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解讀】《哲學方法導論》:導論和術語表

之前為大家做了丹尼特(Daniel Dennett)2017年新作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The Evolution of Minds的逐章節介紹。不過,從閱讀量上看,許多朋友可能覺得內容太難理解了。

我猜想,這是因為大家不熟悉哲學研究的方法所致。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大多數人都是哲學的外行,最多只能看一看丹尼特說的結論,看不出他所使用的哲學思考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次我再來為大家推薦一本哲學方法類的教材。由Christopher Daly在2010出版的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ical Methods。

Christopher Daly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哲學教授,並不是很有名。我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它寫得很清晰和流暢,覆蓋得很全面,內容也不會太深,相信本書會是一本很受學生歡迎的教學用書。

閑話不多說,下面直接開始吧。

概述

和科學家一樣,哲學家也在搞研究,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和結論。但哲學家並不使用試管、望遠鏡、顯微鏡、雲室、對撞機等儀器或工具來做研究。似乎,哲學家的研究並不依賴經驗數據,而是靠思辨。那問題來了,有什麼證據來支持哲學家思辨出的結論呢?如果沒有的話,我們為什麼要相信那些結論呢?

問題還有很多。既然哲學研究依賴思辨,那我們憑什麼相信甲的思辨結論,不相信乙的思辨結論呢?如何在不同的哲學假說之間分出高下呢?或者,從最底層來看,我們人類有什麼理由要相信某個命題P,而不是另一個命題Q呢?

也許我們可以合理地相信一些沒有得到證據支持的結論,也許不行。但總的來說,要想讓我們相信某個命題,總還是需要提供證據和理由的。當命題之間有矛盾和衝突時,我們還需要從中選擇,不能全信。比如,有個人說,我的矛無堅不摧,我的盾無所不擋。那麼這個人至少說錯了一句話,因為這樣的矛和盾不能同時存在。用這個矛來戳這個盾,如果最後發現盾被刺穿了,那我們至少可以相信那個盾並非無所不擋。

假設我們知道什麼樣的證據可以用來支持哲學上的結論,那我們還需要知道,如何分辨這些證據的強度,明白哪些證據比另一些證據更可信、更可靠。

許多哲學家認為,為哲學上的結論提供的證據,並不來自於經驗研究,而應該來自於先驗的反思。先驗反思就是那種坐在搖椅上憑腦袋思考就能完成的反思。這些人認為,哲學就是概念分析,分析概念這種人類用以表徵世界的抽象的東西。哲學分析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關係,這種分析工作只高度理論化的,並不需要科學家們做經驗研究來支持。

另一群自稱自然主義者的哲學家們則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哲學研究可以得到經驗數據的支持,甚至必須要得到經驗數據的支持。就像理論物理家們提出的理論必須要得到實驗物理學家們所做的實驗研究的結果的支持,哲學家們提出的思想也必須得到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的支持。

就哲學方法論的思考,本書大體上會圍繞下面三個問題,用案例+方法的形式來展開。

1.什麼樣的數據能支持哲學假設?這些數據又能提供多大程度的支持?

2.我們可以應用哪些原則來為哲學假設做出優劣之分?

3.哲學假設理應是什麼樣?

問題1主要在第一章(常識),第三章(思想實驗),第六章(科學)中討論,問題2主要在第二章(分析),第四章(簡潔性),第五章(解釋)中討論。問題3則是一個元哲學問題,比如概念分析和自然主義就是兩種不同的元哲學預設,這會分散在全書中討論。

本書並不太涉及哲學史。而且,邏輯學的形式方法對於哲學研究來說也非常重要,但不在本書的討論範圍內。大家可以參考更專業的邏輯學教材。

術語表

本書的術語表放在全書的末尾,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後續章節,我提前給大家翻譯一下。

後驗知識(A posteriori knowledge):通過感覺經驗獲得的命題性知識。

先驗知識(A priori knowledge):不依賴於感覺經驗,僅僅依靠對命題本身的理解和推理就能獲得的命題性知識。

抽象對象(Abstract object):並不在定位於時空中的對象,比如數字、命題、類型等等。與實在對象相對。

特設(Ad hoc):一個理論中的特設假設是專門為了應對不利的證據而假定的空洞的假設。

分析(Analysis):哲學分析是通過顯示一個斷言的更清晰或更基本的斷言來達到對這個斷言的更深層的理解。

分析真理(Analytic truth):分析真理就是僅僅因為概念的意義就為真的句子,與綜合真理相對。

乞題(Begging the question):一個論證如果乞題了,就說明它的前提集預設了論證的結論。

確定性(Certainty):我們對信念不同等級的確信程度,就是這個信念的確定性。

常識(Common sense):每一個群體廣泛接受的信念,就是這個群體的中的常識。

概念(Concept):概念是表徵某個東西的心理上的方式。比如「兔子」這個概念就是用來表徵兔子這種動物,而且兔子、rat、ratte這些不同的語詞的意義都是同一個概念。

