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是,《紅樓夢》的正確打開方式

春節假期,除了吃好喝好玩好,有沒有讀一些好書呢?

「大過節的,就該熱熱鬧鬧、玩玩樂樂,讀什麼書啊?」是啊,為了不讀書,總是有各種理由。平時工作累沒時間,節假日忙著休息沒時間……活在娛樂至上的年代,讀書成了一件越來越奢侈的事,更何況是讀《紅樓夢》這樣的「大部頭」經典。

說到《紅樓夢》的難讀,「草蛇灰線、伏筆綿延」的寫作特點、多層次的敘事結構、空靈的文化背景都成為立在讀者面前的一面高牆:好不容易下了決心拿起書來,沒讀幾回,就帶著一聲嘆息放進生活的塵埃里。如此,不但錯過了這部書,也辜負了曹公那「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辛酸淚。他在開篇便將自己的初衷道盡:「只願世人當那醉餘睡醒之時,或避事消愁之際,把此一玩,不但是洗舊翻新,卻也省了些壽命筋力,不更去謀虛逐妄了」。

《紅樓夢》,不僅僅是故事,更是救贖。我們想把這一部警世之書講給你聽,想讓更多的讀者在這部書中汲取到適合自己的精神養料。

想要看得進去這部書,前五回是個關鍵。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看似神話故事,卻如實的預言了書中主要人物前世今生的關係和結局。於是,在1月27日,紅迷會北京分會與海淀區圖書館(北館)聯合主辦「三山五園·讓經典走進生活——《紅樓夢》前五回閱讀分享沙龍」,特邀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編審、紅學會副秘書長、《紅樓夢學刊》編輯部主任張雲老師,抽絲剝筍,解釋前五回中的難讀部分,為紅迷朋友講解《紅樓夢》的高妙之處。

張雲老師

一、楔子,不僅是故事

在中國古代的長篇小說中,有「楔子」的傳統,一部書開篇的小故事,有著拋石引玉之作用。《紅樓夢》的開篇便是甄士隱之劫。甄士隱,本過著吟風弄月的舒適生活,有賢妻相伴左右,幼女承歡膝下,以觀花種竹、酌酒吟詩為樂。但命運在元宵節向他撕扯下原本溫柔的面紗。自元宵節丟失英蓮之後,他的人生也像多米諾骨牌一樣,迅速傾塌。丟女、燒家的打擊接二連三向士隱襲來,急忿怨痛,貧病交攻,最終在一僧一道的《好了歌》中開悟,飄然而去。

甄家的小榮枯,蘊含的是賈家的大榮枯。甄家的這幕悲喜劇,實際上是賈家「大廈將傾」的縮影。

二、神話,不存在矛盾

除了「楔子」的高妙之外,前五回中亦有兩個神話故事,貫穿整個文本的始終。

一個是女蝸補天之石。女蝸在補天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十二丈、見方二十四丈大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單剩一塊未用,便棄在青埂峰下。這塊石頭在懷才不遇的悶悶不樂中,遇到了那一僧一道,聽見那紅塵中的些許樂事,便升起三千情絲,也要去紅塵中樂享一番。那僧與道好意提醒,紅塵之樂,多是聲色犬馬之屬,是有所待的,而有待的東西,終究無法長久。

正如《道德經》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且又有「好事多磨,美中不足」的缺憾,紅塵中的「樂」,背後都是「苦」。佛教認輪迴,講因緣,已熾的凡心,或許是石頭前世的「緣分」,任誰都改不了。一僧一道亦撼動不了石頭秤砣般的決心,於是施加法術,將靈石變成扇墜大小,鐫刻「通靈寶玉,莫失莫忘,仙壽恆昌」的字樣,賦予其仙氣。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有了仙氣,便可以下凡了。

