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話佛哲008 | 精緻斷舍離,因你值得(上)

佛陀說,不計後果的享樂主義是低級的,是粗俗的,是有危害的,因為它很容易造成社會道德體系的崩塌。假如每個人都只注重當下個人的享樂,不計後果,也不顧及別人,這對社會的整體性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縱慾,縱酒,過度地張揚個性,不計後果地消耗我們的生態環境,都屬於這個範疇。在我們誤解個人主義的時候,我們就容易陷入這個極端。

與此同時,佛陀也不提倡苦行,認為它對修行並沒有真正的幫助。所以,他不提倡用各種奇怪的行為來標榜自己是個修行人。我們常見的各種標榜有:

1)只需要吃極少的食物,或者不需要吃;

2)不需要睡覺,或者只需要睡很短的時間;

3)有各種特殊的能力;

4)奇裝異服;

5)形容枯槁,在山野之間活得像個原始的「窮人」。

這些都是很獨特的能力,但和修行高低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那究竟怎樣的生活態度才是他提倡的呢?

好好生活,不將就,不多餘。

精緻的斷舍離。

身心靈領域,有一些派系倡導大家「敢花錢」,買的不是這個物件,買的是「我值得」(I deserve it)的這個意識。通過不斷的消費,把這個代碼植入我們的潛意識中。因為,一個感覺到「缺」和「自己不配」的人,不敢去追求,甚至不敢拿起身邊的「美好」、「機會」和「幸福」。

我曾看過一個很有趣的街邊實驗。在美國街頭,工作人員採訪了一系列街邊美女。他拿著三位男士的照片和資料,問她們會選擇哪位男士做男朋友。實驗結果是,最優秀的那位男士居然是最無人問津的。這讓採訪組大跌眼鏡。

細究下去發現,因為這些女性普遍覺得自己不夠美,不夠優秀,又覺得優秀的男士應該追求者眾,不會輪到自己,於是自行退場。然而戀愛專家卻說,事實上是,越優秀的男生越沒人追,競爭反而小。

有趣嗎?

在講個有趣的例子。

P是我的初中好友。我們那一代小孩,不像現在的孩子有那麼好的物質條件,我們普遍被教育要將就,要簡樸。

在我們學習「將就」的時候,他在學習「講究」。

巴黎的時尚,美國的名校,攝影的藝術……在那個年代,這些都是「奢侈」的信息。

他慣性地追求超出自己目前水平的好事物,帶著嚮往,然後努力去爭取。他這種「我配得上」,「我努力一點就可以得到」的意識,讓他這個屬於中流的學生,最後去了我們當中最好的學校和工作環境。那種我們嚮往的「高大上」。

他從沒有思考過,我是不是不配,我會不會不屬於那個圈子。

問問你自己,你是否常常覺得那些最好的東西,和你無關?假如是,你可能中了「你不配」的毒。

但是,假如一味地過度消費,用奢侈的東西來標榜自己,那就淪入了另一個極端。

現在有些親子教育提倡給孩子各種他要的東西,讓他覺得「他值得」、「他配」,卻沒有提到如何避免「溺愛」和「縱容」。

明天繼續。

願你深愛,敢擁有一切美好。

公賬號:U_Undefinable


推薦閱讀:

斯科特·揚和戰隼是如何從普通人逆襲成為世界級學霸(問答錄)
關於一年半以來的思考
讓孩子擁有一個強大的內核
誰都有值得講給別人聽的苦難故事,別讓自己和孩子走錯了方向
「整個宇宙會合力助你實現願望」

TAG: | 佛學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