概念分析(Conceptual analysis):針對語詞和句子的意義的分析。

概念真理(Conceptual truth):一個命題如果是概念真理,當且僅當這個命題僅僅因為其涉及的概念就為真。

實在對象(Concrete object):存在於時空中的對象,比如一棵樹,一段話、一個人,一個人的一種想法等等。

偶然真理(Contingent truth):一個命題是偶然真理,當且僅當它不是必然真理。必然真理與偶然真理是一對相反的概念。

逆否命題(Contraposition):一個命題和它的逆否命題在邏輯上等價。

論域(Domain of quantification):一個理論的論域就是這個理論為真所需要設定存在的東西。

認識的保守主義(Epistemic conservatism):我們之前就已經相信了某個命題這個事實,可以給我們繼續相信這個命題提供理由。

認識的優先性(Epistemic priority):如果我們知道命題P為真,原因是因為我們知道命題Q為真,那麼命題Q相比命題P,就具備認識的優先性。

等值(Equivalence):兩個命題等值當且僅當它們同真同假。

實驗哲學(Experimental philosophy):用經驗數據來做哲學研究,比如利用對非哲學家人群的意見的調查。

通過統一來解釋(Explanation by unification):通過把不同種類的現象歸為另一個更基本的類別來解釋這些現象。

闡明(Explication):用更清晰和精準的詞項來代替模糊和不精準的詞項。

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一些東西是家族相似,意味著這一群東西沒有特定的共同點,它們只是倆倆相似而已。

唯心主義(Idealism):認為存在的東西本質上是心理的。

思想簡潔性(Ideological simplicity):一個理論使用的非邏輯詞項越多,它的思想簡潔性就越低。

最佳解釋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通過說明,某一假說是某現象的最佳解釋,推出這一假說這該現象的正確解釋。

直覺(Intuition):一種僅僅因為理解了某個斷言就相信這個斷言的傾向。

邏輯上等價(Logically equivalent):兩個命題在邏輯上等價,當且僅當它們在所有可能情況下都有同樣的真值。

心身同一性理論(Mind-brain identity theory):認為心理屬性等同於大腦的物理屬性的理論。

模態知識(Modal knowledge):關於可能性和必然性的知識。

模態實在論(Modal realism):利用可能世界語義學來理解可能性與必然性,並且認為可能世界和我們這個現實世界同樣真實。

自然主義(Naturalism):方法論自然主義認為哲學應該採用科學研究方法並且採納科學研究的結果。形而上學自然主義認為哲學設定的存在對象應該和科學設定的存在對象是一樣的。

必然真理(Necessary truth):一個命題是必然真理,當且僅當它在所有可能情況下都為真。必然真理與偶然真理是一對相反的概念。

奧康姆的剃刀(Ockham』s razor):認為一個理論不應該比它所需要的更複雜,也不應該比它所需要的設定更多的存在對象。

本體論承諾(Ontological commitment):一個理論的本體論承諾,就是為了要使這個理論為真所必須設定的存在對象。一個人的本體論承諾,就是這個人所相信的理論的本體論承諾。

本體論簡潔性(Ontological simplicity):一個理論所預設的實體的量越多,這個理論的本體論簡潔性就越低。

開放問題論證(Open question argument):如果一個正常人能夠懷疑兩個詞項不是同義的,就說明這兩個詞項不是同義的。

分析的悖論(Paradox of analysis):一個分析為真僅當它很無趣,一個分析很有趣僅當它為假。

釋義(Paraphrase):用另一種更精確的方式來表達某個句子的意義。

現象主義(Phenomenalism):認為關於物理對象的陳述可以被分析為我們人類對物理對象的經驗的陳述。

前提集合(Premise set):一個論證的所有前提就是這個論證的前提集合。

多重分析的問題(Problem of multiple analyses):同一個概念的不同意義的分析可以同樣好。

基本的(Properly basic):一個人的基本的信念就是這個人可以合理持有的未被其他任何信念所支持的信念。公理差不多就是這類信念。

命題(Proposition):一個句子所表達的信息,常常和語境相關。

反思均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基於各種理論和直覺所做出的調整與反思。

自證解釋(Self-evidencing explanation):如果一個解釋的唯一支持對象就是它解釋的對象,那這個解釋就是自證解釋。

綜合真理(Synthetic truth):一個命題的真不僅僅因為這個命題中的概念的意義。與分析真理相對。

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想像中的實驗。

筆者的補充

introduction這部分,我沒有什麼要補充的。一定要說的話,術語表中很多詞,我也不確定自己給出的中譯名是否正確,大家可以對照英文詞來查找更準確的含義。更多的內容,會在後續章節中逐步展開。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春節期間,我看了一本很正經的書
碎片式閱讀有什麼利與弊?
楊柳君:習慣
怎麼評價張雪峰在《演說家》中的演講?

TAG:哲學 | 方法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