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世紀音樂及衍生的現代風格

純粹個人的不全面總結,如有誤請指正。

請尊重個人版權,轉載請告知。

本文涉及到的所有音樂在以下歌單鏈接。

歌單鏈接?

www.xiami.com

越來越發覺這個時代聼古典樂的人太少了,連我們音樂系的很多同學課下也很少聼,更別説不從事音樂領域的朋友了,大家說古典樂高深冗長難懂,所以不願接近,還是聽流行音樂比較輕鬆。有時我覺得,大家認爲古典音樂難懂,是因爲們聼習慣了流行歌曲,形成了以歌詞做爲音樂內容的習慣,所以歌詞隱晦或是沒有詞的、在音樂語言上又比較複雜的古典音樂,就會容易讓我們不知所措。不過確實古典是比流行樂略微難懂,但音樂畢竟是音樂,除了故意擺出高深姿態,讓人無法理解的少數作曲家外,相信沒有一個人是希望他的作品是不被理解的,連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也不例外,即便完全不懂樂理也是可以聽懂的,只是比起流行歌曲來說較長些,要多花點耐心而已。

可是現在人的生活節奏都太快了,大家每天庸庸碌碌,能靜下心來看一朵花,看一片樹葉的脈絡,看落日一點點沉下去的人真的太少了,更少有人能耐心聽完一個樂章,何況古典音樂曲目多如繁星,也不知道從哪開始,所以常看到有所謂「入門曲目」的建議,但真的會有人認真聽嗎,那聽完這個歌單就真正走進古典樂的殿堂了嗎,可是萬一歌單中有不合胃口的音樂呢,會不會從此把所有古典音樂拒於門外呢。所以我覺得去走這樣的「捷徑」不是真正瞭解一個領域的好方法。

個人以為,古典音樂的基礎還是在音樂史(其他藝術領域也同樣如此),只有音樂史才能夠把數以千計的作曲家系統化,思索他們在歷史洪流中的地位,然後讓想接觸古典音樂的人,自行去選擇有興趣的作曲家,才能對這門藝術能有全面的了解。但好像説到藝術史就會讓人望而生畏的樣子(轉個話題推薦一下蔣勛和木心先生,我很喜歡他倆講藝術史),沒錯確實西方音樂史千頭萬緒,每本專書幾乎都是厚如磚塊,恐怕會更讓一般人的恐懼更為增加。這個道理沒錯,但其實當你真正開始接觸就會發現沒有想像的那麽難。所以趁著學業工作不太忙的最近要開始總結自己所學的古典樂的知識了,產生這個動機要感謝小夥伴多多,一起互相學習監督努力。

話説回來,音樂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和電影美術遊戲其實都一樣,它能帶給你愉悅就夠了,不用想像的太複雜。記得以前上汪申申先生的西方交響樂發展史的時候他講說,音樂不論多麽悠久浩繁,不過就是情和辭的變化過程而已,即感情和表達感情所用的音樂手法,而在長達近千年的過程中,有時「情溢乎辭」,有時又「辭溢乎情」,兩者互有消長,情況千變萬化。估計每個時期的音樂知識衹能整理出九牛一毛,若有疏漏錯誤請多包涵指正。


按照時間順序,先從上古時代開始。也就是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這個時期的音樂是有感情的,但還不會用音樂表達,即有情無辭(所以還沒什麼代表作,因為記譜法尚未發明,流傳到後世的很少)。所以第一篇歸納就從中世紀(The Middle Age)開始 ,也就是從基督教音樂興起後到文藝復興之前的這一段時期,約為1200-1450年間。中世紀音樂分兩條線路:一是教堂裏的宗教音樂,以人聲聖詠爲主。二是中古民謠,就是民間的世俗音樂。

整體來説中世紀的音樂總體上給人是低沈、陰暗,給人受束縛的感覺,這是因為那時的音樂以宗教音樂為主,當音樂活動也只局限於在教堂的範圍內,而民間流行的世俗音樂是被禁止的。所有的一切,都被約束在嚴格的規則之中,幾乎無法看出人性的自由抒發。


