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蕩寇風雲》失實:嘉靖大倭寇的真相

最近看了趙文卓、洪金寶的電影《蕩寇風雲》,片子拍得不錯,一些細節還原歷史非常棒。但對於嘉靖倭寇的描寫失實,雖然片中的旁白明確了因為朝廷海禁政策引起海商武裝反抗,嘉靖時期的倭寇主要是中國人等史實,但在影片講述中,並未體現上述史實,倭寇竟然都是日本人。看完後,我認為有必要重申一下嘉靖大倭寇的史實。

長期以來,關於明代倭寇,尤其是「嘉靖大倭寇」在學界和民間均一直爭議不斷。百度百科「倭寇」條說,「倭寇是指十四至十六世紀侵擾劫掠中國和朝鮮沿海地區的日本海盜,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從事中日走私貿易。」其實這種說法過於籠統,特別是明中後期對中國影響巨大的倭寇,即嘉靖大倭寇也認定為日本海盜,似乎這其中有些問題。

小夥伴們從歷史教科書中獲取的關於嘉靖大倭寇的信息應該與上述看法差別不大。但這到底是不是歷史事實呢?

我們且看看史料:

《明史?日本傳》說: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十之七。

明代《嘉靖東南平倭通錄》說:「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

明人鄭曉在《皇明四夷考?吾學編》中說:「大抵賊中皆華人,倭奴其十之一二。」

明人陳仁錫所著《皇明世法錄?奏議》中提到南京湖廣道御史屠仲律曾說:「通番互市,夷人十一,流人十二,寧紹人十五,漳泉福人十九。雖概稱倭夷,實多編戶之齊民也。」

顯然屠大人數學學得不好,他這麼一分析:1/10+2/10+5/10+9/10=17/10>1。在數學上已經沒有意義了,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寧波、紹興、漳州、泉州、福州人在倭夷中占絕對多數。

《籌海圖編?敘寇源》云:「今之海寇,動計數萬,皆託言倭奴,而其實出於日本者不下數千,其餘則皆中國之赤子無賴者,入而附之耳。大略福之漳郡(即漳州)居其大半,而寧、紹往往亦間有之,夫豈盡為倭也。」還說:「海商初不為盜,然盜由商起,何也?許二、王直輩通番渡海,常防劫奪,募島夷之驕悍而善戰者,蓄於舟中。」

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徐階向皇帝奏對時所說的話,最有說服力:「臣去歲具奏時,尚聞此賊是真倭,近來細訪乃知,為首者俱是閩浙積年販海劇賊,其中真倭不過十分之三,亦是雇募而來者。」此話記載於徐階《再答倭情諭一》中。

還有很多類似的明代史料,我們就不再舉例子了。這些史料說明嘉靖大倭寇不但從人數上講主要是中國人,而且真倭(日本人)其實是受雇於假倭(許二、王直等中國武裝海商海盜)。

這與我們一般人的傳統看法大相徑庭,傳統觀點認為倭寇是侵犯中朝兩國的日本海盜和浪人,怎麼從史料上看倭寇反而成了中國人了呢?可能有的小夥伴要問了嘉靖大倭寇到底是什麼人組成的呢?

倭寇主要有3部分人組成:

——日本海盜

——葡萄牙海盜商人

——中國海盜海商

元末明初直到1420年代左右,屬於早期倭寇,其主要來源是日本浪人和海盜。嘉靖、隆慶時期的倭寇屬於晚期倭寇,其主要來源是中國人,其中夾雜葡萄牙人和日本人。

早期倭寇是日本海盜劫掠中國沿海地區,而晚期倭寇是中國海商武裝反抗明政府的海禁政策。1980年廈門大學林仁川教授《明代私人海上貿易商人與「倭寇」》一文就明確指出「嘉靖時期的御倭戰爭是一場中國內部海禁與反海禁的鬥爭」,1982年中山大學戴裔煊教授《明代嘉隆間的倭寇海盜與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一書也得出了類似的觀點:倭患與平定倭寇的戰爭,主要是中國社會內部的階級鬥爭,不是外族入侵。可見學界早在30多年前就已經弄清楚嘉靖大倭寇的真相了。

