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書筆記-《對偽心理學說不》-上

對「偽心理學」說不:第8版/(加)斯坦諾維奇(Stanovich,K.E.)著;竇東徽,劉肖岑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1.

===========================

作者在序言中說:「本書面向的不只是即將成為心理學研究者的人,而是一個更大的讀者群——心理信息的消費者。本書的目標讀者是心理學的初學者,以及那些在大眾媒體上接觸過一些心理學話題,又想知道如何去判斷這些信息是否合理的廣大讀者們……批判性思維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心理學的主題,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所發生的事情。本書的目的即是對此技能作一個簡略的介紹」。

心理學,或者加上文學、歷史、政治等,是這樣一種學科:每個人都有自己想法、都能說上幾句、做些評論,這樣很容易就出現了一些尷尬的場面。比如說當個人的想法與心理學的結論不一致時,人們時常覺得心理學的結論是錯的,而不是自己。而當談到中微子的質量是多少、超解析度熒光顯微鏡等時人們的表現卻不是這樣。

產生這些的原因可能便是作者提到的「初學者對心理學所持的諸多誤解」。

1、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心理學是有關行為的、以數據為基礎的科學研究。

」科學,是一種思考和觀察事物以便深入理解其運行機制的方法。

「科學的三個相互關聯的重要特徵:(1)應用系統的實證主義;(2)產生公共知識;(3)驗證可解決的問題。「

科學是通過「基於觀察的實踐」產生的,而這種觀察和驗證是經過了事先的充分規劃。

所謂公共知識,是說科學產生的知識不能僅僅存在於個人的頭腦中、不能不被科學群體認可,這要求一項科學發現需要具有重複性,且經過了同行評審。這兩點很容易理解,如果一項發現不能夠被不同人重複驗證、如果不具有相關知識的同行評審通過,那它是不值得被人相信的。需要注意的是,評審並不需要被所有的同行通過,畢竟同一個問題的解釋可能有不同的科學流派。但是,我們需要相信的是,一項正確的理論終將會被所有同行所認可。

我想起了前不久很熱的引力波。一檔節目中有位老郭提到了「引力波」,卻遭到主持人和嘉賓的冷嘲熱諷。今年引力波被發現,有網友翻出說他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誠然,很多「民間科學家」為科學的普及做出了很多貢獻,我很佩服他們的理想和實踐精神,但是僅僅提到一個名詞真的是科學嗎?提到一種理論而不被主流科學界認可、況且沒有系統性的證明,這真的是科學嗎?

科學發展的路徑一般為:提出理論、預測現象、用現象檢驗預測、根據檢驗結果修正理論。在這樣發展路徑下的科學,是一種連續的、基於已發現的龐大科學基石的發展。因而,科學只驗證可解決的問題,對於能夠提出理論、給出預測,但這種預測卻不能根據現象檢測正確與否的問題,科學不予研究。但是,一時不能夠檢測的問題,在科學的進步下可能會變的可以檢測。

2、可證偽性

「科學理論的表述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從中得出的預測有可能被表明是錯誤的。」

比如:我說太陽之所以會發光不是因為什麼核聚變而是有人在裡面燒爐子。

比如:我說我腦子裡經常有兩個小人在打架,是真的小人,一個白色一個黑色,可是他們很害羞,一旦進行觀察他們就會消失不見。

這樣的表述既不是科學的,也不能推動科學的進步。

這讓我想起泊松亮斑。泊松亮斑對光的波動說的驗證,是可證偽性的一個生動展示。

可證偽性一個延伸的結果是,大家有這樣的一個共識:能夠被證偽的理論才是科學的理論,這樣即使被證明是錯誤的也不是罪過。是不是覺得輕鬆的很多?

我在想,我們經常與人吵得不可開交,就是為了證明我是對的、他是錯的,可是到最後常見的情況是誰也沒有說服誰,即使發現自己錯了也不承認。想想看,連嚴謹的科學都會犯錯,我們一些日常的犯錯其實很正常。

「科學方法是對世界的印證,而不是丟我們自己的印證。

「每個人在訓練自己的推力能力時都要學會這一點,當他回顧過去時會說這個問題我當時沒想明白。生活中的人們也需要這種能力,即臉不紅心不跳地說我當時搞錯了。而科學能讓認錯每時每刻都發生。那你注意到沒寫東西與你已經思考了很久的事情相衝突或不一致,它會觸動你改變想法。這與人們沒完沒了地去尋找一些合理說法來為自己先前的錯誤辯解的做法完全不同。」
推薦閱讀:

《迪迦奧特曼劇場版》好看嗎?
恐懼情緒可以增強記憶力嗎?
心理學上的一些真理
如何看待高密年輕媽媽「自殺」?
《窮小子的風流》裡面都是描述什麼的?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