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任務、目標和計劃都是啥?它們之間啥關係?

原創 2017-05-06 易仁永澄?? 永澄老師

但凡要給自己定目標,考慮時間管理、效能提升的人,都繞不開這三個概念:任務、目標和計劃

弄不清楚三者關係並且各種混用的大有人在,比如說:周計劃和周任務、月目標和月計劃、年目標和年計劃的區別是什麼?你是否能說清楚?如果說不清楚,還想要確保目標能夠達成,那簡直是太難啦!

老媽子附身,必須啰嗦幾句:我在以往的文章中反覆強調過概念的價值。概念是對具體事物的抽象,概念有明確的邊界、原則、方法、策略,如果概念不清楚,很多方法就不會適用。比如說目標可以使用SMART原則,但是計劃就不能啊,概念不清很可能會導致從源頭犯錯,目標還怎麼實現呢

我想通過本文把這三個概念是什麼、彼此的關係說清楚。開始前,需要囑咐一句:本文用邏輯來分析概念,每個概念都是彼此包含的關係,你必須靜心閱讀,給自己留足一小時的時間,就當是上了一節課吧。

我敢向你保證,你投入的一小時,會換來成千上萬倍的收益!說一個最簡單的收益,有本書,奇難無比,每次看都有新收穫——《搞定1——無壓工作的藝術》,它其中有張圖:

你不僅可以輕鬆看懂這張圖,可以輕鬆看懂《搞定1》這本書,還可以打好目標管理、時間管理、行動管理的所有基礎!來吧,開始吧。

在正式開始之前,我要先介紹一個前置概念:行動(Action)

行動,指的是通過一步操作即可完成的、不可細分的最小事項/活動。比如說:給小王打電話、發傳真、到超市買東西、洗碗、整理10家公司的數據、給老闆彙報項目進展等。

概念中「一步操作」、「不可細分」對不同人而言,標準是不一致的。這裡需要特別說明:所謂的「一步操作」,由於每個人的能力不同,「一步」的長度是不同的。就拿使用軟體來說吧,比如說「使用word寫一個會議通知」這個事項,對我而言(擁有五年材料經驗的前政府機關人員),這就是一個行動,可以一次性完成;而對於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她可能需要掌握滑鼠、敲擊鍵盤、人類語言基礎、寫通知的基本格式、遣詞造句才能實現。所以,對我來說的行動,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需要十幾年才能實現的大目標。再舉個例子感受下,王健林說:「我們要先實現一個小目標,先賺一個億」,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目標已經實現了,可是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輩子都無法實現的事情。

只有行動才可以被執行,這是任務管理中的基本原理。任何任務、目標、計劃都需要轉化成行動才能被執行。由於「不可細分」一詞對於不同人、在不同階段、不同情緒狀態下,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行動」這個概念的用法,通常有兩種:

? 規範描述:當你提到「行動」時,其中必須包含動詞。如果說你的行動是「8杯水」、「超市」、「今天的天好美」,這都不是行動,因為它們不可被執行,需要改成:「裝滿8杯水」、「去超市接人」、「快拍照,今天的天好美」。

? 落實任務:用話術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思考某任務是否可以落地,話術為:「現在已經分解到行動的層級了么?可以執行了么?」比如老闆要求拿出一個市場策劃案,這是一個大任務(關於任務的概念,我們後續說),如果落地執行必須分解成行動。在分解完成後,就可以使用這句話術向自己提問,每個分解出的小任務是否可以被執行?

