------------------------------------

淮劇和滬劇雖然都有百年以上歷史,但留下的劇目和表演形式沒有京、昆等大劇種那樣豐富,所以更加需要大量借鑒和創新,本文介紹的這兩本戲都是近年新編作品。

淮劇《千古韓非》

淮劇《千古韓非》

這是一個講韓非的故事,由上海淮劇團排演,主體情節符合史實,人物細節適當發揮,並加入虛構人物(女巫、阿如、秦王妃)。劇情大意是,韓非有富國強兵的學問,得不到韓王賞識,確被秦王嬴政看中。秦王發兵攻打韓國,逼迫韓國交出韓非。韓非到秦國後,遭昔日同窗今日同僚李斯嫉妒。李斯在秦王面前詆毀韓非,最後毒死韓非。劇中多處引用史書中典故,為劇本增色不少,比某些歷史考據不精、卻非要偽裝成歷史劇的古裝娛樂電視劇強多了。

本劇還有一個細節,場景切換時多次運用現代舞檯燈效,非常成功。

另外,劇中韓非扮演者梁偉平,和李斯扮演者梁仲平,是雙胞胎兄弟。

韓非府

韓非唱:「將軍沙場蹈白刃,大王宮中逞昏庸,奸悋常為座上客,忠言只當耳邊風。」韓王昏庸,韓非懷才不遇。

「縱然大王辜負我,韓公子此生此命……不負韓國,手把節杖,直面兵戈……」典型的法家思想,寧教王負我,我不負王。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非見韓之削弱,數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呼!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秦因急攻韓。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咸陽演兵場

秦兵合唱:「劍光耀戟影,旌旗獵秋聲,雄兵百萬演方陣,八百里秦川卷彤雲,威威呼,明君,泱泱呼,大秦。」這段集體舞蹈很有氣勢。

韓非唱:」這般的威武,也曾夜夜想,金戈鐵馬定邊疆,熟料想望已成真,可惜它不在新政在咸陽。「唱出韓非內心真實想法。

秦王宮

舞女合唱:「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歌詞來自《詩經·秦風》,《風》是詩經中的民間小調,《秦風》中有這麼一首,說明當時秦國有尚武的風氣。

《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日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日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韓非館驛

李斯白:「人生在世,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李斯唱:「倉中鼠,飽食終日,篤定定;廁中鼠,饑寒交迫,戰兢兢。區區楚國,猶陋廁,難全李斯功利心。」李斯也是有才華有抱負的人,經歷過窮困,所以變得唯利是圖。

《史記·李斯列傳》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辭於荀卿曰:「……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

韓非館驛

阿如唱:「黎民百姓盼一統,無論韓邦或西秦,公子若把嬴政輔……十萬鐵馬東南進,換來個百年百姓得安寧。」這裡阿如可以理解為韓非心裡的另一半,兩人分別說出了韓非心理相互矛盾的兩種想法,韓非的內心很糾結,最後說「這是我平生所作最蠢的事,也是我不得不做的事啊。」

往雲陽途中

嬴政念:「龍喉下有一處鱗片……」

《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可擾押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攖之,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攖人主之逆鱗,則幾矣。(大意是:龍是可以騎著玩的,但千萬注意喉下的逆鱗,如果不小心觸碰逆鱗就會被殺。君王身上有G點,臣子能遊說君王且巧妙避開G點,就成功了。)

雲陽監獄

韓非、李斯對唱:「你那是孜孜攀緣求上進,我這是屹屹掙扎討煩心。」「費盡心思我成上卿,哪知曉好景不長風波起,咸陽來了你韓先生,你來了又把風頭佔盡。」「我一朝下獄披枷鎖,」「我一壺毒酒來送行。」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殺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葯,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韓非唱:「為強國我屢上書奏,韓安將我的文章丟……我多想指點江山伴左右,輔佐明君收金甌。」歷史上韓非曾以和氏璧的故事自比法家的士,「我為君王獻上的治國之策就像璞玉一樣,為了獻玉我死不足惜,可是君王啊你們怎麼就不識貨呢?」這個劇本基本都是圍繞這一點在講。

《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韓非唱:「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韓非子·揚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大意是:政事分給地方官員來做,大權集中在中央。聖明的君主獨掌大權,四方的官員都來效力。)

--------------------------------------------------------------------------------------------------------------------

滬劇《敦煌女兒》

滬劇 敦煌女兒

滬劇起源於漁村民歌,但上海畢竟不是一般的漁村,上海的戲,如同這個城市一樣,不斷包容吸收外來文化。上海滬劇團從上世紀四十年代起,就開始從好萊塢、莎士比亞、老舍、曹禺的作品中取材,從歌劇、交響樂中吸收音樂。滬劇不念韻白,語言貼近生活,不穿戲服,穿角色在故事中原有的服裝,行當劃分不那麼嚴格,比如這齣戲主角,通過化妝一口氣演完從20歲到70歲的漫長經歷。滬劇乍一看像是西洋話劇,但唱腔中仍能嘗出我國江南水鄉的那種柔情味。有人批評說滬劇不是中國劇,那我來打個比方,我買了洋品種雞蛋,買了進口轉基因西紅柿,用了進口炒鍋,做一道西紅柿炒蛋,所有人都承認這是一道中國菜,因為中國的靈魂在裡面。

