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發現與發展前生今世

血壓的初步認識

世界上最早有關動脈壓力升高的文獻是成書於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按尺寸,觀浮觀浮沉滑數,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審其陰陽,以別柔剛……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同時還描述了一個極像高血壓性心力衰竭的綜合征:「盛而緊曰脹」。

中國晉代醫家王叔和在《脈經》中這樣描述:「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就是說卒中者的脈象表淺而緩慢,如果脈象堅實、快速和洪大是有危險的。

在羅馬醫學,Cornelius Celsus寫到:「脈搏的頻率和壓力在人們運動、激動,甚至醫生到來時會增加。」這就是最早對「白大衣高血壓」的認識。

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認為肥胖是很危險的,它和猝死相關。他確信卒中會引起肢體癱瘓,二者都是起因於腦供血過多。他還建議對卒中的患者進行放血,這種治療方法一直持續到18世紀。


血壓計的發明

近代生理學之父威廉 維(William Harvey1578~1657)在1628年的出版的《心血運動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循環系統做了比較系統的描述。從而推翻了「血液潮汐輪」,建議了「血液循環學說」。他在實驗中發現當動脈被割破時,血液會像被壓力驅使一樣從血管里噴涌而出,這種力在觸摸脈搏時也可以感受到。

1733年英國皇家學會斯蒂芬·黑爾斯(Stephen Hales,1677-1761)首次測量了動物的血壓。他用尾端接有小金屬管的長9英尺(274厘米)直徑六分之一英寸的玻璃管插入一匹馬的頸動維持270厘米的柱高。此時血液立即湧入玻璃管內,高達8.3英尺(270厘米)。

此後,法國醫生普賽利(Jean Louis Marie Poiseuille,1797-1869)採用內裝水銀的玻璃管來測量血壓,這不僅使血壓測量方法前進一小步,並開始對血壓之於人體生理的意義進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1896年,義大利醫生里瓦羅基(Scipione Riva-Rocci,1863-1937),終於改製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袖帶血壓計,但是它只能測量動脈的收縮壓,而且測量出的數值也只是一個推測性的約數,欠準確性。

俄國外科醫生尼古拉柯洛特(Korotkoff 1874-1920)對其進行了改進,在測血壓時,加上了聽診器。這一點改進使血壓測量飛躍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一直到現在仍然是血壓測量的基本方法。從此,人們對高血壓的認識進入到快車道。


對高血壓的認識

1897年Tigersted和Bergman從腎臟中提取出一種能升高血壓的蛋白質,並把它命名為腎素,揭開了腎素對血壓升高作用的研究。

1922年繼發性高血壓中嗜鉻細胞瘤的發現,使交感神經系統在高血壓中的作用受到重視。

1934年Goldblatt發現結紮動物腎動脈能使血壓升高。是開始高血壓實驗研究的里程碑。至今這種動物實驗模型仍在應用。從此確立了腎臟在高血壓發病中的重要作用。

1939年Braun-Menendez與Page同時發現血管緊張素。隨著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研究的不斷深入,不但推動了高血壓的發病機制的研究,也促進了降壓藥的研究開發。

20世紀40年代,Kempner證實,只食用穀類、水果和維生素片而禁用包括鹽在內的任何事物的飲食方式能有效地降低重度甚至惡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

20世紀40年代Page提出高血壓是遺傳、環境、神經、內分泌、血液動力學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直至現在,大家仍普遍認可。認為是遺傳與後天多種因素相互起作用的結果。


高血壓治療藥物的發展

1946年,第一個用於治療包括惡性高血壓在內的重度高血壓的有效藥物是抗瘧疾葯戊胺喹研發成功,由於擔心其不良反應,這種藥物的臨床應用沒有得到許可,但是它能降低惡性高血壓的血壓和減少器官損害。

1949年Smirk用神經節阻斷劑治療高血壓獲得成功。但這種葯雖能降低血壓,但療效太短,無法在治療中應用。

至今利血平仍是一種有效的降壓藥,它是從蘿芙木類草本植物中提取出來,屬於腎上腺素能神經元阻斷性抗高血壓葯,通過耗竭周圍交感神經末梢的腎上腺素和心、腦等組織的兒茶酚胺和5-羥色胺達到降壓作用。由於其不良反應較多,因此如今已不作為高血壓一線推薦藥物。

從國際範圍講,50年代開始有利尿降壓藥。60年代開始應用β-受體阻滯劑。70年代是鈣離子拮抗劑。80年代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90年代出現了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以上5類降壓藥,現在仍是降壓治療中的首選藥物


高血壓病指南的提出及發展

957年,Framingham研究首次定義高血壓為血壓≥160/95mmHg,把高血壓帶進了數值時代,高血壓正式成為一種疾病。

1977年,美國JNC(Joint National Committee)發布了世界上首部完整描述高血壓預防、發現、評估與治療的指南。截至2015年,JNC共制定了8部指南。蓬勃發展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不斷產生新的臨床證據,推動著指南的變化。

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從早期的160/90mmHg,變成了後來的140/90mmHg,並一直沿用至今;風險分層,從無到有;從主要以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為一線降壓藥物,進行階梯或序貫降壓治療,到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ACEI、鈣拮抗劑(CCB)、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五大類藥物均可進行一線降壓治療,再回到噻嗪類利尿劑作為無強適應證高血壓患者唯一一線降壓藥物等。

中國在1999年發布了由中國高血壓聯盟領導制定的第一部高血壓防治指南,並分別在2005與2011年進行了兩次更新。制定並定期更新指南有效推動了高血壓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推薦閱讀:

如何科學、有效的防治高血壓?按照這樣做,控制住血壓很簡單
該怎麼樣診斷自己是否患了高血壓?如何治療?
輕度高血壓也得學會重視
高血壓頭暈,血壓這麼高這麼久,才吃1種降壓藥,離腦中風等越近!
高血壓的情緒管理

TAG:高血壓 | 老年人 | 疾病預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