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經隨筆(八)

凡那些沙門、婆羅門安立苦是被自己所作者,『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不可能的

——經藏·相應部·因緣相應·優波梵那經(12相應26經)

關於佛陀教法理論最底層的概念的討論,這是最後一篇。

「十二處是一切」、「十二緣起是世間集」這個觀點並不是抽象的內容。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就是一切無非就是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觸摸到的、嘗到的和想到的。相對於唯心/唯物這兩種經典的世界觀,以及在這些世界觀基礎上開發的種種世界觀,佛陀教法的世界觀相當直接樸實,而且也有力的洞穿了思維邏輯的構造。甚至很有可能必須要依賴這種世界觀的建立,才會最終導向解脫。

儘管這個觀點很重要,甚至是貫穿整個經藏的線索,然而在經藏中這個觀點確是如同暗涌一般呈現得並不直觀,因此很容易被忽視。而忽視的最終結果就是不能夠將佛陀教法正確的詮釋出來。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關於「觀察者」的疑問。在佛陀教法中的確會用「觀」的字樣來描述修行的方法,而把「觀」理解成「觀察」是沒有問題的,只是佛陀教法並不是用眼睛來觀察。然而一般意義上的「觀察」是一個動詞,而且是一個及物動詞。所以伴隨著「觀察」往往會涉及到「觀察者」和「被觀察的對象」這兩個概念。所以在修行中,一個自然而然的問題就會出現:當我們修行止觀時,觀察者是誰。

這個問題在修行者中(尤其是佛陀般涅槃五百年後的修行者中)相當流行,而每個修行者的答案也不盡相同。我了解的一個典型的答案是這樣的:當修行者觀察到緣起現象後,要「反觀」這個「能觀察」的玩意,最終會發現這個「能觀察」的玩意如同鏡子一樣映射出六根六塵,而且這個「能觀察的玩意」並非是緣起無常的有為法,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它是絕對存在的;然而從另一方面看,它又是不可能以任何形式直接或者間接出現在六根六塵中的。它就是「觀察」的發起者,儘管六根六塵在輪迴中不斷生滅,而它卻巋然不動,一塵不染。最後,由於它僅僅是被動的「觀察」,所以它是「非我」的,也是非緣起、非無常、非常的。

以上的論調是我見過最常見的一種詮釋佛陀教法的觀點,甚至我在早期尚未解除正法時曾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堅信這個觀點是沒問題的,也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在這種觀點與正法的觀點之間游移不定。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就在於當年我尚未接觸正法,在「存在/不存在」的邏輯中兜圈子。其實以上的觀點邏輯很簡單:這個「能觀察」的玩意(以下稱為「知」)必須要有「可知」才「能知」;然而當我們假設「可知」不存在,那麼「知」是不可能知「可知」不存在的,所以「可知」的不存在是「不可知」的、無意義的,「可知」必然不可能不存在,而「知」也必然不可能不存在。因此「知」必然存在,「可知」必然存在,一切宣稱「知」和「可知」是不存在的,都是不究竟的。

以上的論述過程思考起來相當的複雜,邏輯能力不夠強悍是不會繞明白的;但是如果你的邏輯能力夠強悍,那麼你也許會認為這種觀點就是絕對正確的——一個「玩意」可被稱為「玩意」,必然是存在的,討論其不存在是非常荒謬的行為。可這種想法恰恰是掉進了一個語言的陷阱,即:源於語言邏輯(有「觀察」則必須有「觀察者」)而試圖構造一個十二處(六根六塵)以外的感受者。

那麼在觀察者究竟是誰呢?佛陀教法是如此解答的:緣於六入而有觸,緣於觸而有受,緣於受而有愛,緣於愛而有取,緣於取而有有。看上去佛陀教法並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這是因為佛陀並沒有構造一個「觀察者」,而是描述了一下觀察的過程。如果修行者能夠明白這個觀察的過程,那麼自然就會明白:所謂觀察無非是十二緣起的過程,哪來什麼「觀察者」?例如當修行者觀察桌子上的一個顯示器,這個過程無非就是:識在眼和色(六入)上集起形成眼觸,然後緣於眼觸,蘋果的形象(想)和關於蘋果的感受(受)形成;緣於想和受(意行),一段關於這個蘋果的念頭(識在意法上形成意觸)形成;如果僅僅是單純的觀察,那麼這個念頭有可能會是「這是一個蘋果」,僅此而已。

事實上任何觀察,乃至任何被稱為生理心理意識潛意識下意識的思維活動,本質上都是十二緣起的重複,也不離十二處。但是想要徹底剷除「觀察者」這種不如法的概念在現實中往往並不是很容易,因為如果承認了「存在/不存在」概念的合理性,那麼構造出一個超越十二處卻又不離十二處的絕對的、非我的、非常、非無常的「觀察者」是一個邏輯上絕對正確的結果。所以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為什麼當代關於佛教思想總會產生一個各傳統派別不願承認其如法但又無力反駁的明顯不如法的觀點的根本原因——「他們將從觸以外感受,這是不可能的」。


推薦閱讀:

已發菩提心,學唯識論,看到轉依成佛需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如來生因無明忘記發心,發生退轉,豈不永難精進?
佛陀說,「一切事物皆無自我性」,「自我是不存在的」(引自《正見》)。那麼企圖通過修行來得到證悟的「我」是什麼?
楞嚴經中世尊教導阿難的七處征心問題?
阿羅漢會「墮境」嗎?果位會「掉」下去嗎?
如何看待虛雲法師入定8天神遊兜率天這一典故?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