那麼為什麼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嘉靖倭寇是日本海盜的入侵呢?原因不外乎有三:第一,倭寇中確有一部分真正的日本海盜和浪人,即所謂「真倭」;第二,王直等中國海商集團故意製造混亂,保護自己。曾參與胡宗憲平倭的幕僚茅坤曾指出倭寇海船每船大概200人,首領大都是福建、浙江沿海人,也有徽州人,所謂倭寇就是留著日本式髮型的人也就十幾個,「由此可見諸寇特挾倭以為號而已,而其實皆中州之人。」王直等海商集團每攻略一地,必放出風聲,詐稱「倭寇」、「島夷」所為,就是為了使明政府不明真相,誤以為日本海盜入侵,以達到自保的目的;第三,明平倭將領為了冒報戰功,往往虛張聲勢,在作戰失利時,謊稱倭寇進犯,誇大敵情;稍有斬獲,便把一般中國海商海盜當做「真倭」上報。因為明廷規定擒斬真倭賊首一名,可連升三級獲賞銀150兩。無怪乎當時人要說:「嘗聞吾軍斬首百餘,其間止有一二為真賊者……官兵利於斬倭而得重賞,明知中國人而稱倭夷,以訛傳訛,而不知實中國人也。」

嘉靖時期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範圍的「倭亂」呢?

首先,明代海禁政策從根本上不符合16世紀商品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也與沿海人民及士大夫階層希望通過海外貿易維持生計和獲取巨額利潤的願望相違背。說白了海禁政策就是既不符合時代的發展需要,又損害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明代中國,特別是江南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工農業產品豐富,國內市場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以絲織品、瓷器、茶葉為代表的中國產品迫切需要開拓國際市場。而明政府的海禁政策阻止了民間海外貿易的正規發展,經濟力量推動中國的生產者和海商必然會冒著監禁甚至殺頭的危險不顧一切地下海通商。萬曆年間福建長樂人謝傑在《虔台倭纂?倭原二》中說:「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始之禁禁商,後之禁禁寇,禁愈嚴而寇愈盛。片板不許下海,艨艟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入番,子女玉帛恆滿載而去……於是濱海人人皆賊,有誅之不可勝誅者。」 謝傑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因為海禁,商人被逼為海寇,海禁越嚴,走私利潤越大,海寇就越多,最後發展到沿海人人都是海寇,政府根本就管不過來了。

其次,明代的嘉靖年間,正是日本的戰國時代(1467—1615年),日本國內混亂,政府無力約束武士和浪人來中國沿海打劫。日本於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最後一次來貢後,新舊勘合未及時更換,此後中日間的朝貢貿易斷絕。可日本又急切需要中國商品,嘉靖年間出現多次日本貢船被中國政府阻回的事例,比如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日本種子島島主所遣壽光使團,二十四年(1545年)肥後刺史遣使入貢,二十五年(1546年)豐後刺史源義鑒遣使入貢,均因違期或無表文被明政府阻回。試想日本組織入貢船隊,花巨資購置大量商品,歷盡艱險來到中國,是絕對不可能因明政府阻止就這麼容易折返日本的,他們一般會在舟山群島的雙嶼等地與中國私商貿易,有時還會配合中國海盜沿海打劫。因此時去日本貿易利潤特別高,所以大量中國海商也去日本從事走私貿易,他們也被籠統地成為倭寇。

最後,朱紈嚴申海禁,通過雙嶼之戰和走馬溪之戰,將聚在一起的中外海商打散,王直繼承了許棟的海商頭目地位,又通過武力吞併和謀略,逐漸成為各路海商所尊崇的首領。朱紈自殺後,「中外搖手不敢言海禁事」,海禁鬆弛,王直趁此有利時機採取了大舉進犯東南沿海逼明廷開放海禁的政策,再加上各股小海商海寇四處出擊走私,經常是東南沿海數千里同時告警,弄得明政府是焦頭爛額,防不勝防。

在《籌海圖編》中專門有《寇蹤分合圖譜》,詳細記載了嘉靖大倭寇的實際情況:

金子老嘉靖十八年(1539年)勾引西番人交易,屯雙嶼港,嘉靖十九年(1540年)與李光頭合蹤。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後,金子老歸福建隱退,李光頭獨留,與許棟於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合蹤,並分掠福建和浙江。