這齣戲以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的真實經歷改編,樊錦詩成長於上海,就讀於北大考古系,畢業後來到敦煌,被洞窟中豐富的壁畫、雕像、圖書吸引,決心深入研究,在敦煌呆了50年。本劇告訴觀眾我國有大量優秀的文化遺產值得發掘,展現了文物保護工作的艱辛,也講出了保護和開發兩難的現狀。

全戲最出彩的地方應當是兩段穿越對唱,一段是佛祖出場,一段是唐朝歌女出場,讓洞窟繪畫上的人物直接蹦出來講歷史,完美地運用了音樂、舞蹈、等效,中西合璧。

樊錦詩唱:「應當說我是個江南女子,而今卻成了地道的大漠敦煌人。」

--------------------------------------------------------------------------------------------------------------------

有些戲曲曲藝演員在娛樂節目舞台上賣可憐,還有很多愛好者在論壇、貼吧上討論時言語非常激動,大意是:「老祖宗留下的玩意兒好,我們吃盡苦頭才學會的,可惜現在沒人關注,都怪年輕人太浮躁。我們很快要作古了,你們再不關注這些玩意兒就丟了,求大家快來搶救一下。」我對這種態度表示不屑。我非常贊同一篇評論流行音樂的文章《唐詩過後是宋詞》,大意是一切就像宋朝詩衰落詞興起一樣,很自然的事,何必較真。

任何文藝形式都有興起、繁榮、衰落,戲曲曾經繁榮過,我們要坦然面對現在戲曲退出霸主地位的現實。觀眾的喜好在不斷變化,流行的文藝形式也在不斷變化,楚騷、漢賦、唐詩、宋詞、元雜劇、明末清初崑曲、清末民國京評豫越黃都曾風靡一時,現代的文藝霸主是歌曲、電視劇、電影、娛樂節目。

戲曲本身也要與時俱進,要敢於改革創新,保留傳統的好東西,再加入新元素,迎合年輕觀眾的口味。民國時梅蘭芳那一輩戲曲大師(不限於梅蘭芳一人,也不限於京劇一個劇種)對戲曲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們的很多激進行為在當時的老戲迷看來都是欺師滅祖的,可他們仍然堅持下來,他們的努力帶來了戲曲在民國時的空前繁榮,他們知道只要抓住年輕觀眾的口味就能讓這門藝術傳承下去。所以,不應當讓現代觀眾改變口味去適應上一個時代的文藝,而應當改革文藝去適應這個時代的觀眾。(我有幸聽了京劇尚長榮、崑曲黎安、滬劇茅善玉的講座,在這一點上他們的見解完全一致,那就是戲曲工作不能抱殘守缺,要不斷地有新玩意兒。)

梅葆玖:「我們也應該繼承老先生(梅蘭芳)當年創新的精神,保持京劇的魂不變,但是現在條件更豐富了,就跟做菜似的,作料更多了,我們為什麼不把好的作料用上來,為我所用,再把我們京劇的魂托一把,讓我們的京劇更美,更有魅力,讓年輕人更愛看。」

唐朝之後的詩、宋朝之後的詞,雖回不到當年的巔峰狀態,但仍然有一代一代的詩詞作家在創作,同樣的,戲曲到今天也沒有死絕。白先勇推出了青春版崑曲,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的崑曲戲迷;浙江活躍著幾十個越劇團,用的全是年輕演員,年輕演員演才子佳人的戲才能吸引年輕觀眾。再有,細看會發現,現代的歌曲、電視劇、電影創作中,其實引用了很多的傳統戲曲元素。

電視劇《愛情公寓》中的京劇《加勒比海盜》(只有片段),不要笑,這是正兒八經的西皮流水:

v.youku.com/v_show/id_X

《國色天香》節目,借用京劇角色唱現代歌曲《千里之外》,氣場很合:

MIC男團演繹京劇版《千里之外》 5人組合個性改編別有一番風味

《叮咯嚨咚嗆》節目,請韓國明星來學習川劇、越劇、京劇,金鐘國雖然漢語有些蹩腳,但是唱出來的越劇真的很美:

《叮咯嚨咚嗆》 20150503_CCTV節目官網-CCTV-3_央視網(cctv.com)

在戲曲興起之時,演出內容也是魚龍混雜的。一個好劇本,如果演出成功了,就會有觀眾買票來看,有了票房,劇團就願意繼續演,就有更多的戲曲人(包括演員、編劇、樂師等等)參與創作,經過一代一代戲曲人不斷加工完善,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其最好的狀態,反之不好的劇本則被觀眾拋棄。「老祖宗留下的玩意好」這句話,正確的解讀是「老祖宗的玩意,能保留到今天的,都是其中的精華」。所以,新戲沒有老戲好看。但我希望看到各個劇種都能有新戲排出來,希望看到新戲、老戲中都能恰當添加現代文藝作料,也能接受探索過程中的各種失敗,用票房或收視率來優勝劣汰,就像戲曲興起時那樣。白玉蘭獎每年都有一半的名額頒給新戲,就是有鼓勵的意思。戲曲人光靠祖師爺賞飯是不行的,創造一筆財富留給徒子徒孫受用才說得過去。

同樣,我也樂意看到現代文藝作品創作時借鑒傳統戲曲,文藝工作者想到到戲曲中尋找美恰恰證明了戲曲的價值,美的東西擱在哪都是美的。

推薦閱讀:

大C的聽戲筆記(03)怎樣優雅地撩妹
大C的聽戲筆記(04)神話經典《白蛇傳》
大C的聽戲筆記(01)從京劇《四郎探母》入門戲曲欣賞
儺戲人物(二)

TAG:戲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