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的善與煽動的惡

從前有一位老人,他喜歡每天早晨在海灘上散步。有一天海潮過後,他看到沙灘上密布著數不清的被海浪吹上岸的海星。遠處有一個小男孩,他每走一兩步就停一下。走近時,老人看清了,他在拾起沙灘上的海星,朝海中扔去。老人問他「孩子,你在幹什麼?」。男孩說「太陽升高的話他們就會死的,我要把他們扔回海里去」。老人說「可這海岸上有成千上萬的海星,我怕你這樣做是徒勞無用的」。男孩彎腰撿起一隻海星,把它盡量遠遠扔進了海里,然後他微笑著對老人說「對那一隻有用!」

有朋友跟我說,你費心思寫幾千字的文章,又是引經據典又是道理論證的,就那麼寥寥幾十個贊,人家段子手講個糗事就動輒上千贊,你何必呢?有什麼用呢?

對點那幾十個贊的幾十個知友有用。

對沒有點贊但閱讀後開始換位思考開始拓寬視野的那些知友也有用。

我向來相信人的價值不在於收穫多少,而在於付出多少,不在於他人對你的評價,而在於你自身的操守。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著腳,若少慕聲聞,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念念要從虛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 ——《菜根譚》

人們讚賞與不讚賞,這對於我很沒有所謂。但是我對人們有沒有提供到幫助和啟發,對我頗有些所謂。欣慰的是屢有非穆斯林知友表示有所受益,勵我堅持:

另有一些甚至知友表達過類似這樣一個疑惑:「為什麼像你這樣的穆斯林這麼少?」於是有人覺得,由於「少」,所以盡可忽略之,所以他呈現的伊斯蘭之所以中正平和是因為他中正平和,而伊斯蘭本身不可能是他說的那樣,伊斯蘭肯定是落後的,肯定是邪惡的。

我這篇文章就是想針對這種想法說:「非也非也。」

在過去四年里我拜訪過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大多數走訪都有與當地穆斯林親密接觸、深入交流的經歷,我結識了近20個不同國家的穆斯林,其中許多保持著多年的長期聯繫。在我近期寫的一篇文章中我比較詳細地描述了其中一部分經歷,由於這篇文章已投稿目前在評審階段,出於版權考慮暫時不能跟大家分享。然而總結來說,我結識的這數以百計的各國各民族各種背景的穆斯林,雖然程度各自不同,但大的方向上都溫和友善,彬雅有禮,敬主愛人,嚴於律己。你說那是因為他們不那麼重視伊斯蘭?其中有三位兄長和一位學弟都通背了古蘭,而這四位在品格和修養方面又恰恰是最為傑出和優美的。你說他們可能不通世事?其中一位通背了古蘭的學長現正在微軟總部工作,另一位是化學博士,另一位是教育學(高等教育)碩士,而學弟正在讀土木工程。你說他們只是對穆斯林善待?Tufts大學2017年的年度學生社團獎授予了Tufts MSA (穆斯林學生會),高度肯定了他們對大學社區做出的突出貢獻。(Student Organization Awards Ceremony)

於是我反而很疑惑,為什麼很多知友口誅筆伐扣帽加罪諷刺調侃咒罵侮辱的那些殘暴邪惡的「穆斯林」,我一個都還沒見過?他們見過嗎?還是他們二舅三哥發來的一篇微信文章讀罷就拍案叫絕義憤填膺奉為圭臬啦?

為什麼網路平台上呈現的善惡之比,與我親身經歷的善惡之比,有這麼懸殊的差距?原因當然有很多,這篇文章只先簡談一種:隱藏的善與煽動的惡

1. 暗中行善

伊斯蘭強調行為的真誠,提醒信士們防止沽名釣譽,道貌岸然。

「如果你們公開地施捨,這是很好的;如果你們秘密地施濟貧民,這對於你們是更好的。這能消除你們的一部分罪惡。真主是徹知你們的行為的。」(2:271)

「他不市恩惠,不求還報。只求(獲得)他們的至高無上的主的喜悅。」(92:19-20 仝道章譯本)

在阿布巴克爾(願主喜悅他)擔任哈里發期間,歐麥爾經常去一位市郊的沒有子嗣的盲人老太家,想要幫她做家務,照顧他的起居,可他每次去都發現有人先於他而做了這些事情,他感到驚訝也有些嫉妒,是誰在善行方面勝過了他?

