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火就要降火,怕冷就要進補嗎?

這年頭火鍋、麻辣香鍋、燒烤遍地開花,誰都有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的時候,這時候是不是就想著要清熱下火?

到了冬天就會手腳冰涼,被子怎麼捂也捂不熱,這時候是不是就想著來碗羊肉湯、點個艾灸來驅驅寒?

且慢!可能你判斷錯了冷熱,弄錯了方法!

也許你會發現,清熱下火對牙齦腫痛、口腔潰瘍沒什麼用,似乎癥狀還加劇了!喝了羊肉湯、點了艾灸,手腳沒有暖和起來,嗓子眼兒卻先又干又燥!

按照我們的直覺,身體冷了,就要溫暖它,身體熱了,就要冷卻它。可為什麼這樣做有時候卻無效反而加重癥狀呢?

這是「陰」和「陽」在和我們調皮呢!

《黃帝內經》這樣寫道: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翻譯過來就是說:

陰陽,是天地間的普遍規律,是一切事物的綱領,是萬物發展變化的起源,是生長毀滅的根本,是萬物發生髮展變化的動力源泉,因此,治病必須尋求治本的方法。

從這段話,「陰」和「陽」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古人將事物按照陰陽特性分為兩類。具有熱、向上、向外、光亮、無形、發散、相對運動的功能、興奮等特性的事物都屬於陽。凡是屬寒、向下、向內、晦暗、有形、凝聚、相對靜止的氣質、抑制等特性的事物都屬陰。

中醫理論中用陰陽變化的規律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特徵,並進行組織結構歸類,如以外部為陽,內部為陰;氣為陽,血為陰;臟腑之中,以腑為陽,臟為陰。

摘自《漫畫中醫之基礎篇》

陰陽理論,飽含我們祖先的智慧,有著濃濃的哲學意味。

陰陽是共生的,有陽就有陰,有陰就有陽,二者不能各自獨立存在。或者說,正因為對方,陽才被稱之為陽,而陰才被稱之為陰。想像一下,如果這世間只有男人,沒有女人,那麼男人也不會稱自己為男人了;如果這世間只有白天,沒有黑夜,那麼我們也不會發明這兩個詞了。

花花曾經聽過一段特別精彩的分享,是這樣說的:

一個智慧的人,他的頭腦中一定會存在許多完全矛盾的觀點,而他能夠安於這種情況。

年少無知時花花完全不理解,為什麼這樣就算得上智慧。後來花花明白了,這個世界原本不是非黑即白的,白的存在,必然伴隨著黑的存在。

如果一個人頭腦中只有一些完全不矛盾的觀點,就說明他拒絕了真實世界的一大部分。而智慧的人,則能夠看到這個世界的複雜性,可以同時看到、讀懂黑與白。

說回陰陽理論。

陰陽看起來是對立的,但是它們時刻處於動態平衡中,此消彼長。

《黃帝內經》這樣寫道: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翻譯過來就是說:

陰偏勝,陽就會受病;陽偏勝,陰也會受病。陽偏勝會生熱,陰偏生會生寒。寒到極點,會出現熱象;熱到極點,又會出現寒象。

以一個健康的人為例,假設他的陰和陽平衡,且都是100分。那麼當他陽虛或者陰虛時,就會發生如下圖所示的事情。

像牙齦腫痛、口腔潰瘍,多屬於陰虛的情況,這時候看起來體內有熱,可實際上並不能清熱去火,而應該滋陰。

有些冬天手腳冰涼的人,是因為陽虛造成的,這時候就適合吃一些溫補的東西。

因為陰陽時處於動態平衡的,無法長期處於一個高一個低的狀態。所以如果不加以調理,無論是陽虛還是陰虛,最終都會慢慢發展為陰陽兩虛。

還有一類情況,是因為陰邪或陽邪,導致陰/陽偏盛。

如果是外感陰邪,在初期陰邪會讓人體的陰變得過多,這時候是實寒證。若是不及時驅寒,陰邪會進一步克制人體的陽氣,使得陰盛陽衰,從而導致虛寒證。

此時除了繼續驅寒,還得做一些溫補(因為陽氣已經衰弱)。

如果實外感陽邪,在初期陽邪會讓人體的陽變得過多,這時候是實熱證。若是不及時治療徹底,陽邪會逐漸灼傷人體內陰液,形成越發亢盛的虛熱證。

此時不能一味清熱降火,反而應當滋陰(因為陰液已經虧損)。

人體內部的陰陽,與外界的風、寒、暑、濕、燥、火的6種外邪相互作用,會動態地發生變化。一定要辨清冷熱,弄清虛實,再決定用什麼方法調理。


推薦閱讀:

關於中醫與科學的一點粗淺想法
中醫黑神邏輯
潘曉川論氣(七):實踐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沒有半月痕或者半月痕只有大拇指有怎麼辦?
奈腰腿痛何?痹痛靈方——獨活寄生湯

TAG:上火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