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風水文化的科學研究》——「劉大濕說風水」文字版(3)雄安新區風水局全解讀——尋龍點穴之形勢成局

雄安新區風水局全解讀——尋龍點穴之形勢成局。

過年的時候啊,我曾跟南京的一位易友在聊風水時,就曾聊到新中國為啥不設「陪都」這個話題。我說,會,應該是遲早的事兒。他說,會不會是我們南京呢?我說不會,因為三峽大壩修建後,那就成了一顆定時炸彈,一定天下有變,三峽一旦被摧毀,南京難免一片汪洋啊。洛陽也不會,也是同樣道理,現在的黃河已經成了地上河,河底海拔跟洛陽十層樓一樣高,一旦出問題,後果會如何呢?西安就更別說了,當代中國發展那麼迅速,陪都怎麼可能跑到山仡佬里去呢?最有可能的是重慶,因為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曾經是國民政府的陪都,並且也充分發揮了陪都的功能和優勢。但是經過薄某某這麼一鬧,恐怕國家就有擔憂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明確指出:堅持和強化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同時又指出要重點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在河北適合地段規劃建設一座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的現代新型城區。北京承載了太多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不能只靠零散的疏解,而是需要在河北尋找一個能夠集中承載非首都功能的地方,再造一座新城。

基於以上兩點,我並不同意一些媒體的分析判斷,說中國要遷都雄安新區啥的。雄安新區主要是分擔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算是陪都吧。

我在這裡解讀雄安的風水局,有些馬後炮的嫌疑,但是說實話,我真心佩服我們中央真有風水高人哪!我在這裡能夠馬後炮似的解讀人家的風水局,真是誠惶誠恐了啊!

我們的上期節目《尋龍點穴之真龍真水》已經講過:風水局有陰陽兩種,亂世多用陰性風水局,太平盛世多用陽性風水局。陰性風水局的特點是:外陰而內陽,也就是外形封閉,內部開闊;陽性風水局的特點是:外陽而內陰,也就是外部環境開闊通暢交通便利,而內部城防堅固。今天我們就詳細解讀一下,聽完後,您才能真正理解雄安新區的風水意義,

咱們書接上文,上回書說到:龍有善惡,水分咎祥。

即便是真龍真水也是分吉凶善惡的。一條河流在某一區段可能會造福一方,在某一區段也可能會禍害一方,山脈也是如此。就拿長江黃河來說算不算真龍真水嘞?那麼他是善、還是惡呢?在考量風水局時,我們既要看到真龍真水的整體益處又要看到他們的局部危害。整體認性質,局部來選用。

說實話,我們上期節目把向斜谷形成的河流定義為真水,背斜山定義為真龍,我個人覺得還是有些太片面了。我們可以更廣義地來定義:那就是凡是源源不斷、且水質優良的河流都可以稱得上是真水;那些凡是能夠為真水提供補給源的相鄰山脈,都可以稱為真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了1252條河流水道,並記述了水道附近的環境和人居情況,只要是水源有保障的區域都有人定居繁衍,都可以說是風水寶地。

在山區,真龍與真水可能還容易勘測,如果到平原該如何鑒別何為真龍、真水呢?

所謂「兩水夾出是真龍」。兩條河流之間的平原地帶就是真龍。您看看這幅圖:在平原地帶的地質結構里,兩條真水之間的區域,必然是背斜山地質結構受到風化侵蝕後形成的。周的洛伊就是建在這樣的龍脈上的。

其實古人的書里在表述平原地帶真龍真水時,也是非常通俗直白的,只不過時代變遷造成了後人理解起來有些困難罷了。

你比如《葬書》里有一段描述平洋龍的文字是這樣的:

地貴平夷,土貴有支。支之所起,氣隨而始,支之所終,氣隨而鍾。觀支之法,隱隱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經曰:地有吉氣,土隨而起;支有止氣,水隨而比。

