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喂飯,寶寶自主進食的核心培養關鍵是什麼?

公眾號:職場媽媽Celia

外企培訓經理,猴寶Billow的職場媽媽。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在讀,也愛讀育兒書。

和我一起,有效利用每天2小時親子時間。

職場媽媽,照樣帶好娃。

-------------------------------------------------------------------------------------------------------------------------

自主進食的核心培養關鍵是什麼?

關鍵1:建立一個愉悅的用餐氛圍

飯桌一直是家庭文化的核心場所之一,而其樂融融的全家一起進餐,能使你和孩子都體會到充分的愉悅,一起進食的過程,也是大人示範良好用餐習慣的絕佳機會,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抓緊這個機會向你孩子展示正確的餐桌禮儀吧。

請從進輔食的第一天起,就把孩子放在餐椅上,並且設置在大人的用餐時間一起進行,你可以選擇任何一頓開始,但每天的時間應該固定,逐漸再隨著月齡增長增加到第二頓,最後過渡到1日三餐的家庭固定用餐。

盡量避免非就餐時間進行進食活動,如果需要給孩子吃一些小點心或水果作為零食,也應該把TA放在餐椅上,並控制進食量以免喧賓奪主影響正餐。

10月齡的我家寶寶目前中午12:30和晚上6:30會和全家一起用2頓正餐,早餐因為喝好晨奶尚不太餓,所以8點鐘坐在餐椅上只是吃一點小餅乾,陪我們一起用早餐。

對於吃飯這件事,我們也做足了儀式感,用餐之前的5分鐘我們便會提醒他比如「小鴨子玩好就吃飯了哦」,即使在他還聽不懂的時候,這樣的話語也是在幫助孩子建立預期以及表達來自家長的尊重。開飯前不管手臟不臟,一定抱孩子去洗手,接著穿好罩衣,戴好圍兜,放上餐椅綁好安全帶,系好圍兜,再愉快的喊一聲「我們開飯啦」,開始全家一起用餐。現在的他已經建立起了期待性的條件反射,穿好罩衣經常會自己鼓掌,這是他心情好時我們教他表達的動作,這樣的儀式感也讓他更加喜歡吃飯。

如果以上用餐氛圍建立良好,孩子會對到點吃飯這件事情做好準備並充滿期待,這對於自主進食將會開一個非常好的頭。

關鍵2:即使還在勺喂,請正確勺喂

如果孩子還在自主進食培養過程中,還需要用勺子喂一些,媽媽最好能夠喂孩子一口輔食,自己也吃一口飯,始終傳遞給孩子全家人一起用餐的愉悅感。

還有一件許多媽媽都做錯的事情,正確的勺喂角度應該是將勺子水平放在孩子嘴邊,讓孩子自己張開嘴將食物含進口中,而不是很多時候大家把勺子傾斜,將食物倒進去。主動含進食物的過程需要孩子張大嘴巴並活動肌肉,這對以後發音會有幫助。

這樣的一個過程也是在教會孩子,吃飯是一件你自己控制的事,即使現在你還需要媽媽幫你把食物盛到嘴邊,但需要你自己把它吃進去,而不是媽媽撬開你的嘴倒進去。

關鍵3:永遠不要提任何條件

孩子不乖乖吃飯時,有些媽媽會說「好好吃飯才能帶你去公園」,或者「不吃飯等下就不可以玩玩具」之類的獎懲,也許這樣的做法在短期內可以約束到孩子的行為,可是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好好吃飯不是自己份內的事,而是需要外界的獎勵條件或者懲罰威脅才能進行,接下來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也許每一頓都會是一個要獎勵的孩子和一個假威脅的媽媽之間的博弈了。

關鍵4:正確又簡便的引入手指事物:

對於1歲以內的孩子,自主進食基本是依靠雙手。手指食物的引入越早開始約好,哪怕你的孩子剛滿6個月,可能沒有一顆牙,或者手還無法精準抓握。

如果孩子正在自主進食學習期,我建議每餐先勺喂,再給手指食物,並隨著孩子的適應度和抓握能力的提高逐漸降低勺喂比例,並最終轉化為自主進食。之所以先勺喂是因為孩子比較餓時耐心相對會比較差,可能會對慢慢嘗試將食物放入口中沒有耐心,並且,將手指食物放在後半段,也等於是把停止進食的權利還給了孩子,當TA真的不再想吃時,也許就是告訴你,該收桌了。

