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蟄居會在中國上演嗎 | 「讓壓力見鬼去吧,我就是失敗」 | 蟄居族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在日本,據稱蟄居族人數超過100萬,蟄居族中最高的蟄居紀錄長達15年。這群被學者稱為「失蹤了的100萬人口」的蟄居族占日本總人口的1%,其中80%是男性。對於他們,日本的學者分析認為,男人在社會上的壓力太大,扛不住了,就採取了逃避手段。這類蟄居族的代表口號是「讓壓力見鬼去吧,我不喜歡它,我就是失敗,這(蟄居)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什麼是蟄居族?

如何界定蟄居概念成為日本社會各界討論的焦點之一,至今尚未得出統一標準。其中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1、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定義。2003年,日本厚生勞動省通過了《圍繞10~30歲青少年蟄居問題的地區精神保健活動指針》,其中將蟄居定義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參與社會範圍縮小,長期居家不參與就職、上學等社會活動的狀態。2、山本耕平的定義。山本耕平是日本援助蟄居者聯絡會議事務局長,他在《蟄居中成長》一書中將蟄居定義為處於青春期的年輕人,一時難以獲得社會認同,從而產生參與社會的障礙,一定期間內躲在自宅或自室中的狀態。3、齋藤環的定義。齋藤環是日本研究蟄居問題的著名臨床精神科醫生,他將蟄居定義為近30歲且沒有精神疾病的年輕人,連續6個月以上躲在家裡,不參加社會活動的狀態。這些定義的側重點和界定角度有所差異,但總體上看,蟄居者必須具備以下條件:長時間閉居在家、不與外人交往、不參與社會活動且身體健康,沒有精神疾病。

蟄居族原文為「ひきこもり」或者「引き籠もり」(羅馬字:Hikikomori),由「引き」(Hiki)和「籠もる」(Komoru)兩部分組成,按字面解釋分別為「退隱、抽離」和「隱蔽、社會退縮」。蟄居族在日本很常見,當對成功的期待遭遇現實的挫折,年輕人就選擇了「蟄居」。

蟄居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蟄居也分三種類型:(1)、能外出,除了與家人的交往外,沒有其他的人際關係;(2)、不能外出,保持與家人的聯繫 ; (3)不能外出,躲在自己房間里不和家人交流。

1、白天睡覺、晚上上網,在十幾平米的卧室深居簡出,不上班、不上學、不出家門,依靠積蓄和親戚朋友的接濟得過且過。

2、「我15歲時想出去社會闖蕩,但失敗了,這讓我對整個世界的信念都垮掉了」。

3、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超過3個月,害怕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缺乏信任,他們覺得與人交往時費神的,所以選擇退出社會圈子。

4、超過60%的蟄居族為男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整天呆在家裡,且大部分時間蜷縮在自己房間里,睡覺、看書、上網、打遊戲,過著晝夜顛倒的生活;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對自己缺乏自信,找不到自身存在的社會價值,盲目消極避世;為逃避複雜的人際關係,拒絕同外界溝通和交流,甚至徹底避免一切可能發生的社會交往。

5、「即使自己死了,也不會有人悲傷」

6、「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與他人沒有任何聯繫」

7、「沒有自己容身之地」

8、「自己是失敗的人,在社會上沒有生存價值」」

長期蟄居會有什麼後果

蟄居族的癥狀因人而異。一些人會交替出現暴力行為和幼稚行為,比如撫摸母親的身體。還有一些人可能會有強迫症、偏執或抑鬱症。

日本勞動力短缺問題愈發嚴重

就職獲得穩定收入是自立的前提條件,而近十年來,不能順利就職的日本青年數量激增,已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在經濟低迷、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對於不能正常社交、長時間與外界斷絕聯繫的蟄居青年來說,就職更是難上加難,他們往往陷入「想回歸社會卻又不能回歸社會」的兩難困境。特別是隨著蟄居者及其父母年齡的增長,如何生存成為蟄居者面臨的最大難題。另一方面,在日本高齡少子化問題加劇、勞動力嚴重短缺的情況下,蟄居青年的增多,使得日本勞動力短缺問題愈發嚴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蟄居者精神負擔大,嚴重者會誘發精神疾病

蟄居對於青年來說是暗淡的、沒有生機和活力的生活狀態。長期的蟄居生活不僅使他們完全脫離社會,失去了參與學校、社會生活的機會,而且精神負擔也會隨之加大。蟄居者是非常孤獨和被邊緣化的一類人群,「即使自己死了,也不會有人悲傷」、「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與他人沒有任何聯繫」、「沒有自己容身之地」、「自己是失敗的人,在社會上沒有生存價值」等成為蟄居者們苦悶孤寂心境的寫照。因此,蟄居者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長期蟄居的青年會出現對人恐懼症、強迫症、失眠、退化、家庭內暴力等癥狀,嚴重者會誘發精神疾病。

惡性犯罪事件頻發

長期蟄居的青年會出現暴力傾向,除了對家人實施暴力外,還會進行社會犯罪。2000年前後發生的京都事件、新澙事件和佐賀事件都是由蟄居者實施的惡性犯罪案件。

為什麼會出現蟄居族?