㈠宗教音樂

這時期的宗教音樂最重要的是格里高利聖詠Gregorian Chant。是用於祭祀禮拜,節奏莊嚴緩慢,厚重且單一旋律的音樂類型。通常為無伴奏的純人聲(男聲)單聲部形式,以拉丁文為歌詞,即興並且沒有太多明顯節奏特徵,建立在自然音階基礎上。歌詞主要來自聖經和詩篇。由於它的宗教性質,所以旋律較平緩,常以級進或三度進行,偶有四五度出現。有獨唱、齊唱、交替歌唱、應答歌唱,具體會因爲場地不同而變化。

曲例:

01 #* Dies irae, dies illa... -— Konrad Ruhland

02#* Te decet laus (Concl... -— Choralschola

03 #* Marianische Antiphon: Salve Regina

04 #, Gregorian Chant for the Church Year

*古典與現代

格裏高利聖詠算是西方音樂史的源頭,對後來西方音樂的發展(尤其是17世紀之前的音樂)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之後的音樂時期包括當代,單聲部的格裏高利聖詠,逐漸孕育和發展出各種豐富的複調音樂的傳統,也不斷在被以神聖的恢弘的教堂音樂詮釋流行音樂。因此,格裏高利聖詠的曆史意義是深遠的。

著重介紹歌單第05首《THE MASS》來自「Era」的法國現代樂團創作的。融合流行、加入靈魂藍調元素、搖滾及古典樂。原曲來自於中世紀法國宗教音樂「Carmina Burana 布蘭詩歌」中的《O Fortuna》。估計大家都比較耳熟能詳,這首真的算是古典樂中的流行曲了,本科時候我們系一起合唱過,真的非常有氣勢。

「Carmina Burana」其實是拉丁文,翻譯成英文是「Songs of Beuren」, Beuren(音譯布蘭)此乃古地名。這首歌充滿了令人驚奇的成分和戲劇性,它既有雄壯的吶喊,又有委婉的詠歎。調性既有著世俗的歡樂成分,又有著史詩般的恢弘氣勢。其中所隱含的真正的動機,則是對短暫人生的垂憐、惋惜和哀歎。借用裏爾克的詩句來描繪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憐憫之神,他來時威風凜凜,光芒/耀眼地向周圍傳播,跟諸神一樣/比吹著安穩的大船的風更強」

在這首作品裡融合了古代希臘戲劇、中世紀神秘劇本、巴伐利亞民謠戲劇,透過懷舊的素材卻創作出語彙新穎的樂章。在創作的技法上,用最簡單的旋律素材、強烈吃重的節奏,將沒有任何發展與變形的樂句大量的反複,在看似單調乏味的手法上,營造出源源不絕的能量,布蘭詩歌的和聲是樸素簡單的 ,對位法雖受到限制、聲部運用多而不雜,音樂情緒隨著不同歌詞與演唱編制變動,音樂呈「塊狀」進行,力度從極弱到極強較率性,往往沒有漸強漸弱的緩衝,不過卻隱約有股強烈的內在的邏輯性。

曲例:

05 %. The Mass -— Era MV

06 %. Moment Of Peace -— Gregorian

07 %. Ameno (Remix) -— Era

08 %. Fundamentum -— Lesi?m

除格里高利聖詠外,中世紀出現的另外一大音樂體裁就是卡農(Canon),現代人們普遍認爲卡農是一首樂曲,但其實卡農衹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和賦格一樣是音樂的寫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對位法的模仿技法。卡農的所有聲部雖然都模仿一個聲部,但不同高度的聲部依一定間隔進入,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輪唱也是一種卡農。在卡農中,最先出現的旋律是導句,之後模仿的是答句。(卡農又可以再開歌單了,就以後有機會再展開聊吧)


㈡世俗音樂

中世紀音樂第二宗教音樂外,中世紀的民間也有許多流浪歌手和遊吟詩人。這些人根據民間故事或神話史詩編寫傳唱詩歌,編成傳統歌謠。總之,産生於真正的民間。這些窮困的,社會地位極低的民間藝術家們對於宗教音樂對音樂藝術的桎梏十分不滿,他們利用各種方式在民間廣泛傳播世俗音樂。這種音樂(包括讚美詩、愛情歌曲、牧歌和諷刺歌曲)興起於騎士之間,然後再擴張到百姓社會。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較接近民風世俗,充滿著民間的感情。

