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在研究什麼: 行為經濟學 (上)

(作者注: 這篇文章是當年做博士生的時候寫的。下面的版本基於原版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動.)

引子: 寫在前面的話

寫這篇文章的動機是完全來源於生活的,因為讀完博士以後很多人問我這樣一個問題:"你讀什麼專業?" 當得知我的領域是行為/實驗經濟學以後,便會接下來問第二個問題:"行為/實驗經濟學到底是在研究什麼?"

表面上看,這是兩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我可以用十分專業的經濟學術語把我正在研究的東西表述一遍,然後找出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而且我確定我說出的東西一定會給人一種很高深的感覺。其實覺得高深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術語沒幾個人能聽得懂,聽不明白了,也就自然就覺得你很高深。其實我一直覺得相關的名詞是有相關背景的人交流或者寫論文的時候使用的,方便而且嚴謹。但對於沒有專業背景的人來說以羅列專有名詞的方式回答問題無疑是一種逃避或是變相的自台身價。你聽不懂么?哼哼,這才顯得我很有學問!其實說出讓別人聽不懂的事情很容易,隨便在字典裡面翻出一個生字,或者以一種理所當然的口氣說出一種偶然學到新名詞的英文縮寫(比如CDO如何如何)都可以達到這種效果。我發現很多剛入學術界不久的經濟學學者在做學術演講時總有本事把下面的人講的一頭霧水, 反觀很多經濟學界的泰斗們總喜歡用一個例子把很複雜的東西講的十分簡單。把複雜的問題講得簡單是一種能力,這一點我很欣賞郎咸平,雖然他有的觀點和行為很有爭議,有很多地方我不贊同,但是至少他能把經濟問題表述讓人能聽懂的話 (至於對錯就不討論了)。雖然我只是個Junior,但在我寫以下文字的時候,也會努力試著將複雜的東西說的簡單易懂一些,當然,這樣做也難免會使一些人在聽明白了以後產生輕視的心理:哦,原來就是這樣而已,看來學者和教授們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對此我只能說:經濟學的體系很龐大,而我們所知道的,只是一些皮毛罷了......

事實上, 在最開始讀博士的時候我也時常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學這們學科?當然,這個問題也許很簡單回答,我需要一個博士學位,有了博士我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然後賺一些錢。這種答案實在太初級,這就好比如果工作的目的不是因為喜歡而只是為了賺錢的話那麼便有些悲慘了, 因為人每天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工作上面,討厭工作說明你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痛苦的。讀博士也是如此,如果只為了學位的話,研究本身就會成為了一種負擔,那麼我讀博士的幾年中也不會快樂。因此,即使從一個十分利己的角度說,我也需要回答兩個問題。1. 我學的學科是關於什麼的? 2. 這些研究對這個世界有什麼樣的意義?

鑒於本人只是一個Junior,因此寫的東西難免有一些疏漏,有爭議或是不準確的地方,還好這不是學術論文,但如果有什麼錯誤的話還是請及時糾正。

開始之前,如果你對行為/實驗經濟學感興趣,推薦三本書:

Nudge (助推) 作者 Richard H Thaler

怪誕行為學 作者 Dan Ariely

思考,快與慢 作者 Daniel Kahneman

第一章: 傳統的經濟學

假如你是一個理工科的博士,那麼大多時候你可以很從容的向別人說清楚你在研究什麼。比如:我是研究物理的,我研究宇宙的起源;我是研究製藥的,我在研究治療某種疾病的藥物;我是學工程的........

但是如果你是一名經濟學家,那麼還沒等你說清楚你研究什麼之前一定很多人會立馬問你,你覺得哪支股票好?你覺得中國的房市價格能降下來嗎?你覺得我現在干點兒什麼能賺錢? .......在當下的中國似乎你不與股票房地產站點邊兒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研究經濟的,在電視上我們總能看到一邊是所謂的股票分析師們在滔滔不絕的告訴大家賺錢的秘訣,一邊是中小股民賣房子賣地哭得涕淚橫流賠的稀里嘩啦。於是經濟學家的名頭在中國慢慢變得越來越差了,其實原因無非以下幾個,1. 你們不是說做某某事(比如買這支股票)能賺錢嗎?我聽你的怎麼賠了? 2. 你們那麼能耐怎麼金融危機都解決不了? 3. 別唬人了,你們經濟學家互相說出的結論都不一樣,我信誰的?一群騙子!