夫支欲伏於地中,壠欲峙([zhì])於地上;支壠之止,平夷如掌。故經曰:支葬其巔,壠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壠如腳。

我們先來解釋幾個關鍵字:

首先來看「支」和「壠」。

這個「支」就是分支的支,文言文通那個肢體的「肢」,在這裡是指山體的一部分。

壠,一個土字旁加一個龍字,就是那個田壟的壟,也可以寫成,上面一個龍字,下面一個土。

我們上期節目已經說過了,背斜山脈就是真龍,向斜河谷就是真水。那麼真龍來到平洋地,山體隱藏於地表之下的,就叫做支。山體凸起於地表之上的,叫壠。

再有,這個「止」字,我們上期節目也說過,這個止字就是用三個腳趾來象形山勢,腳趾頭就是背斜山,腳趾頭縫兒就是向斜谷,只有這樣的地質形勢才利於積蓄雨水而成河流。

如果以上這些您聽明白了,那麼葬書的這段話您也就差不多明白了,我們來一句一句的解釋。

地貴平夷,土貴有支:平坦的土地最好,這片土地如果再是背斜山風化侵蝕形成的,那就更好了。

支之所起,氣隨而始,支之所終,氣隨而鍾:

這個氣,上期節目我們說過,可以簡單理解為水氣,或者可以直接理解成水。我的這種說法受到了很多易友的質疑,我們來看看唐末黃妙應《博山篇》是怎麼說的:「尋龍認氣,認氣嘗水……氣行地中,是曰內氣。水流土上,是曰外氣。」可見黃妙應也認為氣的本質是水或水氣。

背斜山開始的地方就是補給源的開始地,背斜山結束的地方,氣也就隨之聚集。鍾,就是聚集的意思。

觀支之法,隱隱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這句很好理解,就不啰嗦了。

經曰:地有吉氣,土隨而起;支有止氣,水隨而比:

如果土地有水氣,土壤就會鬆軟隆起。如果山體支脈能夠積蓄雨水,那麼一定就有河流與他並排而行。比:就是靠近,並列而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真龍總伴真水行」。

夫支欲伏於地中,壠欲峙([zhì])於地上;支壠之止,平夷如掌。故經曰:支葬其巔,壠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壠如腳:

巔,山巔,就是山頂。麓,山麓,就是山腳下。山脈的支與壠停止的地方,像手掌那樣平坦。遇到支這樣的地形,就要葬在他的頂端;如果是壠這樣的地形,就要葬在他的腳下。所以卜葬的時候,就要根據不同的地質情況來選擇頂端還是腳下進行點穴。

所謂「侍死如生」,陰宅的選擇理念是從陽宅來的。那麼同理,平原地帶的兩條河流中間背斜山地質結構的土地,就成了人類理想的棲息地了。

上面這段講得有些抽象,大家光聽我的音頻可能不太容易聽懂,這不要緊,您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邯鄲市風水文化研究會」,那裡有視頻演示,您一看就明白了。

有人說,這不太簡單了嘛,那些風水大師說得那麼玄虛的東西,到你嘴裡就這麼簡單嗎?我要說的是,凡是科學的東西,說透了都這麼簡單!宇宙飛船能夠上天耶,夠神秘吧,拆開來不也就是那麼一堆零件兒嘛!靠那些玄虛的知識是推動不了歷史車輪發展的,靠那些玄虛的知識永遠不可能在地層里勘探出石油,靠那些玄虛的知識人類永遠登不上月球。同樣,風水學的研究也應該基於科學的態度。就拿靈魂是否存在,是否存在靈魂的輪迴轉世這個話題來說,也應該科學地來看,來研究嘛,即便真的存在靈魂的輪迴轉世,那又有什麼奇怪的嘞?說白了,不就是物質轉換嘛!如果把靈魂比喻成電腦的硬碟數據,這個硬碟壞了,數據轉移到另一個硬碟里,數據系統照樣運轉,是不過運轉環境變了而已,不就像靈魂投胎轉世嗎?那些失去前生記憶的靈魂,只不過是在數據轉存的過程中,把那些存儲數據丟失了嘛,但運行數據系統還在,這個運行數據系統就類似於靈魂,換台電腦照樣運轉。那些依然還有前生記憶的人,只不過在重做系統時,原來的數據沒有丟失罷了,是不是這個理兒嘞?當初剛有收音機和電視機的時候,人們不都覺得這玩意兒太神奇了嘛,那都是神仙耶,在盒子裡面又是唱又是跳的,我在農村曾親眼見過有些老頭老太太還給收音機電視機上供嘞,怕這幫子神仙餓著呢,現在還有人這麼做嗎?為啥?科技發展了,人們的認識提高了嘛。