職場媽媽時間有限,花在廚房的時間需要儘可能少,以下是我家寶寶引進手指食物時的幾個關鍵階段,我附上了一些我的經驗當中最簡便的辦法。

第一階段:大塊磨牙餅及咬咬樂(6至7月齡,無牙,可以全手準確抓握)

嬰兒磨牙餅乾很多品牌都有,可自行選擇。友情提醒一下作者曾發現某海淘熱門品牌中有額外添加調味用途的鹽,在此提醒各位媽媽購買之前檢查一下配料表。之所以選擇大塊磨牙餅,因為此時孩子抓握能力還不完善,大塊餅乾更容易精準放入。磨牙餅基本都是遇口水就會化掉的米餅,所以即使很硬,但還是非常安全的手指食物。吃磨牙餅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寶寶的口水常常會被餅乾吸干,所以會更願意喝水,所以對於不愛喝白水的寶寶倒也是一種多喝水的方法。

下圖是我家寶寶小時候吃磨牙餅乾時。

咬咬樂某K牌最有名,形狀非常方便孩子抓握,可以填入食物,讓孩子啃咬,而細網會確保進入孩子嘴裡的都是安全的細泥。我通常會建議在咬咬樂內填充水果,因為口味更好,孩子會更願意啃咬,反覆的練習過程也是不斷地在教會孩子,你的雙手可以幫助你把食物放入口中。

第二階段:長條狀手指食物(7至8月齡,無牙,可以三指抓握)

這個階段你可以積極搜尋一些適合製作手指食物的食材。我是懶媽媽,也不想要求本就忙碌的家人按照輔食攻略,特地每天為孩子買一點點他要吃的菜來製作輔食。另外,我一直篤信人就是雜食動物,所以大多數成人能吃的食物,孩子也能吃。所以我們家的食材,只要保證無鹽並符合每天合理的營養配比,基本上什麼都吃。最方便的做法就是大人今天吃什麼,就每樣給寶寶留一點吃吃(易過敏體質寶寶此過程請密切注意觀察過敏反應),這樣比挖空心思配菜譜和買菜要省很多時間。而且大人的菜本來就要清洗,所以做寶寶輔食時只要切成長條,下鍋即可。在周末有時間的情況下,你再可以充分花心思,為孩子準備一些平時沒空準備的輔食。

手指食物的烹飪,我推薦蒸而不是煮,因為初期的手指食物,軟爛程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最好的手指食物,是大人放在手中輕輕用力捏不爛,但放入口中不用牙,只用牙床用力就可以抿爛,如果是這樣,那就可以盛起待用了。之所以蒸比煮好,因為通常你會有不同的食材同時下鍋,而你需要觀察和夾起試吃食物,這時放在蒸籠上比扔進水裡方便得多。除非是一些過於奇葩的食材,否則從菜切條到下鍋蒸,到最後盛起,通常過程不會超過10分鐘。

手指事物準備時,建議準備比你預估寶寶能吃下的量多三分之一,因為寶寶可能因為抓握不穩,會掉落浪費一些。

這個階段,需要慢慢過渡為僅餵食部分無法抓握的主食(如碎面,爛飯,米粉等)和肉泥之類,其他食物一律在勺喂後以手指食物的形式給予。

以下為我家寶寶在長條狀手指食物進食期間,最喜歡吃的一些東西

主食類:

紅薯條 土豆條

蔬菜類:

南瓜條 彩椒條(需在蒸熟後剝去表層薄皮以免孩子卡吐)茄子條 花菜條 萵筍條 山藥條 綠葉蔬菜根莖部(需在蒸熟後剝去表層的筋絡以免孩子卡吐)胡蘿蔔條 白蘿蔔條 西葫蘆條

第三階段:塊狀手指食物(8月齡至9月齡,1顆牙,可以食指拇指對指抓握)

如果上一階段已熟練,接下來就非常簡單,只需要把長條狀的食物改小切塊可,在給予的過程中同樣遵守循序漸進,一開始可以長條狀和塊狀共存,逐漸降低條狀食物的供給比例,轉小塊狀食物。如果食物表面比較滑,孩子很難抓穩,比如土豆塊,香蕉塊等,可以把這些東西丟進干米粉裡面滾一圈。