比較接近當時中世紀的中古世俗音樂我沒有找到太多,所以這裡的音樂舉例就放一些現代派的中世紀風格的世俗音樂(中古民謠)。現在這一批所謂的中古民謠團,就是想要複活古老歐洲傳統的民間音樂。這需要把握傳統民間音樂裏那種純粹的感覺。民間音樂是當時普通民衆裏爲數不多的幾種娛樂形式之一,它蘊涵著率意與直接,它是人們忘卻現實壓抑,將心底感情至純的一種宣洩,無論快樂抑或憂傷。

曲例:

9 ^. Roter Mond -— Die Irrlichter

10 ^. So Saith The Song Of... -— The Soil Bleeds Black

11 ^. Under a Violet Moon -— Blackmores Night MV

12 ^. Kausienranta [Unrele... -— Tenhi

13 ?/ Valse Brilliante -— Sagittarius


以及最後可以簡單瞭解一下中世紀的記譜法和樂器類型。

中世紀的記譜是紐姆譜

(圖自Youtube)Kyrie VIII from Mass VIII, Gregorian Chant

其實在很長時間裡,中世紀格里高利聖詠的歌唱都是完全依靠大家記憶,後來爲了有利於推廣聖詠促成了記譜的發展,但這時記譜的作用只是爲了幫助記憶,它僅僅在歌詞上方寫下簡單的符號(Early Neumes),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語言聲調變化(圖2)。這種簡單的符號譜也稱爲「紐姆譜」(neumes),大概産生於8世紀,在9世紀被普遍使用,它只能提示歌唱者回憶已經熟悉的旋律輪廓,而無法用來告訴人們陌生的音樂。

繼無音高的紐姆譜後,記譜方式的具有革命意義的成果是出現了以「線」來顯示音的相對高度。據說在「線」産生之前,爲了容易辨認,中世紀僧侶在抄寫紐姆譜時總是把一些在同一音高上反複出現的音盡可能地在同一水平高度對齊,這樣的方式邏輯地導致了「線」的運用。

中世紀的器樂,可分爲弦樂和管樂兩類。弦樂:中世紀最典型的撥弦樂器是豎琴,琉特琴,索爾特裏琴;當時流行的弓弦樂器是維埃爾琴,也就是現代小提琴的前身。管樂:中世紀的管樂器有笛類包括豎笛和橫笛;雙簧類樂器包括肖姆管,短號等。中世紀的管風琴分爲大型管風琴,便攜式管風琴,固定中型管風琴。

本科時候汪申申(我男神)和徐藝老師在講中世紀音樂總會強調黑暗二字,許多歷史學家過去也認為,在希臘、羅馬等古文明之後,中世紀是一段相當長的黑期,意謂著歐洲的文明在這段時間進步得非常緩慢,然而近年來的研究似乎漸漸地推翻了這種看法,至少在音樂方面當拉奏出每一位音樂家寫出的曲子,那種莫名的感動,或許後人有記載,音樂家是為了什麼,也許是自己的故事,也可能是突來的想像,忽然在那一瞬間,旋律在腦海中飛過,每種的不可能,都是音樂的出現。

發明出記譜的方法。因為有譜,才能記下好的音樂,使後人了解當時的音樂模式。只要人類存在的一天,音樂必然存在。總之藝術,是個沒有答案的答案。我覺得我應該補習一下同時期的雕刻、繪畫、文學與戲劇藝術。

-參考了維基百科

-第五首介紹布蘭詩歌部分文字來自這個博客

Era - The Mass

總結脈絡真的是一件痛並快樂的事情啊,

中世紀暫時就這樣了,之後再繼續不斷補充修改。

堯 Mar.29/30/31


推薦閱讀:

我的德國生涯系列(十九)——我的德國老師(六)-呂律
為什麼中世紀天主教不允許人們用民族語言閱讀聖經?
中世紀西歐商業簡史(下)
格里高利改革(II)
#19.Masquerada: Songs and Shadows

TAG:古典音樂 | 中世紀 | 西方音樂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