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意識流」文學的發展沿革?

意識流的發展伴隨著作家的成長,從幾位代表作家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也能一覽「意識流」的發展沿革。

威廉·詹姆士

如何看待「意識流」文學的發展沿革

19世紀末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英、法、美等國文壇上,—批作家不約而同地將創作視角由面向客觀世界轉向人內心的主觀世界,並採用悖逆於傳統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藝術表現形式,來展現常人視線不及的精神領域。讀者在這類創作中不再藉助文字的形象性功能進入到清晰、有序的故事「大觀園」,而是在一種自由流動的意識導引下,通過依附於語言的表達來經歷人類主觀生命的世界。人們稱這類創作為文學意識流。

「意識流」一詞本為心理學術語。1884年美國實證主義哲學創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發表《論內省心理學所忽視的幾個問題》一文,論述了意識活動流動不止的特點,首次使用了「意識流」一詞。文中寫道:「意識從來也不表現為被分割成碎塊。諸如『鏈條』或『系列』這類表達方式無法描繪意識的本來面貌,意識裡面沒有任何可以連結在一起的東西——它在流動著,因此用『河流』或,『流水』作比喻來形容意識比什麼都自然。因此我們以後談到意識的時候,就讓我們把它稱作『思想流』,『意識流』,『主觀生命之流』」。

實際上,詹姆斯的心理學理論並非意識流文學產生的惟一誘因。與其他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產生的因由相同,它也是在20世紀西方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在新的經濟結構體系中,人對自我重新定位後被開掘出的—片文學新領地。

柏格森

如何看待「意識流」文學的發展沿革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1859~1941)非理性主義強調直覺是認識世界本體的唯一根據。他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衝動」,即「意識的綿延」。只有它才是宇宙運轉的惟一動力,客觀萬物無非其外在表現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遠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質,只有依靠直覺才能獲得實在的知識,才能認識世界和解決社會的一切問題。

進入20世紀後,意識流文學家們將意識流創作方法加以完備化並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後,意識流文學進入興盛時期。

馬賽爾·普魯斯特

意識流文學的奠基者是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其代表作七卷本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實踐了作者「主觀真實論」的藝術觀,是「單純型」意識流文學的範本。這部作品為意識流文學打下了發展的基礎。

維吉尼亞·伍爾芙

英國著名小說家、批評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識流作家和意識流小說的奠基者。她在對一些意識流小說家的創作進行總結、借鑒的基礎上,豐富、發展了意識流文學的表現手法,並對它進行理論闡發。1919年,伍爾芙發表了第一部意識流小說《牆上的斑點》。作品通過一個婦女看到牆上一個模糊不清的斑點而引起無限聯想的意識流動過程,揭示人內在世界的豐富和易於變化。《達羅衛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是伍爾芙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前者表現的是達羅衛夫人在家庭晚會上重見舊日戀人彼德並得知附近一患精神病的男子自殺後二人意識的跳躍紛呈;後者大量運用象徵主義手法,表達的是作者對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的嚮往盤,呈現給讀者的是人物的深層意識。



推薦閱讀:

Word 天,東野圭吾小說里的情意結,你懂嗎
元曲《天凈沙·夏》描寫夏的時候運用了什麼手法?
日本「無賴派」的兩個極端
唯美古風微小說有哪些虐哭過你?
《不負年華不負卿》秋笙寫的這部小說結局是啥?

TAG:文學 | 小說 | 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