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通人到殺人犯,只需要72分鐘——觀影《達倫·布朗:就範》

文/Alex

群體壓力對個體帶來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達倫·布朗(Derren Brown),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最近做了一項實驗,結果發現,一個普通人,到殺人犯,可能只需要72分鐘

這個實驗的過程,也被記錄成影片——

《達倫·布朗:就範》(Derren Brown: The Push)

布朗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探究一個人,是否會被社會群體性壓力操縱,從而去殺人

4個普通人,被選中了當實驗的小白鼠,29歲的克里斯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一家印刷與設計公司的總監,生活富足,事業有成,最愛的就是工作和身邊的朋友,一個人畜無害的boy。

而之所以他們能在2000多個報名參與實驗的選手中脫穎而出,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社會屈從性強。

在達倫看來,對權威毫無條件的屈從,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權威可以是一個人、一群人,也可以是一種意識形態

換句話說,就是別人是對的,個體往往就會跟著去做。

而社會屈從性強的人,更容易受到別人、群體、權威等外界的影響,而做出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

實驗的關鍵,就是通過一群人的壓力,一步步操縱他,讓他順著大傢伙的意見,把另一個人從樓頂推下去。

那麼,克里斯最後隨大流了嗎?

我先賣個關子。


先來看看,克里斯到底是怎麼樣一步步入坑的;群體的壓力,在他身上產生了什麼影響。

首先,群體的行為,讓個體不知不覺開始從眾。

選角的面試階段,布朗找了3名演員充當選手,提前坐在面試室,他要求這三名演員,一聽到鈴聲就要站起來。

另外24名真正的面試者,被一個個帶進實驗室,工作人員告訴他們,只需要填表,並沒有告訴他們鈴聲的事情。

第一個進來的面試者,先是一直站著填表,但看到旁邊的人隨著鈴聲站起、坐下,他開始有點懷疑,很快就跟著他們重複一樣的動作。

接下來,其他的面試者,統統照做。

稍稍有懷疑的,說明屈從性不夠強,out。

這個安排,說到底,也是為了操縱這些面試者。

最後,4位最容易受到他人影響的面試者,被選中了當實驗對象。

坑已經挖下了。

接著,利用權威的莊嚴感,對個體形成服從的壓力。

為了讓整個計劃看上去更高大上,布朗找來了一群演員來主持這次實驗,特意挑選了裝飾豪華的高級場地作為實驗地點,還找了一群威高權重的名人,來擔任代言人。

比如大衛·田納特、華生馬丁·福瑞曼等等。

其中一個關鍵的權威人物,就是演員湯姆

他在實驗中,「飾演」一個位高權重的慈善項目高管,找到克里斯合作,說要開發一款APP,為《推手》(Push)這個大型的慈善項目服務,在線籌集資金。

他還誠心誠意地邀請克里斯參加晚上的項目開幕儀式,見識更多的人。

克里斯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很快就答應赴約了。

魚兒開始上鉤。

他並不知道,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是這項實驗的工作人員。

眼看儀式上來的都是位高權重的大腕,湯姆還特意提醒克里斯,有一個重要的客戶,會直接捐款500萬英鎊。

為了爭取這些大客戶,克里斯已經暗戳戳決定,要好好伺候他們。

讓他撒謊,他也樂意——

工作人員說素食在路上出了問題,不能準時送達,湯姆建議把素食的棋子直接插在肉類食物上,反覆強調沒人會發現的。

克里斯雖然稍有懷疑,但是也照做了。看到素食主義者吃了,他也沒有說一句話。

這也是布朗挖坑的第一步——讓克里斯服從群體、討好權威,並主動為權威撒謊。

心理學上,這種個體主動服從群體,是群體效應的其中一種作用:社會助長效應

群體活動中,成員的行為是在一定的群體氛圍中進行的,個體一旦意識到這個氛圍對自己有著積極的作用,便會調動自己的熱情度、積極性,儘力完成任務,從而得到群體的肯定、讚揚和尊重。

有助長效應,當然就會有致弱效應

怎麼樣可以讓克里斯感到自己處於弱勢地位?

