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v-4:1.3.1 道之象,無極——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眾妙之門,玄

【原文,有修訂】: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有欲以觀其竅,無欲以觀其妙。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主題分類】:道80%,內丹20%。

【白話文直譯】:

凡是能夠說出來的「道」或者能夠寫成文字的「道」,都只是大道屬性的描述或濃縮或總結,不再是真正的「道」了。凡能夠體現在語言中的特性,只是一種符號,也不再是道的根本屬性了。因為,道,是超越於語言之外的博大智慧,語言,只不過是人腦的一小部分功能而已。天地初創時,沒有語言,但已有大道;語言,只不過是區分有形萬物的符號而已,無法總結無形大道。所以,有慾望時,一個人只能面對一系列奧秘之門而無法進入秘密之母的大殿,當一個人真正放棄慾望之後,反而能夠參悟出眾奧秘之真解。此兩句不是辯證關係,同一涵意的不同說法而已,同為道之玄妙,乃眾玄之玄,是秘密之母的魔法石(也稱金丹),是解開所有秘密的公鑰。

【道家方法論】:無,無欲。

【註解】:

· 字面上,有的版本把「竅」寫作「徼」,本源和光明之意,與此版本的「竅」涵意相同,都指通向玄牝大殿的鑰匙。

· 大道超越語言,同於佛法,要直指人心方可悟得。所以,由於語言文字的限制,本章翻譯成英文時,則只能表達成:凡能夠表達成語言的,都不是真智慧。

· 大道的哲理在語言文字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中華的陰陽辯證哲學從伏羲創八卦之前就已經形成,所以大道超越語言。

· 大梵天王請佛祖在靈鷲山上說法,佛祖拈一朵金婆羅花,神態安詳,一字不說。眾人墮入五里霧中,唯有摩柯迦葉輕輕一笑。佛祖認為摩柯迦葉已悟得佛法,遂傳授衣缽。這個典故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由來。

· 佛家認為,佛的智慧不可思議(即超出可以想像的尺度很多),佛的智慧是無窮的。道祖老子認為大道也是無窮的、無限的、不可思議的。所以大道的蘊含與外延根本無法用語言和文字來表達。

· 道,先天地而長存,後天地而不敝。生於天地之先,混於虛無之內,無可見亦無可聞。道者,內以治身,外以治世。道之費隱不可言語,至廣至微。《靈寶經》云:道本無也,以有言者非道也。道本虛也,以實言者非道也。既為無體,則文字應俱不能表達矣。既為無象,則視聽俱不能感知矣。以玄微為道,玄微亦不離文字之累。以希夷為道,希夷亦未免視聽之累。希夷玄微,尚未為道,則道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 物在太極則可名,物在無極則不可名,道生無極於虛無之內,愈發無以言表也。

· 道,即虛,即無。遺憾的是,人們通常都相信「實」,相信感官,相信儀器顯示屏上的數字和符號。以人類文明,區區幾千年,相對地球/太陽系歷史,人們觀念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是時間歷史的一個極小的片段而已。400年前,人類尚自大到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而今,人類的科技可以探索137億光年外的天體。相對地球公轉軌道區區2個天文單位(約17分鐘光程)直徑,人類的生存空間只是宇宙微不足道的一個角落而已。以人類的科技和智力水平,地球上諸多現象尚不能解其根本,更不要說幾百億光年外的世界了。所以說規律可以探索,但無法設定;真理可以被認識、被理解,但卻無法被掌握、被創造。遺憾的是,人類是不甘寂寞的,發現一些宇宙現象後,便急急忙忙為它設定律、立公式。那些自詡為科學家的人們,孰不知天外有天(宇宙外還有宇宙,人眼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宇宙)?

· 有欲觀其竅,無欲觀其妙,為無上之內丹心法。乃放下、捨得、禪之妙。翻譯成英文,表達成:有慾望的人,被擋在秘密之母大殿的門外苦求而不得入;而無慾望的人,不僅僅能夠獲得大門的鑰匙也能夠找到直達大殿之秘徑。此句絕大多數抄本都作「無欲觀其妙;有欲觀其竅」,前後兩句雖然同意,但這種順序無法體現出道之精微。

· 關於慾望。一位年輕人向一位禪師學坐禪。一日,他問師傅:「我這樣修行,多久可以得道?」禪師回答:「10年。」於是又問:「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得道?」回答:「20年。」於是再問:「如果我四倍努力,多久可以得道?」回答:「70年。」年輕人不解,「為什麼我越努力得道越漫長呢?」禪師回答:「你越努力,你的慾望就越重,就越執著,就離參悟出棄/空之妙越來越遙遠。」——佛家講究戒、定、慧。定是獲得智慧的前提。

· 《聖經》講,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約翰福音1:1)。原文為「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翻譯成古漢語,即為「始制有名,名與神和,神即名」。所以,名即道。

· 佛祖在《金剛經》中表達了完全相同的觀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 「道可道,非常道」是一種遞歸的表達。道家的遞歸原理認為:大道是大道的起源。


推薦閱讀:

易經歷代註疏繁多,哪些最具價值參考?
人活天地間|重解道德經 第五章
什麼是「道」?悟道之後的境界是什麼?是否是沒有了世俗的貪嗔痴恨了?
為什麼現代很少出現大儒,聖人?
沒有任何教派之時,聖人大德是如何修行(或者修鍊)的?

TAG:哲學 | | 道德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