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孤獨症兒童語言能力康復訓練生活小支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群孩子,這些孩子看上去很聰明,有的孩子兩歲就能認一些漢字,背幾十首古詩詞,常被譽為神童。但漸漸地就不與同齡孩子一起玩。目光迴避,對親人不親,對周圍漠不關心,對人不理不睬,原有的語言逐漸消失。好動、喜歡爬高,行為怪異、重複、刻板,有的有自傷和攻擊行為。一位家長說,這些孩子不盲,卻視而不見,連父母也從不正眼看上一眼;不聾,卻聽而不聞,對父母的呼喚也毫無反應。走在馬路上,他們也許會一下子衝上馬路撲向汽車;在超市選購商品時,他們也許會一把奪過你手中的商品將它放回到貨架上......現實世界絲毫進入不了孩子的眼睛和內心,他們好像生活在另一個世界,這就是醫學上稱之為「星星的孩子」---孤獨症兒童。

  孤獨症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社會交流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行為刻板以及智力異常等癥狀。孤獨症的發病率近年來有急劇上升的趨勢。在今年,省人大代表遞交的議案指出,"我國有孤獨症孩子達百萬之眾",其中"我省大約有典型孤獨症4000---5000人",孤獨症又稱自閉症,1943年,美國醫生、心理學家利奧·凱納(Leo.Kanncr)首先提出"嬰幼兒孤獨症"的概念 :它是一種腦功能障礙引起的嚴重的長期發展障礙的綜合征。孤獨症通常發病於三歲前,表現特徵為:不能與人建立關係,難與別人交往,和人不親近,缺乏目光接觸;掌握語言能力遲緩,不願與人對話,缺少主動語言,對語言理解困難,常常代詞錯用,鸚鵡學舌地重複簡單句子。語言能力是人們交往的重要決定因素。孤獨症兒童也是人類中的一部分,對其存在的語言交往障礙訓練是勢在必行的。這就要求訓練者對孤獨症兒童語言特徵、性格心理有充分的了解,針對他們自身特點,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和體會,願提出得到同行們指導。

  一、孤獨症兒童的語言特徵

  孤獨症兒童對於含義較深的片語、雙關語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有的完全不能理解,有的則可以理解字面上的意義,此外大多數的孤獨症兒童還有不懂溝通情境的問題。他們在使用口語和非口語表達方式時和正常兒童有較大的區別,老師家長們也可以在了解這些特質後,對孤獨症兒童的教導更為得心應手:

  具體表現是:

  (一)使用口語方式異常,有如下特點:

  1.無語言:通常會被認為聽力有問題或是失語症。

  2.立即仿說:有變化的仿說被視為孤獨症兒童表達溝通的意圖,而沒有彈性的仿說多半不具有溝通意圖。

  3.延宕仿說:在一段時間之後喋喋不休的重複某些字、成語、句子、整首詩或是歌曲,同樣也會有溝通性或是非溝通性之分,而這種行為通常和情境、壓力有所關聯。

  4.說話不帶感情:只是在告訴你,而非是和你談話,也沒有一般人說話時一問一答、一來一往的特性。

  5.無法掌握音調、音量:說話時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機械化,無法經由語音的音調、節奏、抑揚頓挫來表現情緒或是感受。亦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義無法變化:如學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讀音。

  7.代名詞反轉:「你」、「我」、「他」等代名詞有混淆的現象

  8.不清楚肯定與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較少使用甚或不會使用「是」或「好」。

  9.文法結構不成熟:會使用自己的語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觸的人才了解其語言所隱藏的涵義。

  10.固著性:不會因應情境的變化,而重複的念著某句話。

  11.不會使用因果性的語言:如因為、所以、因此、如果等辭彙。

  (二)使用非口語的特徵;

  1. 不容易理解手勢、表情、姿勢等所傳達的訊息。

  2.會使用非語文的溝通方式,如攻擊、傷害自己、拉別人的手等,有些行為是不合社會規範的。

  3.部分的學生認字能力極佳,且擅長記憶,對於敘述性的文章也能夠一字不漏的將它背下來。

  二、對孤獨兒童語言訓練的目標

  過去我們對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所實施的語言訓練目標大多是要求他們能夠說話,但是現在已經偏重能夠使兒童理解語言中的意義以及能夠表達,因此對於自閉症兒童的語言訓練首重在加強其語言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幫助其糾正使用口語上的一些不良習慣與語法錯誤,讓他們能準確的使用辭彙,能主動的與身邊的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逐漸融入主流社會。

  三、加強語言訓練的幾種基本方法

  孤獨症兒童的生活範圍狹窄,思維局限,怎開怎樣闊孤獨症兒童的生活範圍,調動他們的思維想像力?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對其進行語言訓練呢?下面,我就此問題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1)親情接納法

  要想從切入口著手進行訓練,雙方的互相接納是前提。要讓孤獨症兒童在內心裡接納老師、信任老師,只有這樣才會在以後的訓練中順利聽從指令,接受訓練。當然,在這裡,也包括老師對被試的了解與真心接納,只有這樣,才會在訓練中做到用心觀察,用心體會,用心溝通,用心訓練。

  (2)遊戲法

  設計輕鬆的遊戲,讓孤獨症兒童在愉悅的、輕鬆的心態下接受老師有目的性的語言交往訓練。訓練中去除死板的教學方式,而是訓練者把握時機地進行引導,完成順理成章式的訓練,這種方法既利於孩子對這句話所對應的情境理解,避免以後的生活中使用不當,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輕鬆地接受訓練,遊戲法除了給語言交往創造寬鬆環境和有利時機,同時,對孤獨症兒童健康心態的培養也有促進作用。

  (3)同伴帶動法

  老師在平時的生活中刻意為孤獨症兒童選擇善良、活潑有帶動性的夥伴,讓夥伴去帶動他走出自我封閉式的天地,逐步走出去,融入集體之中。正常人擇友多以同齡人為主,孤獨症兒童也不例外,而且是非常需要,因為他們自身的病症決定著還不能主動與正常小朋友交往,他們的生活只局限於家長和老師之間,這就更需要在學校的時間裡讓他們也有自己的同伴,當然,如果家長在生活中也注重幫他們找同伴就更好了。

  (4)情境法

  創造所需情境進行訓練,這就需要老師刻意安排了。如在排座位時,讓他坐在里側,出來時就勢必需要對外側的同學說:「請讓我出去」。這裡,我舉個非常深刻的例子,學生姚堯的情感性語言表達沒有,為了激發他這方面的能力,我把姚堯帶回自己家,告知其家長堅持每晚打電話。第一天接電話時沒什麼,第二天也沒什麼特別,到第三天晚上接電話時,他突然主動發出一串情感表達語:「爸爸、媽媽,我想你們了,還想奶奶,你們來接我回家吧!」聽到這串話,訓練者哭了,電話另一頭的爸爸、媽媽也哭了。訓練中很多事實證明,給孤獨症兒童創造情境,對激發他們的表達有非常有效的促進作用。


推薦閱讀:

周六推薦:韓國版的《海洋天堂》:最愛你的人永遠會在你身邊
《自閉症的病因、致病機理和恰當飲食》
突破自閉症(三):動機—如何促進孩子成長的動力?及強化物的負作用
無語言自閉症兒童的發音訓練的方法有哪些

TAG:自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