實際上這些想法的產生都是由於你對經濟的不了解造成的,首先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它和自然科學有本質的不同。自然科學研究的是物質,而經濟學研究的是人的經濟行為。物質的行為有唯一的規律,比如說,我們知道當我們在絕對光滑沒有摩擦力的平面上推一輛小車,小車會永遠勻速運動下去。但是人的行為卻不像物質那麼簡單,打個比方,如果你在大街上推了一下人,你能確定那個人會有什麼反應呢?他是會跑開?揍你?罵人?還是愣住?或者是向你微笑?這時候你會發現,你根本沒辦法預測每一個人的人行為。這時你也許會說,既然經濟學沒辦法預測人類的行為,那麼為什麼還有存在的必要呢?的確,經濟學沒有辦法預測每一個人的行為,但是,好在人的行為有很多的規律和共性,只要抓住了這些規律,經濟學家門就可以描述和預測大多數人的行為。事實上經濟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人的很多規律,比如說人類分工協作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比如說同樣的東西便宜一些就會有更多的人購買等等。既然已經發現了規律,那麼為什麼經濟學家又會對同一個問題得出不同的結論呢?這並不是因為經濟學原理本身的矛盾,而是因為由於數據的搜集和透明度有限,因此每個經濟學家對同樣一件事物的主觀理解和預測不同,拿房價來說,對於中國房價為什麼高的原因經濟學家們就有很多的分歧,有的人認為是剛性需求量過大,有的人認為是房地產商屯房造成的,有的人認為是由於房地產回報率過高而導致資金全部流入了房地產業,有的人為是稅收制度和GDP壓力地方政府造成的......當然,如果經濟學家需要拿來分析的房地產統計數據都能夠搜集的絕對完整,絕對準確,完全沒有雜質的的話,絕大多數經濟學家依靠經濟原理都能得出一個相似的結論,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絕對完整和絕對準確,完全沒有雜質的統計數據是不存在的,因此經濟學家們只能依靠有限的資源結合經濟學原理的研究盡量得出他們認為手中數據最有可能的解釋,就像一個只能觀察癥狀而沒辦法得到病人完整的身體各項指標的醫生,醫生們只能靠病人有限的身體數據最大可能的分析出病因是什麼,也許醫生間會有爭論,也許是因為沒有對證下藥才導致沒有治好病,但是你絕對不能說藥物和化學學本身是錯誤的。這個例子中經濟學家就是醫生,房地產業就是病人,經濟學原理就是葯。

在很早很早以前,經濟學討論的的確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的人的行為,比如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著作《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中討論的人,沒有一個非常嚴格的特殊的限定。然而,當把以數學為基礎的模型引用到經濟學以後,這一切就發生了變化。我們知道,數學模型是一個很有用的東西,自然科學很多都用到數學模型,比如天文學,物理學等等。但是,想要把數學模型應用到經濟學中有一個最大的瓶頸。就像我前面說過的,人是善變的,人對一個行為的反應並不像物質對一個行為的反應那樣的唯一,絕對和穩定,因此,要把數學模型引用到經濟學當中的第一步就必須把複雜的世界簡單化,一個簡單化的方法就是在建立模型之前設置一些"假設"。這些假設可以使複雜的世界變得簡單,這樣模型就可以專心的把一套邏輯思路和規律呈現出來。在眾多的假設中,一個非常著名的假設就是人必須是理性的。什麼是理性的呢?比如說,如果我喜歡蘋果多過喜歡香蕉,喜歡香蕉多過喜歡橘子,那麼我喜歡蘋果一定多過喜歡橘子,再比如說我和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分一個5塊錢和一個10塊錢如果只能拿一張我一定拿10塊的等等等等。這個理性的大前提假設聽起來十分的有道理,不但如此,在這個前提假設下,經濟學家們就可以利用數學這件法寶建立起經濟學的宏偉大廈,使經濟學突飛猛進,事實上這也是過去近百年間大多數理論經濟學家做的事,在理性假設下,人的行為是那樣的清晰和絕對,模型看起來是那麼的完美,人的一些不太理性的行為完全可以歸結成一些隨機的干擾,因為這些不理性的行為沒有什麼規律可言。而事實也證明了理論經濟學家的一些模型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著不錯的表現。

然而,就在經濟學家們忙著構建經濟學大廈的時候,突然有人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人類在做決策的時候真的是完全理性的嗎?人的不理性行為真的毫無規律可言嗎? 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或許......人類的認知能力的本身就存在著一種與生俱來的缺陷?