再有,您冷靜的想想,遠古的原始部落哪裡有那麼玄虛的思想啊,他們為了生存繁衍,能做到的只會是靠生存的本能逐水而居嘛,哪裡有水哪裡就適合生存繁衍。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首先你得喝水吧,避風與否還是其次的,又暖和又避風的地方的確不錯,如果沒有水,也還是活不下去啊!所以說,水源是所有生物生息繁衍的第一需要,風水學就是源於這一樸素的思想。

人類社會的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都有歷史的沿襲性和繼承性。風水學更是如此。隨著人類的發展,對自然的生活條件要求越來越高,對棲息地的環境自然也就要求越來越高,到後來再加入一些文化思想,就逐步形成了風水學。

風水學的「尋龍術」如果說側重於自然地理學的話,那麼風水學裡的「形勢學」就更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了,用一個時髦的詞兒,那叫「環境科學」。需要研究多門學科,比如聚落環境學、住宅環境學、生態環境學、心理環境學、建築環境學、甚至歷史環境學、社會環境學等等。

聚落環境學在風水學裡屬於陽宅風水學,所謂聚落就是人們的聚居地,是人們最直接接觸的區域環境。人類由築巢而居、穴居、逐水草而居到定居,由散居到聚居,以及由村落發展成為城市,反映了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程。隨著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人類把自己的活動領域從山地到高原再到平原,從熱帶、溫帶擴展到寒帶以至極地,創造出各種形式的陽宅文化,同時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喪葬文化。

風水形勢格局,要根據性質和功用來選擇。

《漢書·藝文志》說: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chu)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

清代姚明輝在《漢志註解》里說:「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即「相地相形」。

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的意思是:人和六畜(chu)的骨骼度數決定了他們的外形。

這句話的總的意思是:形法是根據地形地勢來設計城郭和村舍的,就像人和各種動物的區別就在於骨骼的形狀和度數,什麼樣的器物根據用途要造成什麼樣的形狀和容量,這樣才能產生高低優劣的理法秩序。

這麼解釋太拗口啦,說人話啊。

他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啊,飯碗有飯碗的形狀,夜壺有夜壺的形狀,這些形狀都是根據用途來設定的。

我們在選擇風水局勢時要根據他的性質和功用,也就是說你是打算用來作陰宅還是用作陽宅?陽宅你打算多大的人口容量,多大的建築規模,陰宅你打算埋多少代人的家族墓葬,建制規格是大還是小?

陰宅講究:「大格局可以小用,小格局不能大用」。什麼意思嘞?你比如說明清皇家陵園,那麼大的格局,假如說人家沒用,你發現了,把自己的爺爺葬在那裡了,你當然沒那個實力修得像人家皇家陵園的那種建造規模了,只能攢個墳頭兒了事兒。但即便一個孤零零的墳頭埋在那麼大的地方兒,也是可以的。你爺爺他自己不怕孤單,但是你怕他不孤單,他一旦有人做伴兒的話,說不定就是你了!哎呦,你嚇死人啦!

