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墓葬風水知識

古人選擇墓地考慮的因素依次為:一是京城附近,其風水不消說自然是好的;二是故里、采邑或祖籍地,符合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三是死亡地,如任所、戰場等,這往往是格於形勢,如交通制約等;四是其他地方,古人對於陰宅的重視不亞於陽宅,特別講究「事死如事生」。因此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許多國君的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乾脆建在山巔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別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大漢原陵秘葬經》就曾記載:「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

晉朝的風水大師郭璞在《葬書》一書中說「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而止,故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相墓就是指古人在選擇墓地時對氣候、地質、地貌、生態景觀等環境因素的綜合評測,以達到避凶趨吉的目的。縱觀歷史,墓地風水學孕育於先秦,盛行於唐宋,泛濫於明清。墓地風水能決定後代的貧富賤貴,子嗣繁昌,家族的興盛衰落。北宋司馬光在《葬論》中曾述「世俗信葬師之說,即擇年月日時,又擇山水形勢,以為子孫貧富賤貴,賢愚壽夭,皆繫於此」。如相傳孔子墓前有條金城界水,以至孔家後代人才輩出。就連理學大師朱熹也對風水思想深信不疑「神靈得安,則其子孫昌盛,而祭祀不絕。《周易·大壯卦》說:「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這其實就是我們古代先民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現。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築適宜於自然,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這也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風水學理論認為:葬地內有生氣,生氣可以帶來福音。而生氣在地里是流動的,遇風吹就會失散,遇水流攔擋就會停止不動。所以,古人尋找墓地,都是選擇生氣凝聚的地方,即風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擋它流動的地方。後來,人們將風水概念擴大到城市、民居等領域。為了加以區別,人們將風水劃分為陰宅風水和陽宅風水兩大類。古代帝王陵寑,我們不得不承認它們確實都佔據著華夏大地的一處處「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的「吉壤」。而這些「吉壤」的選擇,也無不表現了我們的祖先對於中華民族血脈永繼、繁榮昌盛所寄予的深深祝願。由於古人「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念和喪葬習俗,古代帝王的大墓里往往藏有大量珍貴文物和金銀珠。

] ],i?_?@

推薦閱讀:

五行能量補命改運法,簡易實用
兩個奇葩戶型
事業沒有起色,到底該怎麼把握人生?
王春生老師指導永泰福主建門樓
木房越千年 磚房憑啥換了人間

TAG:風水 | 殯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