行動是一個基礎概念,它表示一類事項,可以直接行動的事項。而一件事情對自己來說到底是不是行動,不是別人說了算的,必須以自己的能力為標準判斷。如果自己的能力儲備不足,並不能通過直接執行得到結果(概念中的「即可完成」),這個事件就不是行動,你需要持續分解,直到可以被執行。

我有句忠告:一件事是否是行動,你需要真誠地對待自己,不需要假裝自己很厲害,把所有事情都看的太簡單,也不需要嚴格分解所有的事項,那樣管理成本就太高了。讓這件事處於一個合理的管理成本區間就夠了。也就是說,管理成本區間決定著一件事對自己來說究竟是不是行動。

有了行動(最小事項/活動)這個基本概念之後,就可以來看看任務(Task)是什麼了。

任務是由若干行動有機組合而形成的事件/活動集合,任務可以通過一定方式分解成行動。通過上圖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們可以將其理解成:只要不能一步完成的事項/活動都是任務。比如說:開發一款產品、做一次品牌營銷事件策劃、舉辦一期訓練營、完成一次房產投資交易、翻新家庭裝修等等。

但是,任務的概念也不僅僅那麼簡單,來看看概念中的用詞:

? 若干行動。「若干」指不定量,一個或者多個。所以,這裡隱含著一點:存在著由「一個行動」構成的任務,我要表達的是:行動是一種特殊任務。為了更好地區分,未來再說提到任務的時候,指的是必須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行動組成的事件集合。

? 有機組合的集合。不是說把行動放在一起就是任務了,任務有其整體性。我們用最簡單的集合來理解:把兩條行動「吃飯」、「買票」放在一起組成一個任務「去餐廳吃飯」,那這個任務本身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如果行動組合成的任務不能被理解,那就不叫任務,比如說「一邊在家吃飯,一邊在電影院排隊買票」就超出認知範圍,這就不是「有機」組合。也可以這麼說,任務是由行動構成的有機整體。正如上圖展示的那樣,組合在一起。

? 一定方式分解。任務是可以被分解成行動的,但是必須要通過一定方式來分解,不同人掌握的「方式」不同,把任務分解成行動(就是所謂的「任務分解」)的過程也是不同的,所以,即便同樣的任務,不同人的處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另外,這一條還說明,如果你不具備「方式」,很可能有些任務是無法分解的,比如說「先賺一個億」,不能分解就不能執行,就只能卡在那。引申一下:如果你發現自己卡住了,不要抱怨/低落/挫敗,而是要去找到有效的「方式」

我再把上圖重新改動一下,可能更容易理解:

總結一下:從整體上看,任務是一個整體,打開它的表面,它還是若干行動構成的有機集合,這個集合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分解成一個個的行動。之所以有任務,就是因為通過實施任務,可以得到結果,而那個結果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目的:Purpose),任務只是達成結果的執行載體

目標是什麼,它跟任務和行動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目標管理之所以難學,就是因為「目標」是個多義詞,它包含非常豐富的內涵。嘗試著來舉幾個例子:

? 你人生的目標是什麼呢?

? 這個文檔的寫作目標是什麼?

? 你的月目標怎麼定的呢?

? 我們推進這項工程落地,一定要按照工期達成目標。

? 我們團隊這次的目標就一個:賺到1000萬。

你看,在目標管理中會涉及到個人目標、組織目標,只說個人目標又有領域目標、時段目標、項目目標等,只看時段目標就包括:日度目標、周度、月度、半年度、年度、3年、5年……目標。很麻煩的是,雖然它們都叫目標,但是隨著時間長度的不同,處理它們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說:「叫外賣的目標」、「人生目標」,這兩者的管理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為了降低管理成本,我們從複雜中找到核心規律來重新認識目標,讓我們從「任務和目標的關係」來切入,幫忙理解上述的複雜目標體系。(括弧內文字送給了解我三觀體系的夥伴:你會發現,目標管理非常複雜,那說明它是在現實世界的投影,它的本質應該非常簡單,在真實世界中有極簡規律對應,而任務和目標的關係,就是這個極簡規律:目標的複雜程度,是由任務決定的,再具體點說,是由任務中行動的多少決定的,行動越多目標越複雜)

