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3歲之前發生的事情,為什麼你記不住?

親,你還能想起3歲以前發生的事情嗎?絕大多數的人的回答一定是NO,即便有少數人能回憶起來,那也是模模糊糊的片段。

0-3歲被稱為「嬰兒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段時期。在這三年的時間內,幼兒學會了走路、說話,形成了對事物的基本認知,可以說是一個人一生中學習效率最高的一段時期。但是,為什麼成年之後,我們卻忘記了兒時的這段記憶呢?

嬰兒期記憶缺失

弗洛伊德最早(1910年)提出了嬰兒期記憶缺失這一概念,指的是上文所說的這種成人普遍無法有意識地回憶童年早期與個人相關的事件(或自傳體記憶)的現象。

這裡必須聲明一點,所謂嬰兒期記憶缺失,並不是說嬰幼兒沒有記憶力(實際上2個月大的嬰兒能記事24小時),而是說成人之後,我們不能從大腦中提取到3歲以前的記憶。

為什麼我們卻不記得呢?

分析1:弗洛伊德的解釋

弗洛伊德最早對此進行解釋,他認為人們並非真的忘掉了這些事情,而是由於個體對性和攻擊衝動的壓抑,把早期的記憶存進了大腦的另外一個地方,也就是潛意識,因而將童年的記憶(尤其是3歲前的記憶)阻斷在了成人的意識之外。

分析2:「未成熟的大腦」理論

有科學研究表明,嬰兒在出生後,大腦皮層和海馬區還會繼續發育,皮層還會再形成很多突觸和髓鞘,海馬區也會加入無數新的神經元,新神經元生成的減少會損害新記憶的形成。然而海馬區一旦有新的神經元生成,也會影響到現存的記憶,新神經元會重建海馬區的迴路,這些新建的迴路就影響到了已有迴路里的記憶。通俗的來講,就是嬰兒時期腦子長得太快,以至於把記憶快速「抹去」了

分析3:信息處理理論的解釋

按照現代認知心理學信息處理理論的解釋,人在三歲前並非沒有記憶,知識因為幼兒在當時對信息做處理時,還不能將語言的聲碼、形碼、意碼輸入到長期記憶中,因而在成年後不能用語言去檢索記憶以回答問題。

分析4:自我和認知因素

3歲前,嬰兒缺乏對「自我」的認知,很難組織自己的經歷,也無法將事件編碼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故難以記住這些事件。

既然不記得,那麼這段記憶有用嗎?

對一個人來說,3歲前的記憶是模糊的,但是感覺卻是清晰的,當一件類似的事情發生時,這種感覺有可能被激活,甚至會左右人們對事件的看法。因此,雖然幼兒時期的記憶或許消失了,但是對人們認識事物、感知世界的影響確實存在的。

1.塑造性格

既然3歲前的記憶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那麼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用他們的記憶塑造性格,建立對自己的積極、正面的印象。比如當孩子在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時,可以教會孩子如何既保證自己的利益,又懂得與他人分享。

2.接納自己

如果幼兒時期孩子經歷過非常恐怖或者是害怕的事情,不要試圖去掩蓋(因為就算是掩蓋也會存在於孩子的潛意識中),而是要教會孩子正視問題,面對現實,讓孩子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接納與關愛、支持,並讓他們知道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

3.建立安全感

當3歲以前的孩子描述自己的記憶時,一定要跟孩子一起分析這件事情(而不要覺得反正以後也會忘記,而忽視孩子的描述),讓孩子從事情中找到積極的意義,並且感受到父母的重視與關愛。父母滿懷愛意的回應和傾聽,就是給孩子的最好的安全感。

丟失的記憶能被喚醒嗎?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3歲前的嬰兒是有短期記憶的,而且能記住很多東西,但是大部分科學家認為嬰兒不具備外顯記憶,發生在該階段的時間無法在大腦中留下痕迹,因此無法被換回。

然而也有一些人認為,嬰兒的早期記憶就像一些「快照」,這種感覺一直都存在,只是我們沒有找到靠近的方法,只要能找到正確的途徑,就一定能喚醒這些塵封已久的記憶。

誰知道呢,也許有一天,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真的就能回憶起3歲前那段經歷呢?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編輯:歐陽少華


推薦閱讀:

734.與喵共舞359~周末看錶演
651.與喵共舞323~周末休息
531.與喵共舞268~周末活動
年輕人的天堂,老人兒童的「圍剿場」?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叫故鄉
606.與喵共舞302~國慶5三聯書店

TAG:兒童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