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規模比摩根大通小的摩根士丹利反而被稱作「大摩」?

多年以來,

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

大摩,小摩,

一大串耳熟能詳,相似得令人抓狂。

它們都帶著摩根,長得又很像,令人眼花繚亂。

可彼此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能否合併同類項?

這樣看起來很閑,回答起來又很難的問題,

你們能去問誰呢?

還是交給樂於助人的小編來終結吧:

大摩、小摩到底有什麼樣的聯繫?

摩根斯坦利原是摩根大通中的投資銀行部門,1933國會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禁止公司同時提供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服務,摩根斯坦利於是作為一家投資銀行與1935年9月16日在紐約成立,而摩根則轉為一家純商業銀行。

背景前提

1929-1933年美國遭遇「大蕭條」,股市債市嚴重不景氣,國民經濟也是一片慘淡,失業率超10%,全國範圍爆發銀行危機。而當時也爆發了「反對華爾街」的怒潮,背後的理論依據是當時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業務混業經營格局存在弊端,如銀行可以自己給自己貸款來做空股票,可以將壞的貸款證券化再次銷售給投資者,從而放大了金融風險。

法案的直接導向

1933年美國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規定銀行只得從事商業銀行業務(存貸款)與投資銀行業務(證券買賣)中的一種。

最終結果

寬限期過後的1935年,摩根大通決定繼續從事商業銀行業務,分離出摩根士丹利從事投資銀行業務,摩根士丹利從資本到人員均來自於摩根大通,之後的幾十年中,相隔一街之距的摩根兄弟依舊保持著家族般的感情。

1973年,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與英國的摩根建富(摩根財團的第三個兄弟)甚至考慮過重新聯合,召開了秘密的百慕大會議,但由於政治方面的障礙(公司仍需依賴英美兩國的國家利益行事,如貸款給不同主權國家的限制),這一聯合的構想還是失敗了。此後,三家公司分道揚鑣,漸漸發展成為完全不同且相互爭鬥的競爭對手。

摩根財團的發展簡史如下圖,圖中間部分即展示了兩家公司的分離及發展。

一句話回答就是三十年代股災之後,美國要求金融業分業運營。因此JPMorgan的投行部門分離出來成了Morgan Stanley。是不是很簡單,很直白!

很多人好奇,不論是從營業額和總資產來看JPM都是比MS要強得多,所以為什麼在稱呼上反而MS是大摩、JPM是小摩呢?

首先,關於大摩、小摩的問題,從本身性質來看,JPM是全功能銀行(含投資銀行業務、資產管理、商業銀行業務等),而MS只專做投行業務,用資產這些來比較毫無意義。

其次,大小摩並不是根據規模大小來分的,而是根據出現的先後次序。

原因是MS原是JPM的投行部門獨立分拆出來,JPM之後再重新建立起自己的投行部門,因此從投行歷史來看MS確實比JPM要老,進入投行也要更早,也就是說在投行業務上輩分更老一點,所以才被叫做「大摩」,而JPM就成為了「小摩」。也有人稱做這叫做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當然純屬娛樂啦~

當然啦不管是「爸爸」還是「兒子」

那都是高薪公司

如今的大摩提供包括證券、資產管理、企業合併重組和信用卡等多種金融服務,目前在全球27個國家的600多個城市設有代表處。2017-2018年申請季截至今日,WST學員共有21位學員斬獲大摩年薪百萬offer!!(截圖如下)

現時的摩根大通於2000年由大通曼哈頓銀行及J.P.摩根公司合併而成,並於2004年與2008年分別收購芝加哥第一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和美國著名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在JPMorgan 2017-2018申請季中收穫頗豐,已經有37位WST學員斬獲摩根大通offer。

weixin.qq.com/r/iToPF6- (二維碼自動識別)

WallStreetTequila

是最具前瞻性的分享平台

求職故事、留學生活、工作心得

有用的好玩的,都在這兒了

WST Offer榜

官方網站:wallstreettequila.org

打開官網點擊"Offers" 可以查看每一張學員的offers

#Be the Best or Nothing


推薦閱讀:

摩根士丹利的實習月工資有 4W 之高?
為什麼當年摩根士丹利推動中金業務轉型沒有成功?
Offer 比較:大摩 IT、華為上研所研究工程師?
美國監管部門對大宗商品交易進行更嚴格監管的背景下,為什麼摩根士丹利還在擴大相關業務?布局是怎麼考慮的?
銀行里做 IBD 的人是如何看待做 Quant 的?

TAG:摩根大通JPMorgan | 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 | 外資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