在第三部分講到任務時,最後總結了這樣的一段話:之所以有任務,就是因為通過實施任務,可以得到結果,而那個結果是我們真正想要的(目的:Purpose),任務只是達成結果的執行載體。我來畫張圖幫你理解這句話:

一個人想要做某件事,必然有動機驅動,必然要尋求某一個目的(比如說逃避損失、達成使命、維護關係、滿足佔有慾……),為此,他必須要通過執行任務來取得結果來實現目的。這就是我常說的PORT模型(在公眾號輸入關鍵詞:PORT,獲得模型的具體解釋)中的三個關鍵詞——Purpose-目的、Result-結果、Task-任務的邏輯框架圖。

那PORT模型中的O:gOal-目標在哪裡呢?說了半天任務和目標的關係,但並沒有談到目標啊!

先來定義目標是什麼,目標,目是指眼睛,標是指標準,目標就是視野範圍內可以看到的標準。目標管理中有個著名的SMART原則,這是目標有效性分析模型,判斷一個目標是否有效,它表示:明確的、可衡量的、可達成的、具有相關性、有時間限制。結合概念理解:「眼睛中可以看到的」那必須要明確、可以達成(如果無法達成,就看不到了)、有時間限制;「看到的標準」指的就是可衡量;你之所以願意去看、去追求這個標準,是因為具有價值相關性。

繼續問:任務和目標是什麼關係呢?答案來了:目標是任務的固有屬性。啥啥啥?什麼叫固有屬性?來舉個例子吧,一個人(X)的身高(Y1)、體重(Y2)、興趣愛好(Y3)等,身高、體重、興趣愛好就是一個人的固有屬性。我們抽象來看,形成一個套路:Yn是X的固有屬性,X是對象,Yn是屬性,用屬性可以描述對象。

正如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有不同,一個任務的目標屬性也可能有不同的值。我們從最小任務——行動的目標來看:把一小碗麵條吃完(行動)的目標是什麼呢?可能是把面吃完把湯剩下,也可能把面和湯都吃完,還可能吃完後再把碗舔乾淨。

這裡要說明的是這樣一個道理:即便執行同一件任務,因為目的(Purpose)不同,所需要達成的標準(目標)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多訓練自己對應「目的-任務-目標」的能力,才能對一個任務的目標有更好的把握。

好了,這個部分說得比較複雜,我總結這個部分的5個關鍵要點:

? 目標是眼睛中可以看到的標準,用這個定義可以解釋SMART原則;

? 目標很複雜,為降低管理成本,要從一個點切入理解,這個點是「任務和目標的關係」;

? 目標是任務的屬性,任務和目標的關係是:任務是對象、目標是屬性;

? 任務的目標屬性有不同的值,任務之所以體現出不同的目標屬性,是由執行任務的人背後的目的所決定的,目的不同,即便同一件任務,目標也不同。

? PORT模型中的O-目標,其實蘊含在任務之中,根據目的不同,目標也不同。這就是「做任何事前必須要澄清目的」的底層邏輯。

此外,這個部分還隱含了個知識點,我簡單說下,未來有機會用一篇新文章詳細展開。一個任務的目標是否複雜,取決於任務大小(包含行動的多少),任務越大目標越複雜。原因:由多個行動有機組成的任務既具有整體的任務目標屬性,也具有分解後的每個行動的目標屬性(每個行動都擁有目標屬性),所以,如果包含行動越多的任務,目標管理就會越複雜

只有一個人能力水平很高(執行過的任務多,尤其是複雜任務多),他才可以對一個複雜任務的整體目標進行判斷,才能提出類似「一年賺取500萬」、「GPD增長8%」、「成為全國著名的目標管理專家」等整體目標,還知道如何通過分解任務達成這個目標。正是由於反覆多次刻意訓練,對行動、小任務的目的-目標澄清有著十足的表徵,才擁有了提出整體目標的能力。如果沒有充分訓練,雖然可以提出整體性目標,但是該整體目標是否可以實現是不能有效把握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提不出複雜目標(比如:中長期目標,或者直接給出下個月的目標或者自己未來工作發展目標),或者提出目標也是白提的根本原因。

