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英國的競爭下的衰落|世界海權變遷史:法國篇(下)

十七世紀末,法國通過一系列戰爭獲得了在歐洲的海上霸權,但是好景不長。

1683年科爾伯去世之後,路易十四開始轉變擴張政策,由海上轉移到了陸地,大力發展陸軍,對海外殖民地的關注度明顯降低,法國的海軍實力逐漸走下坡路。

此時的英國在經歷了1688年「光榮革命」後,國內政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抗法名將、荷蘭的奧蘭治親王被立為國王。

法國和荷蘭在之前的「法荷戰爭」中積怨已深,奧蘭治親王伺機復仇實屬正常,更何況英國和法國在海外殖民地的問題上早已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很快英法兩國由曾經的盟友變成了死敵,英國加入反法的「奧格斯堡同盟」,並且成為同盟中的領導者,開始聯合其他歐洲國家與法國爭奪海上霸權和歐陸霸權。

奧蘭治親王

170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這是英國與法國歐洲霸權的開始。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卡洛斯二世死後無嗣,他在生前立下遺囑,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姐姐瑪利亞·特里薩和波旁王朝的國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即自己的侄孫安茹公爵腓力。

腓力可以繼承西班牙本土、西屬尼德蘭、義大利領土和海外殖民地,但規定法國和西班牙永遠不得合併為一個國家。

但是兼任神聖羅馬帝國黃帝、奧地利大公、波西米亞(今捷克)國王和匈牙利國王的利奧波德一世企圖讓其次子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王位,理由是西班牙公主瑪利亞·特里薩在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時就承諾自己及自己的後代永遠放棄西班牙王位。

利奧波德一世

1701年路易十四宣布腓力為西班牙國王,同時侵犯西屬尼德蘭和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英國怎麼會任由法國這樣繼續獨霸歐洲,荷蘭同樣無法容忍。

因而英國與荷蘭結成反法同盟支持奧地利的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王位,普魯士和葡萄牙也先後加盟。在法國的一方則與西班牙和巴伐利亞、科隆等邦國結盟,戰爭與3月全面展開,主要戰場在義大利地區、尼德蘭、德意志地區和西班牙。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戰爭開始後,反法同盟在戰場上一直占著有利態勢,法軍在各條戰線上節節敗退,形勢極為不利。

不過各國其實都有著自身的打算,並不想讓戰爭形勢不斷擴大,荷蘭擔心英國的海上勢力進一步擴大威脅到自己,其他的盟國則擔心奧地利要恢復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陸地的霸權,而英國為了制衡歐洲大陸上正在崛起的俄羅斯,也不打算在此時徹底擊敗法國。

1713 年 4 月各交戰國簽訂了《烏特勒支和約》。

根據和約,英國佔據了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咽喉——直布羅陀海峽以及地中海戰略要地梅諾卡島,獲得與西屬美洲殖民地進行奴隸貿易的特權。

而法國則拆除了敦刻爾克的防禦工事,該地曾是英國商船十分懼怕的法國私掠船的集結地。此外,法國還割讓北美新斯科舍、紐芬蘭和聖勞倫斯以北的阿卡迪爾給英國,為半個世紀後失去整個加拿大埋下了伏筆。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可以看出,英國才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最大受益者,法國則損失慘重,戰後法國政府的債務增長了七倍,在歐洲的霸權地位明顯地被削弱。

然而英法兩國之間的海權競爭才剛剛拉開序幕,雙方在《烏特勒支和約》締結之後,維持了僅三十多年的短暫和平,1744 年,英國再一次夥同荷蘭,以「保護」奧地利為名,對法宣戰。

英國除了在尼德蘭沿海和法國土倫等附近海域打擊法國外,主要是在北美和印度殖民地同法國角逐。

為了同英國競爭,法國駐印總督杜布雷著手組建由法國軍官指揮的印度土著僱傭軍。1746 年,在法國艦隊的支援下,杜布雷率領印度僱傭軍攻佔了英國統治下的馬德拉斯。

1748 年,杜布雷成功擊退了英軍從海上對本地治里的進攻。同年 10 月,英法締結《亞琛和約》,和約規定法國和英國將各自所佔的印度馬德拉斯和加拿大路易斯堡相互交還。

在此輪競爭中,法國雖勝,並未獲得好處,而英國雖敗,卻還保持了戰前的殖民地。但法國海軍在此次戰爭中元氣大傷,而法國和英國在海外殖民地的爭鬥卻愈演愈烈。

1751 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職員羅伯特·克萊武率軍攻佔卡納蒂克,同法國形成對峙。1757 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相繼攻佔孟加拉的加爾各答和法國殖民據點昌德納果爾。法國殖民者同孟加拉的莫卧兒帝國的總督結成同盟,聯合對英作戰。

同年6 月,克萊武率領 3000 名士兵與 6 萬多孟、法軍隊會戰於普拉西,克萊武收買了孟軍司令,取得了戰役的勝利,英國人扶植起新的孟加拉總督,控制了整個孟加拉。

1760 年,英軍包圍並封鎖本地治里,迫使法國守軍投降。

普拉西戰役

在北美,同樣是在 1760 年,法屬魁北克蒙特利爾要塞陷落,英國將法國勢力徹底逐出了加拿大。

1763 年,英國與法國、西班牙兩國簽訂《巴黎和約》。根據和約,法國割讓加拿大及其所有屬地,並割讓俄亥俄河流域和密西西比河以東全部領土(除新奧爾良)給英國。

在印度,法國僅保留本地治里、開里開爾、昌德納果爾、亞南和馬埃 5 個不設防的商站。

至此法國與英國的海洋實力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法國艦隊在這場戰爭中被消滅殆盡,其殖民勢力從印度和北美地區幾乎全盤退出,海上航道被英國完全控制,此時的英國如日中天,穩坐海洋霸主的寶座。

鼎盛時期的日不落帝國

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說道,「在 1660 年到 1815 年這一時期取得決定性進展,把法國從歐洲最強大國家之一的位置上趕下來的,是海上大國大不列顛,而不是這些陸上大國。」

歷史就是如此殘酷,所有的霸權和興盛都有可能頃刻覆滅,所有的光榮和輝煌都將毀於一旦。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關注公眾號「歷史與國關」,聯繫原創作者獲得授權。


推薦閱讀:

留學英國,這些考試製度你應該知道!
攝政年代:優雅、奢靡、戰爭、革命
英國憲政民主簡史(13):憲章運動與第二、三次議會改革
個人譯作分享:不列顛悲泣之時

TAG:法國歷史 | 海權 | 英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