第二章: 大腦的兩個系統

如果一個人對你說你的思維有缺陷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很有可能你會認為這是一種侮辱,然後毫不留情的對他說: 你才有缺陷!你們全家都有缺陷! 好吧,先不要那麼激動,我們這裡所說的思維缺陷並不是指你的智商有問題,或者缺心眼兒。既然如此,所謂的思維缺陷究竟指的是什麼呢?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介紹一下心理學家很多年之前發展一個學說: 大腦的兩個系統。(相關知識可以在理查德.泰勒教授的《Nudge》還有丹尼爾.卡尼曼教授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找到。)

人類的大腦很複雜,但是很多的心理學家喜歡把人類的思維分成兩個系統:沉思系統(reflective system)和自動系統 (automatic system) (注: 也有人稱它們為系統1和系統2)。這兩個系統同時存在於人類的大腦中,是大腦的兩套思維體系。沉思系統(reflective system) 類似於我們所說的理智,它是我們出生以後不斷學習,不斷接受教育,不斷從事物中積累經驗而得來的,它是一個人主觀的系統,比如說當我們認識到沒錢沒房子就娶不到媳婦的時候,沉思系統會讓你努力工作賺錢買房子,再比如當我們知道親爹不是李剛的時候,沉思系統會告訴你開車撞了人就得趕緊賠禮道歉送醫院而不能下車叫囂等等。每個人的沉思系統有強有弱,當我發現一個人的自控自律能力很強,或者處事十分的成熟的時候,可能是此人的沉思系統很強大的原因。

而自動系統 (automatic system)與沉思系統不同,它類似於我們所說的本能(當然自動系統還包含一種認知事物的方式與後天產生的一些條件反射等等,不過暫時不討論這些),這與一些動物比如蜥蜴,青蛙,貓貓狗狗等等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它可能是人類在幾百萬年中不斷進化而來的產物,這種系統有一個功能是讓一個物種適應當前的環境,進而在漫長的歷史中最大可能性的生存並繁衍下來。比如自動系統會讓你遇到散發香味兒的高熱量的食物的時候有想吃的慾望,因為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只有吃高熱量的食物才能確保在野外生存下去。再比如自動系統讓你看見優秀的異性有本能的衝動,因為這樣可以繁衍更優質的下一代等等。而且,與沉思系統不同,自動系統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它不受人們的主觀意識所支配,也就是說,人們主觀上沒有辦法控制自動來讓它停止給你發出信號。這也許比較難理解,舉個例子,當你在看恐怖片的時候,即使這時候你的沉思系統會告訴你電視上演的都不是真實的,不需要害怕,但是你的自動系統卻不停的向你發出危險信號讓你遠離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心裡明明知道這些都是電視節目,但是你依舊會感到害怕,這就是因為你沒有辦法控制住自動系統向你發射的遠離信號所造成的。

如果你想感受一下自動系統的威力,可以試著玩一下下面的小遊戲。用最快的速度說出下面的字是什麼顏色。在這個遊戲中,儘管你的沉思系統想要幫助你說出正確的顏色,你的自動系統會不停的干擾你,發送信號讓你讀出漢字的發音,而你無法無視自動系統的干擾。(因為你對漢字太熟悉了,所以看漢字成為了你的本能,而對漢語不熟悉的外國人不會受到這種影響。)

當然,我在這裡並不是說沉思系統是好的而自動系統不好,深層的思考和所謂的理智也經常會犯錯,而生存的本能大多數對人類是有益的。但是,由於人類文明的歷史相對於野外生存的歷史相比太過短暫,因此部分野外生存遺留下來的本能很多已經不適用於當前的社會。也就是說,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人依靠遺傳得來的自動系統本身是有缺陷的。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當食物相對充足的時候,攝入過多高熱量食物會讓人長胖,還會導致各種疾病,但在這種情況下自動系統依舊發出的攝取散發香味兒熱量的高脂肪食物的信號。而當沉思系統和自動系統的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他們就互相」爭鬥"了起來,事實上,「神經經濟學家"(這不是罵人,真有這個學科) 在人類作決策的時候的確發現了這兩種系統發生類似爭鬥的現象,而爭鬥的結果往往也決定了人的行為。比如說,一個想要保持身材的女生在面對食物的時候她的沉思系統會告訴她"不能吃啊,吃了就長胖了!",而自動系統會告訴她:「多香哪,趕緊吃吧!",這時候,沉思系統和自動系統的意見出現了不一致,於是互相爭鬥了起來,而如果沉思系統沒有爭過自動系統的話,那麼該女生必然是大吃一頓。當然在很多情況下,在吃飽了以後自動系統停止發射攝取食物的信號,這時候沉思系統就來勁兒了,於是她就會自責,後悔,自嘲或者告誡自己下次一定要剋制住等等。

當然,我們要討論的思維缺陷並不是簡單的原始慾望方面,而是人類在認知事物的方法上有很多遺留下來的習慣,以上舉的例子只不過是為了便於理解大腦的兩個系統而已,那麼,人類認知事物的方式到底有哪些習慣或者說缺陷呢?(持續)

Jiwei Zheng:我到底在研究什麼: 行為經濟學 (中)?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人際關係處理中的事不過三原則
08 理性原罪 - 「布里丹之驢」是怎麼餓死的?
比特幣的升與降:比特幣的投資者正在受到一些非常古老的教訓

TAG:行為經濟學 | 實驗經濟學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