這個階段還有一些新品種可以引進,比如蠶豆瓣,蛋白塊,軟意麵(小顆粒兒童版或者成人版剪小塊),剪碎的成人寬面,小顆粒磨牙餅乾等。

與此同時,之前需要餵食的食物比如肉泥,爛飯,碎菜葉,木耳碎,蛋黃,米粉等,也可以用懶人辦法,統統大雜燴加米粉捏成小球,讓孩子自己抓著吃,非常的方便

以上三個階段的手指食物,只是一個參考,媽媽們可以舉一反三,廚房的食材基本都可以用做手指食物,你也可以根據寶寶每個階段出牙或者抓握能力的不同,在以上基礎上適當加快或放慢節奏。

隨著出牙越來越多,手指食物可以適當的加重硬度,寶寶抓握能力越強,食物可以逐漸由大變小。如果每天的輔食烹飪可以變得如此簡單,我相信家裡的老人或者保姆阿姨也會非常堅定的加入你的自主進食引導大軍啦。如果進展順利的話,從第一口輔食開始,3-4個月就可以實現勺喂BYE BYE啦!

4)自主進食常見疑慮一掃光

疑問1:寶寶沒牙,吃手指食物真的不會嗆到嗎?

我家寶寶還很小的時候,曾經有一次拿著一顆砂糖橘在手裡玩,大人一回頭的功夫,沒有牙的他已經連皮帶肉把橘子啃掉一塊了,你家寶寶的牙床有多硬,你把手指伸進TA嘴裡被咬一次,保證你就有信心了。

疑問2:老人堅持要喂怎麼辦?

如何說服老人聽從自己的育兒方法一直是一個複雜的話題,特別是在職場媽媽白天上班時,老人堅持要喂就是鞭長莫及的事了,今天沒有篇幅探討如何和老人之間的良性互動,但的確在孩子吃飯這個問題上,隔代愛的老人們為了怕孫子餓,總是會表現的無限熱心與擔憂。對於職場媽媽,我只能說從孩子的第一頓輔食開始,就請盡量安排在你在場的時候,由你親自引導。

比較具有操作性的可能是早飯和晚飯(畢竟寶寶1歲內媽媽還在哺乳假可以早下班1小時,如果不是工作非常特殊,通常不至於連在家進晚餐都做不到)。在你在場時,潛移默化的向老人展示正確的做法,並讓老人看到孩子的進步,讓老人漸漸意識到,這是一種操作起來簡單,收益又異常豐富的正確進食方法,慢慢的,這就形成了規矩。

有一個道理永遠適用於隔代育兒---孩子的事,你多管一點,多懂一點,多操持一點,溝通時你的底氣一定會比老人包辦一切,你站出來講那些書上的道理時,強得多。

疑問3:孩子自己吃,弄得太髒了吧?

這一點也沒錯,孩子自己吃,的確會吃的很臟。請看以下我家每天的戰場。

但如果穿上反穿罩衣,繫上圍兜,餐椅下面放上2張報紙,你會發現收拾的時間無非就是濕巾擦臉,沖洗罩衣圍兜,扔垃圾,洗餐盤加起來總共的兩三分鐘,和喂飯所花的時間比,簡直是不值一提。

特別提醒所有對於孩子和餐桌的清潔整理工作請在進食完全結束後進行,試想想你吃的很投入時,旁邊老是有人在碎碎念你弄髒了,或者不斷的給你擦桌子擦嘴,你是不是會很想撂筷子說我不吃了。

疑問4:孩子自己吃,沒吃飽餓了怎麼辦:

這是很多家長會有的顧慮,也是導致家長們在吃飯時過度插手的重要原因。可是孩子究竟是否吃飽,是孩子知道還是你知道?為什麼沒人教過孩子,他們也知道喝飽奶時東張西望不認真甚至吐出奶頭或奶嘴來給你信號,到了吃飯這件事,你就不相信他們了呢?

正是因為你不知道孩子的饑飽,把食物交給他們,才是一個寶貴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的反應來告訴你答案。大年夜那天,我們吃年夜飯時間比平時晚餐長很多,我家寶寶因為吃飽停止進食了,但大人還在吃,便開始扯自己的罩衣試圖自己脫掉,暗示我們把他抱下餐椅,看孩子多聰明,他一定有辦法和你交流,認真捕捉TA的信號吧。

更何況,哪怕孩子某一頓真的沒有吃飽,對於1歲以內以奶為主的寶寶來說,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幫助TA明白自己的行為和結果之間的影響---不認真吃飯就會餓。家長老是代勞,以至於孩子來饑飽都沒有概念,這不是太反人類了嗎?