於是有天他非常早的到了老太太家並藏了起來,等著看這個無名英雄是誰,不久,那個人來了,他不是別人,正是整個穆斯林共同體的領袖,哈里發阿布巴克爾。

後來當歐麥爾擔任哈里發時,一位信士塔勒哈發現歐麥爾總是「鬼鬼祟祟」地一個人去一個地方,於是一天他尾隨了他,發現他去的是一位老太太家,幫他照料家務。

伊斯蘭的四大教法學家之一伊瑪目沙斐儀說「我希望我的知識遠為傳播,而沒有人知道我的名字」,他在每次受邀與人辯論前,都會祈禱說「哦安拉請你把真理放在我的對手的舌上,這樣聽者能夠受益,而他們不會讚揚我」

先知清真寺的一位當代學者謝赫善給提曾用布蒙住臉在炎熱的夏天給路人贈送果汁,一位麥地那的學生認出了他的身形,上前說「謝赫善給提?」謝赫把臉轉到了另一邊,學生又轉過去說「「謝赫善給提?」謝赫又把臉轉開了,直到學生說「我認得你,謝赫善給提!」,謝赫對他說「噓!不要跟別人說我在這。」

伊斯蘭鼓勵暗中行善隱藏善行的原則使得穆斯林們對社會的貢獻和積極效果往往並不為人所知,他們只圖公益,不要「廣告」。不聲張,不宣傳。人們不知道有什麼關係?最終賞罰我的又不是人們,是全知的主宰。

2. 不注重宣傳

除了不喜宣揚善行,另一方面很多穆斯林也不擅宣傳自己的教義,中國穆斯林尤其如此。

北大東語系奠基人之一馬堅教授在1940年7月發行的《清真鐸報》新2號刊中提到:

「我們雖有高尚的信仰與禮教,雖有優美的風俗與習慣,然而我們歷來不注重宣傳,以致教外的同胞,對於回教發生種種謬說,往往引起無謂的糾紛,而損傷同胞的感情,甚至教內的同胞,對於回教的真意義與真精神,也不認識,因而對自己的宗教,發生許多誤解與懷疑。」

——摘自李振中《馬堅傳》

清朝翰林院四譯館教習金天柱說:

「只緣中華莫識吾教之經,不究吾教之理,遂絮疑團於千百年而莫釋,致今各教之評論愈多,而物議愈紛...」

——《清真釋疑》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韓城縣賈毓麟在其《建修胡太師祖佳城記》中說:

「...其為教也,以認主為宗旨,以敬事為功夫,以覆命為究竟。敬服五功以盡天道,敦行五典以盡人道,婚姻有禮喪葬有制,大中至正不二不惑,可以垂萬世而不易也。...維吾教之流於中國者,遠處東極,經文匱乏,學人寥落,既傳譯之不明,復闡揚之無自...」

——沙宗平《從經堂教育到漢文著書:穆斯林漢化初探》

令人有些沮喪的是,雖然自民國以來中國穆斯林在教育和闡揚方面出現過各種新機,也有過才人,但大體的形勢上,無論是從非穆斯林對伊斯蘭的了解程度、渠道,還是穆斯林自身的知識水平、交流能力、傳達意識,都沒有太明顯的進步,在某些方面來說,也許更不如上述評述問世的年代。

基於這個背景,我們不經要問,如果穆斯林並沒有很好的代表和介紹自己,尤其在中國,那麼在這個信息量爆炸的時代,是誰在代表穆斯林,是誰在介紹穆斯林?

答案當然是:知乎網友啊!