許棟:此浙、直(南直隸即今江蘇)倡禍之始,王直故主也。初亦止勾引西番人交易,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始通日本,而夷夏之釁門開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在雙嶼之戰中敗走被擒。許棟滅,王直始盛。

王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入雙嶼港為許棟司出納,為許棟領哨馬船隨貢使至日本交易,二十七年(1548年)許棟為都御史朱紈所破,王直收其黨為船主,改屯列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並陳思盼,因求開市不得,掠浙東沿海。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閏三月,列表為俞大猷所破,四月分掠昌國、定海、乍浦、杭州、南匯、嘉定、吳淞等沿海各地,敗走白馬廟,往日本屯松浦,自此以後惟坐遣徒黨入寇而不自來。三十七年(1558年)八月寇定海關要互市,總督胡公(胡宗憲)遣人誘入見而執之,三十八年(1559年)十二月奉詔斬於浙江省城市曹。

陳思盼:屯長塗,尋為王直所滅。

鄧文俊、林碧川、沈南山:屯日本楊哥,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入寇,攻遊仙寨,五月攻瑞安、入黃岩,十一月出洋,鄧文俊為參將湯克寬所獲就擒於下馬洋。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巢拓林,十月歸日本,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復巢拓林,四月分掠松江、上海、金山、嘉定、太倉、常熟、崑山、蘇州、青村等地,五月分掠蘇州、杭州,浙、直兵會破之,敗於平望,回拓林,九月分掠蕭山、臨山、瀝海、上虞,出海後為把總任錦追敗於大陳山,林碧川就擒,沈南山就戮。林碧川、鄧文俊、沈南山皆海上巨寇也。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浙直之禍林碧川實為之首,破黃岩得利,遂啟群盜貪心。三十三年(1554年),蕭顯繼出。碧川與顯以次敗亡,而徐海、陳東又繼之為浙東大患。

蕭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寇太倉,陷上海,巢拓林,破南匯,分屯川沙。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攻嘉定,攻上海,三月敗走海鹽。直隸之禍顯實首之,善戰多謀,王直亦禪而讓焉者也。

鄭宗興、何亞八、徐銓、方武:合蹤,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分掠福建、廣東,後被明軍敗於三州環,鄭宗興、何亞八就擒,徐銓、方武遁往福建,流突潮州,方武就擒,徐銓死。鄭宗興、何亞八、方武伏誅。此三十三年位廣福之大患者也,其勢雖張,旋就殄滅,都御史鮑象賢、定西侯蔣傳之功。

徐海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正月率和泉、薩摩、肥前、肥後、津州、對馬諸倭入寇屯拓林,犯平湖、攻乍浦、破崇德、犯湖州,二月攻金山、嘉興,四月分掠蘇州、常熟、崇明、湖州、嘉興,七月改屯陶宅,出海而去,三十五年(1556年)二月,復巢拓林,三月分掠淮楊、常州、松江、浙東,四月攻餘姚,五月攻龍山所,五月圍桐鄉,八月總督胡宗憲、工部侍郎趙文華等滅徐海於沈庄。

此外,還有陳東、葉明、洪澤珍、嚴山老、許西池、張璉、蕭雪峰、謝老等有名有姓的海商海寇。《籌海圖編?寇蹤分合圖譜》最後寫道,還有一些不知名姓的或事迹不詳的,就沒有記錄。

從上述的記錄,我們可以看出所謂倭寇,特別是倭寇首領基本上都是中國人,有名有姓的倭寇的首領中沒有一個日本人。

歸根結底,嘉靖大倭寇的根本原因在於明廷海禁政策太嚴,由於海禁政策違背了16世紀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和沿海士大夫及普通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所以必然引起反海禁鬥爭,而當時的反海禁鬥爭正式以「倭寇」即假借曾入寇中國沿海的日本海盜的名義進行的。違禁經營海外貿易的海商一直不絕於史書,名不見經傳的海商更是不知有多少,這些亦商亦盜的海外貿易從業者主要活躍於閩浙沿海,他們基本上是以經商為目的,武裝起來的原因也是為了對抗官府的鎮壓,他們鋌而走險,實在是明政府專制高壓的海禁政策下的時代悲劇!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明朝歷史 | 蕩寇風雲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