小格局不能大用,這個很好理解,你一個農村老杆子,二畝地就夠你們家埋十幾輩兒的人了。而皇家陵園呢?這個規制那個建制的,二畝地都不夠人家修段兒神路嘞!

而陽宅風水講究的正好相反,大格局不能小用,小格局卻可以大用。

一千平米的房子就住你一個人,合適嗎?《呂氏春秋·重己》不是有句話嘛:「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那麼大的屋子就你一人兒住,非鬧鬼不可!一個人有個幾十平米的房子就行了。故宮裡面那個皇帝的寢殿不也就是十幾平米嗎?這就是「大格局不能小用」。

而「小格局可以大用」,很多人可能理解不了。一個十平米房子里能住一萬人嗎?你這叫抬杠!你根本就沒理解什麼叫「用」。所謂用,就是功用。西柏坡一個小山村就能容得下整個黨中央,蔣介石站在那麼大的南京城,照樣干不過共產黨。你說南京城與西柏坡的功用是不是一樣嘞?

這一期我們重點說一下陽宅風水局,陰宅以後專題來講。

我們上期節目說到,風水局有陰陽兩種屬性。我們先來看陽宅的陰性風水局。

如圖,這是一種理想化的陰性風水模型圖,這種風水局有個專業名稱叫 「垣局」,又叫羅城:為啥叫這些名字嘞?羅城,就城郭,周圍一圈兒城牆裡面住人;垣局,垣就是天空中的三垣星宿群太微、紫微、天市三垣各自圍成一圈兒,類似於地上的城郭。

大師們一般都是這麼解讀的:龍脈從高峰向平洋跌落時,其餘枝必迴環纏護如城廓,圈住真龍,不使生旺之氣外泄。您聽完是否有似懂非懂的感覺?誒,這就對啦,大師們要的就是您這種感覺!這叫不說人話。

山脈逐漸低落成河谷過程中,在很多地方就形成了外部山環水抱內有平地的陰性風水局勢,這個局勢才能聚攏「水氣」,這就是所謂的「生氣」適合人類定居生存繁衍的氣。只有這樣的局勢才符合古代先民「山獵、田農、河漁」三者兼顧獲得生活資料的生存模式,以及「高不燥、低不澇」的宅居原則。

通過這個圖片演示,您看明白了吧!

這種陰性風水局的理論基礎來源於《葬書》:

經曰:地有四勢,氣從八方。故砂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順俯。形勢反此,法當破死。故虎蹲謂之銜屍,龍踞謂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屍,朱雀不舞者騰去。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原本是神話中的四靈獸,在風水學裡代表上下左右四個方位,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東西南北。青龍白虎玄武一般指山,朱雀一般指水。青龍白虎玄武再加上朱雀方位的朝山和案山,形成的局勢稱之為「五嶽朝天」風水局。

那麼問題來了?玄武為啥垂頭就好,不垂頭就不好嘞?同樣,青龍蜿蜒就好,踞坐就不好,白虎順俯就好,蹲著就不好;朱雀翔舞就好,騰去就不好。為啥嘞?

網上的各位大師可都說了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四靈獸誒!馴服當然好了,一個個給您眥目瞪眼的,當然大凶啦!

其實啊,這是古人的一種比喻,包含了古代樸素的地理學、氣候學以及氣象學思想。您要是老是把比喻當真事兒,我只能說您做學問的態度就太那啥了。

那麼什麼是玄武垂頭呢?看圖。

玄武垂頭的意思就是背後的玄武山坡面一定要緩,不能陡峭,這樣就能避免諸如碎石崩落、山體滑坡、山洪暴發、雪崩、泥石流等地質災難。古人把陡峭的山坡比喻成豎起的手掌,像拒絕人類在此埋葬一樣,所以叫「玄武不垂者拒屍」。