另外孩子吃得好不好,永遠不要以和別人家孩子比胖瘦來判斷,大街上的人高矮胖瘦不一,難道都是進食決定的?孩子長得好不好,只有生長曲線一件事說了算。

疑問5:孩子老是玩食物怎麼辦?

把手指食物教給孩子去探索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孩子會出現玩食物或者餐具的現象,如果以一個居高臨下的成年人角度,似乎會覺得孩子是在故意調皮搗蛋,可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從肚子里來到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鮮並充滿魔力的,不管是你今天新做的番茄,還是昨天剛拿出來給TA餐盤。這樣的好奇心是很正常並且很寶貴的,正是由於這份好奇心的存在,才使得他們會不斷的去探索和學習如何這個世界上事物相處,並從中得到成長。試想一下,一個對於新鮮事物無動於衷的孩子,該是多麼可怕。所以請好好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吧,允許TA邊吃邊玩(僅限於餐具或食物,不包括手機等其他無關物品),漸漸的你就會發現,TA慢慢就失去興趣,只會直接拿起往嘴裡塞啦。

如果你的孩子玩食物,就請多備一點食物,掉地上也沒關係。對於玩的過程,不要批評,甚至不要關注,以免形成負面強化。當孩子把食物送進口中時,立即給予一個肯定的表揚。如果還需餵食部分食物,而孩子搶勺子,不妨就給TA,用另一把喂,玩的過程也是幫助TA學習使用勺子。

疑問6:孩子老是玩食物怎麼辦?

孩子自己吃的確比餵食要慢得多,但有沒有想過可能是喂的時候大人人為喂得太快孩子都沒充分咀嚼呢?孩子從看見食物,到努力的抓起,看一看,聞一聞,玩一玩,再到放進口中,細嚼慢咽慢慢品味,這個美好的過程本來就比張嘴就好的狼吞虎咽花時間,更何況孩子慢慢吃多好呀,大人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去享受自己的食物啦。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玩食物玩的太久了,遲遲不肯入口,這種情況我倒是覺得可以適當的握住TA拿著食物的手往嘴的方向送以作為提醒。如果大一些的寶寶經常玩的過久,可以在餐桌上放個沙漏或鬧鐘,告訴他,時間一到就必須下桌,也許沒幾次,他們就會有警惕性了。

疑問7:孩子挑食怎麼辦?

沒有一種食物是不可替代的, 孩子真的不愛吃,用其他類似營養成分的食物彌補即可,過一段時間再行嘗試。或者試著少量混入其他食物中,如果孩子真的不吃,也不要勉強。如果把食物完全交給孩子去選擇或決定,其實不太會發生嚴重的挑食現象,少部分不接受的口味,就交給時間吧。

疑問8:自主進食後,就完全不能再用勺子喂孩子了嗎

在引導階段,之所以提倡盡量讓孩子自己吃是因為在學習吃飯的頭一年,我們需要清楚灌輸給孩子吃飯就是TA自己的事這個理念,等孩子已經完全接受自己吃飯後,偶爾喂喂並不是什麼大問題,這個就像大人用慣了筷子吃飯,偶爾用用勺子,也不會改變你下一頓進食的方式。但需要控制一下勺喂的頻率,不要喧賓奪主。

題外話:1歲前的孩子,輔食儘可能在家吃吧,固定的環境和熟悉的程序對於好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我家寶寶現在外出餐廳吃飯偶爾也會影響進食表現,誰讓外面的燈光這麼好看,走來走去這麼多有趣的陌生人呢~

以上便是我關於小寶寶自主進食引導的一點心得,也算是終於還了之前很多媽媽詢問時的所答應的功課,能幫助你家孩子的自主進食之路走得更加順利一點。

愛是釋放,不是控制,把吃飯的權利還給孩子吧。

推薦閱讀:

2017年中國母嬰家庭人群分析報告
花開十里,不如有你
寶寶換牙時間表,換牙期家長必須儲備的最全攻略
黃聖依,別打「好媽媽」牌了,你和你兒子根本不熟
嘉貝母嬰護理中心:寶寶為什麼會不聽話?

TAG:育兒 | 母嬰 | 嬰兒輔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