給初學者一個建議:任務和目標的關係,必須是先有目的、後有任務、再有目標,強烈建議按照細分流程刻意練習的,只有訓練多了,才能直接提出整體目標,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否則,目標失敗會一直陪伴著你。

說完目標是什麼了,該來談談計划了!直接來定義,計劃是為了達成任務的整體目標而對任務分解出的行動進行排序的方式和結果

複雜吧?我們把定義分解一下:

? 為什麼要有計劃?為了實現任務的整體目標。

? 計劃是什麼?是方法,作為動詞使用,計劃(安排)某某事情;也是結果,作為名詞使用,做出一份計劃。當它是動詞使用時,主要對行動進行排序,排序之後的結果,就是名詞形式。

? 排序是什麼意思?通常來說要對行動的先後關係、重要程度、執行方式進行考慮,最終排列行動的串並行執行關係,就是排序。

還是看不明白,依然畫圖來看:

因為咱們今天談概念,所以不展開說過多方法,比如說如何使用WBS的方式來分解任務變成行動,也不說如何對行動進行排序,只要能夠理解清楚概念就好了。 計劃這個概念包括「排序」和「排序後的結果」這兩大部分。

有沒有發現,計劃這個概念很簡單,它和任務的關係也變得非常清楚了?因為我們已經通過了最難理解的「任務和目標的關係」,再來看「任務和計劃」就變得容易多了。

來,我們考試一下看看:

? 日計劃是 ?

? 月目標和月計劃是什麼關係?

? 目標和計劃之間是什麼關係?

? 什麼樣的人可以制定年計劃?

? 當擁有什麼能力之後,制定年度目標能更靠譜一些?

來吧,綜合總結本文,我到底說了什麼,看圖: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想得到-期待導向、想逃避-問題導向),但是水平不同,效能不同:水平低的就會瞎做事情,以為自己可以得到想要的結果,這種無意識、無方法的人效能通常很低。

來看看高水平的人——他是既知道自己要什麼、還知道怎麼去得到的人(做對的事,把事做對),他的做法是:先去分析如果想要實現目的,需要得到哪些結果;通過結果推導出任務以及任務所需要達成的目標;之後把任務分解至可以執行的行動;再對行動進行排序形成計劃;按照計划去執行最終達成目的。

這是一個完整的流程,具體執行的時候要根據目的和任務的大小來選擇相應的標準,哪個環節要做成什麼樣的,哪個環節可以省略,這些標準的形成來自於刻意訓練。這是所有自我效能提升類學科(目標、時間、任務、行動管理)的底層邏輯對於上圖標準的把握、對流程的應用能力,直接體現出一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決定了一個人的效能水平

來啊,一起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時間,來啊,一起練習啊,這才是效能的關鍵吶!

本文四大基礎概念以及概念間的彼此關係,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第二、三個習慣的支撐性概念,真正理解了概念,才能理解以終為始和要事優先,才能真正提高效能。

目標管理、時間管理、任務管理等等的自我管理方式,是以終為始、要事優先的具體方法論,無論是概念還是方法論,都是用來讓你在職場發展上更具競爭力、能夠產生高績效的關鍵能力,早儲備、早生效、早受益、早變厲害哈~

本文有個彩蛋:目標之所以總是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找到的夥伴請留言告訴我!

易仁永澄,助力職場青年的個人目標達成。

個人公眾號:永澄老師(YCMentor)要想目標達成,就找易仁永澄!

推薦閱讀:

永澄:個人成長只是最低水平要求!
《肖龍說》第二期:實現目標的三個步驟
2018年新年計劃
永澄:積極主動,一切成長的第一保障
永澄:和我的導師歐神的討論記錄

TAG:目標管理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