什麼是朱雀翔舞和朱雀騰去呢?看圖。

郭璞用朱雀翔舞的形態來比喻環抱水,用朱雀騰去的形態比喻反弓水。我們來看這個動態圖。

看到沒,環抱水的形態,隨著河床的沖刷,棲息地會越來越大;而反弓水卻會逐漸侵蝕棲息地,使得棲息地面積縮小。

什麼是青龍蜿蜒和龍踞呢?如圖:青龍山一定要蜿蜒綿長,不能是孤單單一座山。這樣不但能起到屏障作用,以利於隱蔽和防守,更能提供廣闊的牧獵區。嫉主,就是因嫉妒而不維護主人。郭璞用「嫉主」來比喻孤立的青龍山不能為人類提供庇護和更多的生活資源。

什麼是白虎順俯和虎蹲呢?

白虎順俯跟玄武垂頭是一個道理,虎蹲和玄武不垂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知道中國是季風氣候區,冬天刮西北風、夏天刮東南風。如圖。

這樣的格局才能使得氣流迴旋,起到「藏風聚氣」的功效。

如果我們反過來成這種圖形後,假設北面和西面有山,而東和南面沒有的話,白虎位山勢高而陡峭,夏季東南的暖濕氣流過來後,受到山勢的突然抬升,就形成鋒面雨,氣候悶濕不說,容易造成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

再看這個圖,東邊和南邊有山,北面和西面沒有。冬季寒風不散,夏季暖濕氣流進不來。

再看這幅圖,西邊和南邊有山,北面和東面沒有。好像也能冬季藏風,夏季避雨的,但是他太背陰了嘛。

以上說的都是理論層面的東西,而人類在實際選用的時候,卻是千差萬別的,以上每一種局勢都有人類定居繁衍。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嘛,今後我們如果涉及到的會具體細講。

陰性風水局,講究「外陰而內陽」,也就是外環境封閉,內環境開闊。典型案例就是張良為劉邦決策定都長安。故事是這樣的:

話說劉邦打敗項羽一統天下後,馬上面臨的就是定都的問題。

據《史記》:……多勸上都洛陽:「洛陽東有成皋、西有餚yao黽mian、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shi。」留侯曰:「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

當是定都有兩種方案,一是洛陽,二是關中長安。大多數人主張定都洛陽,只有劉敬和張良主張定都關中。我們看張良是怎麼給劉邦分析的:洛陽的優點是,東有成皋,西有崤函、澠池,背靠黃河,前臨伊、雒二水,地理形勢堅固易守。而洛陽的缺點是:洛陽雖有這些天然的險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圓不過數百里;田地貧瘠,而且容易四面受敵(即「四戰之地」),非用武治國之都。而關中的優點呢?左有崤函之險(即崤山與函谷關的合稱,相當於今陝西潼關以東至河南新安縣地),右有隴蜀叢山之溢,土地肥美,沃野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饒農產,北有可牧放牛馬的大草原。既有北、西、南三面的險要可以固守,又可向東方控制諸侯。諸侯安定,則黃河、渭水可以開通漕運,運輸天下的糧食,供給京師所需。如果諸侯有變,就可順流東下以運送糧草,足以維持出征隊伍的補給。這就是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啊!

因為當時劉邦雖然打敗了項羽,但是天下並未太平,諸如韓信、彭越、英布、臧zāng 荼shū這個字在這裡念shu不念tu等等實力派尚存,時時威脅者劉備的安全。張良從關中內部優勢——「內五行」和外部優勢——「外五行」兩方面綜合論述了洛陽和長安兩地的優劣。而長安具備陰性風水局的典型特性「外陰而內陽」 ,關中外形是「阻三面而守」,內部卻是「沃野千里」。亂世多用陰性風水局,張良深諳此道,於是就給就給提供了這個陰性風水局的保守方案,劉邦也最終採用了,大漢王朝得以存國200多年。

