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明溜柳,長安再一次驚艷東方

《祀道》

祈願、寄思的平台

心隨指尖

讓離開我們的人們感受這份慰藉

拜祭逝去的親人、先賢、偉人......

尊重儀式,回歸傳統

折柳、插柳、戴柳......

這些頗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意象,是古人寄託思情的行為表現形式,在文人墨客中廣為流傳。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在古詩詞中,以「柳」思情的名詞雅句千百吟唱,流傳甚廣。清明折柳風俗由來已久,人們通過折柳相贈寄託思情,迎接春天。

今日的長安,「清明溜柳」風尚相伴著鐘樓、城牆、大雁塔,驚艷了整個東方。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祭祀在人們的精神領域凸顯重要,在表現形式上,祭祀與孝道又密不可分。現在,人們逐漸把祭祀的對象多樣化,也普遍將祭祖祀賢當成『孝』的體現,增強了祭祀的道德引領性,孝道的示範性,使祭祀成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需要對「祀」文化進行傳承和弘揚。清明溜柳,是要喚醒人們對「祀」文化和「孝」文化的重視,尊重儀式,回歸傳統。

綠色、環保、文明

燒紙錢、貢物這種古老的清明祭拜方式,在如今顯得不是特別的環保。我們今天用的柳枝,是用市政園林修剪棄用的。用來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再亂燒東西,保護青山綠水。也可以通過網上祭祀來表達自己的情思,不僅是風潮,而且是綠色、環保、文明的趨勢,我接受,我倡導。

傳承及延續傳統文化 祭祀與行孝密不可分,在清明時節,能夠通過折柳、插柳的形式來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延續,我感到非常的驕傲。

通過祀道網上祭拜,表達思念

我們許多在外的遊子和學子,因為許多原因,清明節不能親赴現場進行祭拜,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祀道這種網路祭祀的方式,表示對逝親的思念,並且通過這種簡潔而又莊重的儀式感,可以讓我體會了回歸與傳承。

當綠色環保成為新時代一大主題, 人員的大遷徙,遠行、遊學不能親赴現場祭拜缺乏儀式感會心生愧意,優秀傳統文化也需要傳承者和弘揚,《祀道》,互聯網傳統祭拜軟體應勢而生。

清明時節倍思親,

拜祭英靈覓祖根。

遙問思念何處去?

祀道祈願慰我心。

讓我們成為,

優秀傳統文化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在線祭祀、祈禱、許願、寄思○拜祭逝去的偉人、先賢、親友○為她們建造一座溫暖的紀念小屋

weixin.qq.com/r/kShBWQD (二維碼自動識別)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推薦閱讀:

陪孩子看圖書:《爾雅》,古代的百科全書
苦張
建盞沒什麼,中國故宮收藏它,日本奉為了國寶,拍賣會7800萬成交
重陽節的習俗有什麼?
淺談玉文化中的「四化」

TAG: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