這是一個開玩笑的答案,下面我們認真地來探討一下。

3. 有利可圖的偏見

我已經許多次地聽到非穆斯林朋友們說,他們對伊斯蘭的認識和了解完全是來自網路和電視,概稱為媒體。在我的專業課之一Youth and Media Literacy (青年與媒體素養)的第一節課上,教授C.K. Cheung就說道我們需要首先認識到媒體(Media)是一個產業(Industry),而任何產業的核心追求都是利潤(profit)。對於媒體來說,利潤的來源是關注度、收視率、注意力,越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信息和包裝手法,越是會被大量、反覆地使用,來達到利潤的最大化。

舉電影為例,二戰時期及之後短期內美國電影中的反面形象,惡棍、間諜、陰謀家、兇手之類,都刻畫為德國人,因為大家「感同身受」,這樣的角色設計「好賣」。戰後德國開始迅速重建和恢復,在國際範圍內拼出了自信和認可,這下「德國壞人」不好賣了,那賣什麼?蘇聯人,冷戰時期的敵人是蘇聯人。所以電影中的恐怖分子、罪犯等都由俄羅斯演員來扮演,都刻畫為堅定的共產黨員,加深觀眾對「敵人的仇恨」,同時也增加票房。蘇聯解體了,接下來賣什麼?那就賣阿拉伯人吧,受眾對他們的了解很少,對他們的宗教信仰也一無所知,我們大可隨意描述,新鮮的東西和「與我不同」的陣營總是吸引人的,這個銷售策略一直到目前仍然很成功,但已經有了轉向下一個目標的動向,接下來的目標很可能是朝鮮、中國。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新聞業、網路平台等其他的媒體形式。簡單的原則是,只要好賣,就會是主流。比較一下,用尖銳刻薄甚至侮辱攻擊的態勢呈現一個「想要統治全球」、「喜愛武力和殺戮」、「落後蠻荒」的宗教,和用事實理據客觀呈現一個宗教的本身面目,並批判地分析案例的多方面背景和複雜性,哪個更好賣?答案是顯然的。尤其是當信息時代和信息科技讓人們的大腦越來越懶惰,我們變得不喜歡思考,不喜歡探究,不喜歡求索,不喜歡調查,我們喜歡用最小的精力獲得最大的刺激(可以參考之前挺火的這篇文章: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毀掉的?),哪個更好賣,就更加沒有懸念了。

媒體有導向態度和意識形態的功效,當有利可圖的主流「穆黑」宣傳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多的人就會潛移默化地被「洗腦」,以為他們自己怨憎伊斯蘭和穆斯林,以醜化和攻擊伊斯蘭為一種潮流和時尚,而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不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是成為了利益鏈條中的一個受害者。

所以知乎上調侃和嘲諷伊斯蘭的低級段子能火火火,而詳細闡釋和解釋伊斯蘭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的文章(比如我的一些文章和答案)無人問津,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這也是一個很直觀的市場體現,人們既然喜歡前者,那麼媒體就會更加煽動和助長前者,至於這樣的煽動和錯誤代表(misrepresentation)對於社會和個體有什麼負面影響,這不是媒體關心的事情,只有有利潤,就有動力,就會有動作。

而最終,當有人完全基於看的電影、讀的網路小說、瀏覽的帖子和推送、彈出的新聞而作為標準來評價一個16多億人的族群,一個超過1400年的信仰系統,甚至基於此來仇恨和歧視,竟不令人驚訝了。被煽動者轉而成為煽動者,以此類推,風助火勢,火借風威,想想也是頗壯觀的人類學現象,幾十年後的人類也許會把這一段時期內席捲的「伊斯蘭恐懼症」和相關的歧視、偏見、失去理智近乎瘋狂的網路偏激行為作為一個很好的範本,來學習人類在沒有充足媒體素養的信息化時代初期,如何受到了,也施加了使人後怕的巨大傷害。

總結

由於隱藏善行的信仰原則和不擅宣傳的文化缺陷,伊斯蘭與穆斯林的正面形象很少被呈現在公眾視野,以利益為軸承的媒體產業於是佔山為王,不計後果地煽動扭曲和歪解的信息,而這些信息符合時代背景下大多數人「簡單過癮」的需求,有市場,於是真相愈加被隱藏,而謬誤愈加被鼓舞。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相,你以為的也並非是實情,做一個聰明人,冷靜地分析與思考,慎重地聆聽與發表。

感謝細緻耐心地讀到此處的你,我寫這些就是為了你。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願人間和睦,天下太平

推薦閱讀:

《宗教事務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的個人意見
在這一刻,猶太人和穆斯林站在一起
[轉載]針對非穆斯林的沙里亞法(奴隸制)

TAG:伊斯蘭教 | 穆斯林Muslim | 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