於是,為了讓石頭下凡,便引出了第二個神話故事,木石前盟之誓。靈河岸邊、三生石畔有棵絳珠仙草,十分嬌娜可愛,赤霞宮神瑛侍者,以甘露澆灌仙草,助其修成女體。滴水之恩尚要湧泉相報,更何況是生命權力的賦予。於是,當仙草從警幻仙姑處聽聞神瑛侍者下凡的消息時,也欲下凡,用一生的眼淚去酬報侍者灌溉之恩。因此一事,便勾出多少風流冤家都要與二人一同下凡,造歷幻緣。

曹公通過甄士隱的夢境,將這兩個神話聯繫起來。士隱在夢中,聽到那一僧一道討論石頭的去處。於是,石頭便也摻合進木石前盟這樁風流公案之中。神瑛侍者落入凡間,便成了賈寶玉,而絳珠仙草即是林黛玉,那塊石頭便是含在嘴中的「通靈寶玉」。像隨身記者般,記錄寶玉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了十九年里它親眼見證的喜悲榮枯、酸甜苦辣。待淚盡債清後,塵緣也便了盡。這塊石頭就又回到了青梗峰下,記錄下這十九年的故事,即為《石頭記》。

以上的兩個故事,在甲戌本中有完整的表述,銜接緊密,過渡自然。但,整理文本的程偉元、高鶚沒有看到這過渡的四百餘字,沒有看到曹公原本的筆墨。但他們又想把兩個神話結合在一起,於是便以石頭為神瑛侍者的前身,石頭由警幻仙姑留用為神瑛侍者,然後去灌溉絳珠仙草。下凡後,石頭既是賈寶玉,又是「通靈寶玉」,就產生了寶玉自己含著自己出世的矛盾。而程甲本、程乙本的流行,讓大多數讀者看到的是這樣矛盾的神話,也就給讀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惑。

各種版本《紅樓夢》

三、《紅樓夢》,不只是小說

儒家自古有「立德立言立功」的傳統。立功很難,需要社會的機緣;立德需要極高的自律性,且多為女子制定;文人的方式,多為立言,文人墨客通過政論性散文、詩歌來書寫自己的「生前身後名」。而小說屬於街頭巷議之小道,君子所不為。曹公亦言「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訓之德,以致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

但,這滿紙荒唐言,不止是描寫了描寫家族興衰這麼簡單。在補天石動了凡心,欲入紅塵時,那一僧一道說「那紅塵中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脂硯齋在本段後評語「四句乃一部之總綱」。可見曹公可能是借著故事的外殼,說著自己的人生感悟

世間萬事萬物、苦樂憂喜,最後都要歸於一切無有的空寂。其實,整個人生就是一場南柯之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無論是金玉滿堂,還是富貴而驕,任誰都無法一直保有,人們反而要在慾望的支配下受人道之患與陰陽之患,勞神傷身,自遺其咎。與其在這黃粱一夢中爭名逐利,逐欲而走,不如保持內心的空寂與虛無,放下外在的慾望誘惑,將這些外在的東西看輕看淡一些,將心清空,只有先忘掉這個世俗世界,不執著於外在的慾望,才能夠通向自己的內心,達到「道」的世界,從而虛室生白,逍遙世間。

那,正如這石一般,如下凡了的神瑛侍者一般,動了凡心,入了世俗的人們,又該如何自處?

寶玉來到世間,不僅僅是談戀愛的,他能體會人間所有的情感。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他會對女性產生由衷的尊重,會對花鳥說話,會對凋落的杏花哭泣。或許,這便是曹公想要投射的另一層含義——慈悲。人類之愛不僅僅是男女之情,世間萬物,眾生皆平等,「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沒有任何一種特殊的存在可以凌駕於其他存在之上。生活在這個世俗世界中,我們都要遭受「貪嗔痴」三毒的戕害,都要經受「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這八苦。紅塵中的生命很苦,只有發自內心的尊重與愛,能幫助我們逃離這些苦難,給予白駒過隙的人生些許的意義與溫暖。

或許,這是曹公的追問,而這種追問,每一位讀者都在用自己的學識詮釋,用自己的生命體驗解讀。

而這,也是《紅樓夢》的偉大之處。

文字整理:竹青雨紋


推薦閱讀:

TAG:紅樓夢小說 | 佛教文化 | 賈寶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