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的力量——來自英國冬季供暖費的證據

冬季來臨時,不少國家都會以現金形式向老人發放取暖費用。從經濟學家的角度看,這個實在是太奇怪了:按《經濟學原理》一類的分析,津貼到手的人會以相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塊錢。假若比起取暖,他/她更愛享用美味,這個錢就會被拿去買吃的,而非用來取暖。既然如此,政府怎麼指望所謂「取暖費」達到預期的目的呢?如果恰好相反,拿到取暖費後,大部分人真的會因此增加對應開支,那政府又多了一條低成本的政策干預手段。

圖1 1988-2008年,最年長成員年齡與家庭用於暖氣方面的開支

實際究竟如何?Beatty、Blow、Crossley和ODea藉助英國的福利制度,回答了這一問題:以暖氣費的名目發放現金,確實可以起到增加取暖開支的效果。具體來說,1999年後,英國的60歲以上老人,每年可領200磅取暖費。斷點回歸顯示:政策啟動後,隨著最年長成員達到60歲,家庭在取暖費佔支出比例方面也出現了一個向上的跳躍。簡單的計算顯示:如果僅發200磅現金,其中用於取暖開支約是3%;現在,這個數字是47%[1]。

[1] 這一計算需要的假定:家庭在各方面開支的比例,在最年長成員達到60歲前後這一小段時間基本不發生變化。原文對結果做了多種檢驗:考慮度量誤差、更換多種窗寬、將取暖費用換成飲食或娛樂等開支、將斷點換成55或65歲,等等。結果均保持穩健。

參考文獻: Beatty, T. K., Blow, L., Crossley, T. F., & ODea, C. (2014). Cash by any other name? Evidence on labeling from the UK Winter Fuel Payment.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18, 86-96.

推薦閱讀:

TAG:經濟學 | 行為經濟學 | 公共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