關中長安是大格局的陰性風水局,小格局的陰性風水局更是隨處可見。

徐霞客在《楚游日記》里記載了他在湖南茶陵縣看到的一個叫東嶺塢的村落,「越嶺得平疇,是為東嶺塢.塢內水田平衍連綿鋪開,村居稠密,東為雲陽,西為大嶺,北即龍頭嶺過脊,南為東嶺迴環.余始至以為平地,即下東嶺,而後知猶眾山之上也.」

這就是個典型的小格局的陰性風水局。

我們前面看到圖上的那種理想的風水局勢,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是找不到的。所以風水古籍里又給出了很多變異的格局圖形,並憑感覺將他們比喻各種形體並配以名稱,叫「呼形喝象」,簡稱「喝形」。宋張子微著有《玉髓真經》有所謂「喝形七十二」。

諸如:金鉤倒掛、獅子戲繡球、金釵形、玉璧形、金斗玉印形等等。

古人的這些呼形喝象那是為了形象地表達那些形態各異的山環水抱的風水格局,並沒有實質的吉凶意義。在今天卻成了風水師們故弄玄虛的忽悠。見個土包就說是什麼「將軍帶金甲」啊「大聖批戰袍」啊,你咋不說是「寡婦穿孝衣」嘞?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其實,一個形勢局的吉凶好壞,也是隨著時間推移而轉變的。說吉凶好壞,好像有些玄虛了。就說實用不適用吧。比如歷史上的那些遷都吧,商湯到盤庚的五次遷都,周部落的公劉和古公亶父的幾次遷徙,楚國的都城數次的遷徙,北魏孝文帝的南遷等等,為什麼要遷,原來的地方已經不適用於當下了嘛?周部落原來幾百人,後來繁衍到了幾萬人,這個棲息地還能容得下嗎?人躺著睡站著睡都行,水源夠用嗎?是不是?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周漢唐東遷洛陽,為什麼?洛陽風水就比長安好?這都是胡扯!國家疆域擴大了嘛,方便統治嘛!是不是?是不是原來長安的風水就不好嘞?他不好,當初就不會選他了,這叫此一時彼一時,就看你在什麼時段幹什麼用了!這就是性質和功用。

我們還以西漢為例,建國之初選擇都城長安那是沒錯的,但是隨著國內局勢的逐漸穩定,而西北匈奴邊患的增強,都城長安就成了「以天子之尊而御邊疆」的形勢了。所以後來有設立了東都洛陽,唐朝也是如此。

到了太平盛世你就得順應時勢選用陽性風水局。陽性風水局,講究的是「外陽而內陰」,外部開闊通暢,而內部也能據險而守;

《太平御覽》156卷記載:王者受命創始建國,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據陰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

這反映的是太平時期選擇風水局的理念。周漢唐都是在整體局勢相對穩定的時期,由長安遷都洛陽的,就是體現了「中控天下」的陽性風水局勢選擇思想。

宋王朝定都東京汴梁城,是陽性風水局的典型案例。

汴梁城,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被稱為四戰之地。根據當時的局勢,陽性風水局卻是宋王朝統治者的首選。因為宋王朝在立國之初,總結五代十國亂局的經驗教訓,制定了「強幹弱枝、重文抑武」的政治策略。也就是把天下的軍隊收歸中央,集中到首都附近,同時尊崇文臣、打壓武將。

汴梁本是唐代的汴州,五代時期先後為梁、晉、漢、周四個政權的首都。他雖然是四戰之地,但是經歷代帝王悉心經營,城市規模宏大。周世宗柴榮修築外城,使汴梁擁有三重城牆,城高池深,守備完善。這就是外陽而內陰,

對於汴梁的風水局,一些風水大師多有褒貶,汴梁的風水這個不好哪個不好,所以導致了宋朝的虛弱等等。你以為宋代的統治階級個個不如你的智商嗎?開玩笑!