心理問題

日本對於男性的期望過高,一旦受挫,男性救護傾向於離群索居。在學校或者職場受挫,遭受心理創傷後難以自拔。早在20世紀80年代,重視學歷、考試競爭、填鴨式教育、管理教育、校園暴力拒絕上學等日本教育問題就很突出了。一些平凡普通的孩子在學習上不夠優秀,在學校還要遭受校園暴力,久而久之其心理上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到了社會上,只能靠打零工維持生活,有的則完全依靠父母生活,對於一點挫折就會避而遠之,選擇逃避。在求職過程中產生的自我懷疑,隨著被對方不斷的否定而越來越嚴重,人際關係也會經常出現問題,典型的心理特徵就是害怕失敗、害怕被拒絕、害怕承認自己失敗、習慣逃避。

給年輕人的機會太少

在日本,一個職位兩種人參與競爭已經成了常態,其中一種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另一種是剛退休的老人。在中國,人們退休後可以依然自然的照顧孫子、遛遛狗,而在日本,他們沒了工作就等於人生終結。日本是一個不能以年齡、性別、學歷來將人區別對待的社會,所以年輕人和老年人面對同一個職位時,會展開激烈的競爭,年輕人難以贏得過經驗豐富的長者。尤其是對於80後的人,胸無大志、樂於關注眼前的幸福,沒有鬥志,自然更爭不過40後的長者們。日本企業一直採取終身僱傭制,通常新員工剛到公司的十年是培訓期,在之後的三十年里才開始被委以重任,正式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但是,長期的經濟蕭條使得企業用於培訓員工的費用大大減少,所以對於如今的日本企業來說,最需要的就是員工自身的素質和經驗。如今的日本,就算一個便利店的職位都有比以前高10倍的競爭率。

文化根源

在西方,如果你整體待在家裡,社會就會告知你,你需要出去進行社交、接觸更多的人群,但是在日本,沒有人會這麼做。日本人有強烈的羞恥感和一種對母親的情感依賴。日本的父權威嚴實際上只是個空殼,父親常年在外工作賺錢,教育孩子的任務實際就留給了柔弱的母親,缺乏應有的父親角色,孩子與母親的連接最多,對母親也充滿一種依賴感,缺乏應有的男子氣概和擔當。遇到挫折時缺乏解決問題的勇氣和方法,而是一味地選擇逃避。

經濟的動蕩

20世紀20年代日本出現了泡沫經濟以及90年代的經濟衰退,這些變化都切斷了「好分數-好大學-好工作」的「傳送帶,使日本年輕人失去了父輩所擁有的「終身制」工作,轉而迎來了打零工、打短工的就業局面,這就帶來了強烈的不安全感」。而且,日本的企業只招收應屆大學畢業生,許多人沒能如願進入企業,就幾乎沒有什麼發展的空間了。

社會觀念

日本人傳統的價值觀念是努力學習,考上名牌大學,進入一流企業,從而獲得穩定的高收入和較高社會地位。這種大部分日本人崇尚和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對於在富裕生活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來說卻變得毫無意義。青年不願像他們的父母那樣做出自我犧牲,努力學習、認真工作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生命的浪費。他們不想重複父輩們的生活模式,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生活,干自己想乾的事情,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另一方面,日本對人的要求太高了,他們呈現出來的幾乎都是完美的、畢恭畢敬的一面,但畢竟是人,在人前把這些壓力掩飾起來,然後通過逃避的方式來緩解壓力。

日本的網路文化

網路的發展也是蟄居族的一大誘因。還有遊戲、漫畫以及AV產業,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些人的蟄居。

中國會出現大規模的蟄居現象嗎?

目前來說,中國是有很多宅男宅女,足不出戶、不社交、不工作,靠著啃老得過且過,沒有鬥志。但還沒有出現同日本一樣嚴重的大規模蟄居。在中國儘管還沒有像日本那樣出現大規模的蟄居族,但也應引起高度重視,未雨綢繆.以日本為鑒,及早採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止中國大規模蟄居者的出現。

如何改變蟄居的狀態?

蟄居時間越長,就越難走出陰影。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變得沉默寡言,日常行為也越來越古怪。

接受目前的自己

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短板,改變自己的看法,生活中的挫折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很多人擁有房子、車子,不是因為比你多努力,而是因為社會平台本來就比你高。那是因為那是他們的父輩幾代人的努力造就的,你可能怨恨自己沒有個好爸爸,但你也可以選擇好好努力,因為你不努力,就什麼都沒有,沒有改變的可能,而你努力了,你的後代就可能會有好的社會平台,這樣你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家人的配合

家人要首先拋棄感到恥辱的觀念,積極幫助蟄居者,鼓勵他們進行治療。重建他們的溝通能力。直面創傷很困難,如果有人陪著你一起做,就會好很多。他們能向你展示另一個視角下的未來。

心理輔導是長遠之道

學校要儘早發現,早期介入,進行心理輔導,以緩解他們的恐慌和不安。針對蟄居的孩子,由兒童諮詢所派遣一部分工作人員,到蟄居孩子的家中對其進行心理輔導。這些蟄居的人最初的心理創傷是在學校、在社會,那麼學校的心理輔導就要注意那些此時此刻正遭受校園霸凌的孩子們。對於那些曾經遭受霸凌的人,慢慢走進其心裡,從根源上慢慢撫慰他們的心靈。

更多心理學知識,關注微信訂閱號小麥心理X(xiaomaixinlix)


推薦閱讀:

如何在國外(日本)打狂犬疫苗?
京都學入門:一起搬去平安京
你最後悔在去日本留學之前沒在國內做什麼?
日本東京這種超大型城市是如何解決大型城市有的問題的?
「天婦羅」的發音是甜不辣

TAG:蟄居族 | 日本 | 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