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研究部崗位面經(上海)

註:本文描述的是2011年我個人參加摩根士丹利在華合資公司研究部職位(非分析師)的面試流程。距離現在有些年頭了,但我相信對各位知友仍有參考價值。

緣起。2011年3月某天我接到獵頭電話,說是摩根士丹利退出中金後,在上海新成立了一家合資券商(我記得當時《華爾街日報》中文版報道過相關新聞),在研究部有一個適合我的崗位,問我是否感興趣。我欣然應允,遂開始準備面試。

第一輪面試是在上海的外灘中心(蓮花樓),進了會議室才知道是視頻連線香港。面試官是兩位老外,我有點緊張,但他們很和氣,輕鬆聊了幾句天氣後就開始切入正題。

他們主要對我當時的工作(一家歐資投行的外包翻譯)很感興趣,詳細詢問了相關情況(基本沒問跟金融相關的專業問題,問了我當時也基本回答不上來),而且覺得我說的創立了基於CAT的投行筆譯流程感到很新鮮。我當時就感覺:這下有戲。

很快,獵頭通知我進入第二輪,這次是筆試。地點是在肇嘉浜路上的儀電大廈(現在已改名,同音不同字)。門口牆上的公司名字旁還有一個醒目的「籌」字。

第二輪筆試類似於GMAT考試,有選擇題,也有開放式的文字改錯題(這跟應聘的崗位有關)。這種筆試不僅對英文有要求,對投行研究報告術語也必須比較熟悉(如果你常看WSJ和FT而且熟悉裡面的內容,那應該能輕鬆過關)。例如知道什麼是DM和EM。好在我考過GMAT,所以雖然感覺很難,但並非無從下手。

筆試結束後,獵頭突然打電話來說要多加一輪面試,這次是MD(董事總經理)。我有點意外:我這個崗位並不算高階,怎麼會勞煩MD呢?獵頭解釋說:領導出差上海,順道就見見你。

相比之下,這第三輪面試是最輕鬆的。因為面我的MD是台灣大摩的資深董事總經理何資文先生,他一手創建了大摩大中華區研究團隊。這次面試全程中文交流,我跟他談笑風生......應該說,他的人格魅力令我心折,給出的職場建議也讓我至今受用。值得一提的是,外界和大摩研究團隊對何總的評價極高。打個比方,他就像《天龍八部》里少林寺的玄渡大師(「這玄渡大師為人慈和,極得寺中小輩僧侶愛戴」)。

面完MD後就是終面,這次又是兩位老外,都是我未來的同事。終面依舊是蓮花樓,香港辦公室視頻面試。我不再緊張,同時面試前也更努力地刷面經,相關面經在實際過程中還真派上了用場(對方問我:「中國大陸的B股是用哪種貨幣計價?新股投價報告給出的股價是具體數字還是區間?」我幸好刷了面經,對這些問題都能對答如流)。這也是促使我寫這篇過時面經的重要原因,希望對今後想進大摩研究部的知友們起哪怕一點點作用。

終面完後就是回家等消息,我當時業餘時間在重讀《世說新語》,就跟家人約定:一旦拿到offer,就發一條《世說》里的典故作為成功暗號。

2011年4月底左右,我終於拿到了offer。

推薦閱讀:

摩根士丹利的實習月工資有 4W 之高?
為什麼當年摩根士丹利推動中金業務轉型沒有成功?
美國監管部門對大宗商品交易進行更嚴格監管的背景下,為什麼摩根士丹利還在擴大相關業務?布局是怎麼考慮的?
銀行里做 IBD 的人是如何看待做 Quant 的?
Offer 比較:大摩 IT、華為上研所研究工程師?

TAG: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 | 外企面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