前面說過,風水局的選擇是時事局勢決定的,而不是什麼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什麼山什麼向決定的,宋代之所以選擇汴梁原因應該有以下幾種:

宋代統治者根據當時的形勢,制定了「強幹弱枝」的國策,把全國的軍隊收歸中央,看水滸傳您都知道,光是禁軍就80萬,加上其他人口100多萬呢,吃飯怎麼辦?需要全天下的糧食運過來養活這幫子軍隊的。這樣就需要選擇一個交通便利的地域來作為都城,以便糧食運輸,解決那麼多人的吃飯問題。

汴梁位居中原,春秋時為鄭地,戰國時為魏都。隋朝開通大運河,運河經汴梁入江淮,使這裡成為了鎖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重地。到了唐中後期,北方藩鎮割據,戰亂頻頻,經濟中心移至南方地區。作為南糧北運必經之地,汴梁迅速崛起。趙匡胤建立大宋之際,汴梁城當時是「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荊湖之運漕」,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利。而此時的長安,由於連年戰亂,環境受到極大破壞,水土流失嚴重、農作物欠收,經濟凋弊不堪。洛陽當時水陸交通很多也已經荒廢了。

對於實行強幹弱枝政策、在京城駐守著龐大軍隊的趙宋王朝來說,要解決官府和軍隊的給養問題,汴梁無疑是建都的首選城市。

汴梁雖無山川之險,不利於守,卻未必不利於攻。在宋初統治者眼裡,周圍那些割據政權都是朽木,被收拾是早晚的事兒,根本就不必擔心他們回來威脅自己的安全。再者集中那麼多軍隊在身邊,完全可以以攻為守啊!以四戰之地取攻防要樞,縱橫捭闔,無論南下還是北上,進退自由的汴梁城更顯得利兵利戰。開國之初,趙匡胤為實現統一南征北戰,戰略上是攻勢而非守勢,在別人的土地上擺開戰場,對自家後院的擔心似乎有些多餘,定都汴梁才是明智的選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啊,歷代王朝在選擇風水局建立都城的時候都是綜合了諸多方面的因素的,並不是風水先生們口中什麼形啊勢啊吉啊凶啊的,你以為王朝統治者都像你那麼弱智嗎?縱觀歷史,凡是總拿那些玄虛說事兒的人,都是「狗肉——上不了席面」,遲早都會被歷史丟進垃圾筐的。

明成祖朱棣之所以把北京定為王朝的首都,其主要原因是「以天子之尊而御邊疆」。朱棣為啥能夠奪位成功,原因就是自己手握重兵嘛。當時元朝新敗,時刻準備捲土重來,北方必須防守。所以朱元璋才派最有才能的兒子朱棣鎮守北京,朱棣的雄才大略與唐太宗李世民有的一拼啊!這倆哥們手段也一樣,最終都奪嫡成功啊。當時明王朝的首都是南京誒,北京的問題誰來解決?派誰鎮守北京?朱棣夠狠的啊,派誰都不放心是吧,我他媽自己來!這就叫「以天子之尊而御邊疆」啊。

清朝選擇北京,也有他的原因,如果都城還在關外,不方便治理國家,如果定都南京,那可是漢人的腹地誒,滿人總共才多少人?住進賊窩裡,那還有得好兒?還是北京吧,進可攻退可守啊,朱棣又給修得這麼完善,正好,來吧您嘞,得著。

北京的風水格局也是典型的陰性風水局。適合亂世為都,明清兩朝的敗亡都跟沒有及時向南遷都有直接關係。假使崇禎皇帝不死守北京,到南京重整旗鼓,與滿清鹿死誰手那還不一定呢?清朝也是如此,如果都城南遷,八國聯軍怎麼可能那麼快就打進首都?