第一,工作人員找借口,收走了他的手機,讓他沒法跟外界溝通。

獲取外界信息的渠道被堵上了,處於特定環境中的個體,便只有唯一、單向的信息來源,從而無法判斷事實的真假。

第二,工作人員特意安排其他人一起穿上西裝、打上領帶,而並沒有通知克里斯穿正裝。

看到所有人都穿得西裝革履,而自己卻穿著便服,克里斯眼神中已經出現了自卑感,加上每個人都在談笑風生,談的都是大生意,他開始覺得低人一等。

而當一個人處於弱勢地位時,他往往會隨大流,因為跟隨大眾的做法,會讓人找回安全感。

自覺低人一等的克里斯,差不多忘記了自己也是合作夥伴的角色,他開始給大客戶伯尼拿香檳、提包,伯尼走到哪,他就跟到哪。伯尼講的爛笑話,他也會配合著笑。

到這裡,布朗已經成功將克里斯引入角色,克里斯變得很聽話。

而這個過程,才花了不到20分鐘。

真正的重頭戲,現在開始。


這時,距離推人下樓,還有52分鐘。

伯尼對拍賣的價格表不滿意,假裝非常氣憤,不斷爆粗口暗罵活動主辦方。站在一旁的克里斯很尷尬,無所適從。

當發現伯尼「心臟病發死了」之後,他徹底慌了神,不斷說要趕緊叫救護車。

現場只有伯尼、湯姆、克里斯三人,但湯姆說,人已經死了,倒不如先把他藏起來,等開幕儀式完了之後再處理屍體。

湯姆抓住了克里斯nice的性格,整個過程,他一直處於高高在上的位置,一直用命令式的語氣去主導整件事,根本沒有任何要和克里斯商量的味道。

克里斯心裡覺得不妥,但別忘了,他屈從性很強,不知不覺就會受到身邊人的意見影響。

尤其是這種權威式的命令口吻,讓克里斯失去了辨別是非的能力。

他跟著湯姆一起把屍體抬進去會議室,藏在箱子里。之後又聽湯姆的話,假扮伯尼上台發表演。

就這樣,圈套一環套一環,越來越緊張的克里斯毫無反擊之力,一步步走進深淵。

當湯姆讓他把屍體推出去拍賣會現場、放在樓梯上製造意外摔死的假象時,克里斯沒有拒絕;

當屍體被兩個醉漢發現,克里斯甚至已經不需要別人指示,便開始主動撒謊圓場;

當整個事情發現是個烏龍,伯尼不是死了,而是沒吃藥昏睡症發作,同樣不用人指揮,他已經把所有責任往自己身上攬,主動解釋來龍去脈。

從剛開始的假素食小謊言,到後來別人說什麼他就做什麼的徹底服從,再到最後的主動承認一切責任,無論是事實上,還是心理上,克里斯已經從旁觀者,變成了這項陰謀的一份子。

撒了一個謊,就得再撒無數個謊。但謊言並不能圓另一個謊言,只會越滾越大,直到走向極端。


這時候,距離殺人,只有7分鐘。

當克里斯向幾個與會者解釋完之後,他們繼續不斷地克里斯施壓:

伯尼可是大客戶啊,他現在醒過來了,一定會告我們的!我們只有把他除掉,才能保住我們的利益啊!

還有你克里斯,他一定會找你算賬的,你的前途就這樣被斷送了,你忍心嗎?

旁邊的伯尼繼續不斷爆粗,譴責克里斯和湯姆。

樓頂上的廣告牌,也在重複播放這項慈善項目的slogan:推吧,不懼一切代價。

這些重複性的語言洗腦,把克里斯推到了壓力的頂點。要麼在沉默中爆發,要麼在沉默在死亡。

克里斯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犧牲個人利益,把伯尼推下去,保住群體的利益;

二是堅定地守護底線,主動自首,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把事情反推回去。

這個實驗,不僅僅只有克里斯參加了,在兩天之內,相同的實驗舉行了4場。

4個被選出來的小白鼠,到最後,都要面臨跟克里斯一樣的問題:推,還是不推

到最後,4人當中,有3人,都戰戰兢兢地把人退了下去;唯獨克里斯,關鍵時刻,選擇了不推。

從普通人,到殺人兇手,他們只花了72分鐘。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寫道: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為了獲取這種安全感,個體往往願意犧牲自己的價值觀、道德觀,甚至是人性底線,去為融入群體而努力。

順從群體會很安全,但同時,這種群體性,很可能會變成一種危險的行為,尤其是當群體中權威人士越多、倡導的價值觀念越正義,事情就越容易走向極端。

從開始的一點點小惡,到不斷的服從,再到無可挽回的罪惡,一切往往變得順理成章,無可挽回。

傳銷是這樣,邪教也是這樣。

布朗希望通過這個實驗,來提醒所有人:只要一施壓,我們就會輕易地把自主權交出去,失去這種自我控制,往往就會做出我們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情

難道我們就只能人有群體擺布嗎?

不。

每個人都可以像克里斯一樣,堅持底線,把這種壓力,反推回去。

不輕易從眾,不輕易作惡。

(首發於公眾號bookface,文章略有刪改)


推薦閱讀:

不斷黑化還是保留初心,讓《權力的遊戲》里的波頓家族告訴你!
人性暗黑故事《死得其法》(3)要你死
聰明的交際達人,絕不說這兩句「傷人話」
有哪些故事讓你十分惋惜

TAG:人性的弱點 | 人性的陰暗面 | 人性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