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是一篇非常困的文章

哈欠可能是我們最奇妙的行為之一。從小的時候晚上一打哈欠父母就會叫自己趕緊睡覺,到後來上了學之後發現自己的同桌打了個哈欠自己也控制不住地也打了個哈欠,再到看見這篇文章里這麼多哈欠早已哈欠連天……

我也打哈欠了?我我我……不知道啊

我們大多數的行為似乎都是受自己控制的,我們知道自己剛才抬起了手,我們也能意識到自己走路。但是有的時候,你可能打了哈欠,但卻並沒有意識到。在我們的神經系統里,有一種神奇的神經元叫做鏡像神經元。像它的名字一樣,鏡像神經元「鏡像」了其他個體的行為,就像是照鏡子一樣。有些學者認為鏡像神經元在模仿和語言習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儘管鏡像神經元被認為與我們的無意識模仿行為相關,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它們跟打哈欠傳染的行為可能並沒有什麼關係。2005年Martin等人的一項針對打哈欠傳染的研究中,利用了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種新興的神經影像學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磁振造影來測量神經元活動所引發之血液動力的改變。目前主要是運用在研究人及動物的腦或脊髓)來觀察人們大腦激活的情況。

Martin等人錄製了兩種小視頻,一種是打哈欠的,另一種被稱為無法命名的舌頭移動,這種移動是指張開嘴,舌頭向側面(臉頰)移動。

像圖中這樣難以命名的動作與打哈欠的時候舌頭移動方式是相似的,但這樣並不是在模仿打哈欠的行為。Martin等人發現,與觀看單純舌頭移動視頻的實驗參與者相比,觀看打哈欠組視頻的參與者更傾向於打哈欠。同時fMRI結果顯示,在模仿打哈欠行為時鏡像神經系統並沒有被激活。這就表明打哈欠傳染是一種無意識進行的行為而不是模仿特定的行為模式

我的哈欠傳染給你,是因為我們更親密?

跟你關係最親密的一個人是誰?是爸爸,媽媽,還是你無話不說的朋友?如果他們打了個哈欠,你會更容易也跟著打哈欠嗎?Ivan和Elisabetta 通過一年的研究發現,越親密的人之間打哈欠傳染的概率越高。如果我們按照親密程度排序的話,通常情況下與我們最親近的人是親屬,其次是好朋友,然後是熟人,最後是陌生人。也就是說, 假如對面正走過來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你跟著打哈欠的概率是10%;一個每次上課都坐在一起但是只是偶爾寒暄的同學打了個哈欠,你跟著打哈欠的概率是40%;而如果是一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你二叔打了個哈欠,你跟著打哈欠的概率可能是70%。(當然這些概率是假設的)

快樂著你的快樂,悲傷著你的悲傷,哈欠著……你的哈欠

如果說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上了鎖的房間的話,那麼我們可以有一把能夠開鎖的鑰匙——共情。簡單來說,共情可以說是與你共同感受著你的情感。有人將它比作「快樂著你的快樂,悲傷著你的悲傷」。Ivan等人通過為期五年的自然觀察與分析,發現女性哈欠的傳染頻率更高。這進一步支持了哈欠傳染與同理心有關(已有研究表明女性具備更高的同理心)。

從人到人,從人到狗,甚至從文字到人類

打哈欠傳染曾經一度被認為是只有人類或者是高級靈長類動物特有的現象,但是2008 Ramiro等人發現,哈欠的傳染也是可以發生在人和咱們的好夥伴狗狗之間的

Ramiro等人的實驗參與者是29隻14周以上的狗狗,它們共在兩個情景中進行了這個實驗,一個是實驗情景,一個是。每個情景持續了5分鐘,中間也有5分鐘的間隔。在實驗情景中,實驗者們先是通過叫狗狗的名字來吸引它們的注意力,然後在狗狗們與實驗員產生眼神接觸時,實驗員便做出打哈欠的動作並發出聲音。在這五分鐘之內,實驗者反覆進行這個流程。由於狗狗和實驗員的眼神接觸的數目是不同的,每隻狗狗看到的哈欠的數量也是不同的。而控制情景中,除了實驗員只做出張開嘴的動作並且不發出聲音之外,其餘的過程都與實驗情景相同。

在實驗情境下,有29隻狗狗中的21隻被實驗員的哈欠傳染了,它們在這五分鐘內平均打了1.9次哈欠。而在控制情境和間隔中都沒有狗狗打哈欠。這個實驗說明,哈欠是能夠從人傳染到狗狗的。

打哈欠傳染的機制目前還並沒有完全確定,並且有很多的實驗里,實驗者對自己的猜測進行了佐證,但是另一些實驗中,又將這些假設進行推翻。所以,有關於哈欠這種奇妙行為的研究還在進行當中。不過有一件事情糖糖能夠確定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現在已經打哈欠打得淚流滿面了。

你呢?

文/糖糖

相關原文:我打了個哈欠,然後我的狗打了個哈欠,然後我又打了個哈欠

參考文獻:

[1]Norscia,I., & Palagi, E. (2011). Yawn contagion and empathy in Homo sapiens. PloSone, 6(12), e28472.

[2]Schürmann,M., Hesse, M. D., Stephan, K. E., Saarela, M., Zilles, K., Hari, R., &Fink, G. R. (2005). Yearning to yawn: the neural basis of contagious yawning.Neuroimage, 24(4), 1260-1264.

[3]Norscia,I., Demuru, E., & Palagi, E. (2016). She more than he: gender bias supportsthe empathic nature of yawn contagion in Homo sapiens. Open Science, 3(2),150459.

[4]Joly-Mascheroni,R. M., Senju, A., & Shepherd, A. J. (2008). Dogscatch human yawns. BiologyLetters, 4(5), 446-448.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心理科普,讓這裡成為當代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大學堂。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

歡迎參與機構號提問討論&評論回答&私信學堂君和TA的小夥伴們:)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bnupsychology」歡迎關注!

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微信公眾號後台聯繫。

——糖糖,每個人的心理都值得關注,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份禮物。


推薦閱讀:

「我不能輸」 | 一個人強勢背後的深層心理原因是什麼?
心理學有什麼發展前景?
《猩球崛起3》的絕對男主,可他到底是誰卻鮮為人知?
【熱議】怎樣評價左右腦年齡測試不靠譜這件事?
23歲的男生為什麼會感覺壓力很大?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