北京這種陰性風水局的弊端,在改革開放之前還看不出來,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可謂是一日千里啊!北京的城市規劃和基礎建設遠遠跟不上現代化大都市的節奏了。再加上水資源嚴重缺乏、工業污染、霧霾、遺老遺少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等各種因素,都遲滯了中國的發展腳步。尤其是,需要瓦解和分化既得利益集團,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掃清道路。其實歷史上的很多遷都,都帶有分化瓦解既得利益集團便於改革政策推行的目的。你比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從山西大同遷都到河南洛陽,固然是為了便於接近漢文化和統一天下,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即位後啊,發現並不是什麼事兒都能自己說了算的,那些舊貴族勢力對他影響很大。

同樣道理,中國也存在這個問題。中國需要一個更大、更開放、規劃設計更合理的超現代化的陽性風水格局作為新的政治經濟中心,以便適應當前的國家發展形勢。

雄安新區,從外部大格局來說,地處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四通八達,這就是外陽;從內部小格局來說,以白洋淀為天井內明堂,將來建設的一層層的高樓大廈圍攏成一圈圈的防禦體系,就形成了「五嶽朝天、四水歸堂」的自給自足的陰性防守格局,這就是內陰。

有朋友可能不太了解什麼叫「五嶽朝天、四水歸堂」的風水局,我們下面詳細解讀。

五嶽朝天,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標準陰性風水局的左青龍右白虎後玄武,再加上朱雀方位的朝山和案山,總共五山,形成環繞圍護的形勢局,就叫五嶽朝天。

四水歸堂,就是風水局的中心地帶,要有蓄水的湖泊,這樣即便外敵切斷外部水源,短期內也是不缺水的。

在安徽徽州這種「五嶽朝天、四水歸堂」風水格局隨處可見。

這是安徽黟縣的宏村風水格局圖。

這是民居。

其實他這個民居設計與福建永定土樓有異曲同工之妙。

亂世的時候,外形上能夠防禦反擊匪患,內部設計是為了利於收集雨水為生活所用,南方嘛三天兩頭兒下雨,房檐兒下放置水缸收集雨水,只要有糧食不怕困守他幾個月。

這種設計為啥北方沒有呢?很簡單,然並卵嘛,半年都不下場雨,你收集鳥屎啊!

《管子·乘馬》: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勿進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勢,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這可以說是選擇風水形勢的總原則,看看吧,這才是我們老祖宗的大智慧啊!

雄安新區,就是要在一張白紙上人工打造一個「五嶽朝天、四水歸堂」的外陽而內陰的陽性風水格局,以適應太平盛世下中國高速發展的未來趨勢。「京津冀」一體化提出都好幾年啦,北京是吃著肉了,天津也喝著湯了,我們河北呢,啥也沒有,你看那個漢語拼音啊,京是JING,津是JIN,冀是JI,到河北就不剩啥了。現在好了,反過來了,叫

冀(擠):ji

津(進):jin

京(京):jing

是不是該給我們河北一些補償了啊!我們翹首期盼哪!

看看下面這兩幅圖啊!其實,國家在毛主奇那會兒就開始計劃這事了,沒買上雄縣房子的人,都是吃了不讀書的虧啊!

看到這裡,是不是只想說腸子都快悔青了:「不讀書」讓你不讀書。。。。。。

我們回顧一下2017年4月1日的新聞聯播報道,順便祝願我們的祖國永遠穩定、繁榮昌盛!

好了,今天節目就到這裡,我們的節目本來定位在每集20分鐘左右,今天這一期居然都快一個小時了,即便是啰嗦了這麼長時間,對於形勢成局也只是說了個大概,有不到位的地方和細節層面,我們留待以後的節目里涉及到了再詳細講吧。歡迎收看我們的下期節目《尋龍點穴之點穴奠基》


推薦閱讀:

木房越千年 磚房憑啥換了人間
正月初五迎財神——奇門招財陣
相由心生,有什麼樣的相就有什麼樣的命。
古代墓葬風水知識
為什麼有些家庭矛盾很多,看了這些你一定會有所感悟!

TAG:風水 | 風水學 | 風水堪輿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