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與子:日本戰國時代的父子檔們·北條篇

媽耶寫到本家了

嫡子新九郎之死

日本戰國時代,關東管領上杉家與關東公方足利家長年對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兩家萬萬沒想到,關東爭霸的最終結果竟然是外來戶北條氏獲得了勝利。北條氏是日本戰國時代雄踞關東近百年的大名,出自桓武平氏·伊勢平氏伊勢流的分家備中伊勢氏,初代家督伊勢盛時原本是幕府申次眾出身,為了幫助外甥今川氏親繼承家督,下向駿河國,並藉助從屬今川家、關東兩上杉爭鬥的機會由駿河國侵入關東,最終獨立成為大名。

北條早雲

伊勢盛時的兒子伊勢氏綱擔任家督期間,將家族的苗字由伊勢氏改為北條氏,北條氏亦是桓武平氏出身,原本與伊勢氏是兩支分家。伊勢氏綱為何將苗字改為北條素有爭論,但是北條家曾代代擔任初代幕府鎌倉幕府的執權,掌握幕府實權百餘年,在關東有很深的影響力。而在鎌倉幕府倒台以後,許多北條氏出身的人又都因為被倒幕的建武朝廷視為「朝敵」的關係而隱姓埋名,因此伊勢氏綱才會想要以名門的北條為苗字,減緩關東武士對伊勢氏這個外來戶的抗拒心理吧。

伊勢氏綱改苗字以後的北條家,為了與鎌倉幕府的北條氏區分,又被稱為後北條氏。後北條家在三代家督北條氏康擔任家督期間逐漸將北條家的領地擴大,又打敗兩上杉、古河公方、里見氏等關東群雄,成為關東的一大霸主。

北條氏康早年有個嫡長子,為正室夫人今川氏親的女兒瑞溪院所生,幼名推測是西堂丸,大約在天文二十年(1551年)末左右元服,以家祖伊勢盛時(北條早雲)以來歷代家督繼承人都會採用的假名「新九郎」為名。然而,這個「北條新九郎」比較短命,元服的次年三月二十一日就病逝了,在北條家的菩提寺早雲寺里修建了天用院作為他的菩提寺,法名天用院殿雄岳宗榮大禪定門。

北條新九郎並沒有文書流傳後世,實名與享年並不明確,按照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通常元服的十五歲或十六歲年齡推測,逆推回去便大約是天文六年(1537年)出生。不過他的同母弟弟北條氏政出生於天文七年,北條氏康和瑞溪院再怎麼能幹,兩年生兩台也是有點難度的,因此日本學者黑田基樹便推測,北條新九郎的出生年份很有可能是再往前一年的天文五年。

三代家督北條氏康

北條氏康的嫡長子北條新九郎逝世,他便需要再確定一位新的繼承人,於是天文七年出生的嫡次子北條氏政便成為北條氏康的首選。北條氏政與北條新九郎同樣是瑞溪院所生,幼名松千代丸,這是天文十八年(1549年)公家飛鳥井雅綱(教今川氏真踢球的那哥們)來小田原城教授西堂丸(北條新九郎)與松千代丸(北條氏政)時傳授書上所寫的,由此可見戰國時代千萬不要送小孩去學踢球。

北條新九郎死後兩年至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六月之間元服,具體元服時間不明,按照推測應該是北條新九郎死後的天文二十二年下半年後元服。北條氏政也採用了歷代繼承人都會用的假名新九郎,取名北條氏政,宣告著他按照順序成為了北條家的家督繼承人。

北條氏政的家督相續

北條氏政初次見於史料是在天文二十三年六月北條氏康發給室町幕府的文書之中,北條氏康向室町幕府彙報嫡子北條氏政元服,同時向室町幕府申請幕府相伴眾的地位。相伴眾是領有一國或以上的領地的大名才能擁有的家格,從二代家督北條氏綱開始到北條氏康都獲得了相伴眾的地位,與幕府關係素來不錯的北條家此舉是想要讓幕府承認北條氏政作為北條家的下一代繼承人。同年十二月,北條氏政迎娶了甲斐國的大名武田晴信(武田信玄)的女兒黃梅院。

武田晴信(武田信玄)

北條氏政初次發給文書是弘治元年(1555年)五月發給武藏國世田谷的豪族吉良氏的家臣大平氏的文書,此時北條氏政應該是出陣在外,該文書是對前來參陣的大平氏的感謝。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陣並非是北條氏政的初陣,北條氏政的出陣原因不詳,但是按照這年春季到秋季之間北條家侵入房總半島的軍事行動來看,出陣原因為侵攻房總半島的可能性比較高。當年的閏十月,北條氏政又對陸奧國的白川結城氏發出了外交文書,這是北條氏政以北條氏康繼承人的身份所進行的外交活動。弘治三年(1557年),北條氏政又相繼給下野國的那須氏、紀伊國高野山的高室院發出了外交文書。

從永祿元年(1558年)十月開始,北條氏政發出的文書便出現了以支配領國為目的文書。當年十月,北條氏政給相模國中郡的大應寺發出了禁令文書,十一月又發出了命令家臣進入武藏國河越城作為支援的文書。這兩個月之所以接連由北條氏政發出文書,很有可能是因為此時家督北條氏康出陣上野國,由北條氏政作為留守在小田原城處理政務的原因。

現在的小田原城天守閣(重建復原)

永祿二年(1559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北條氏康將家督之位讓給了時年十九歲的北條氏政,此時北條家的領國內爆發了饑荒,正如筆者在前文武田篇里所言,領國爆發天災時家督通常都會施行德政或者隱居,北條氏康很有可能希望新家督北條氏政的出現能夠使得領內百姓增加信心,再度復興。

北條氏政擔任家督以後,北條家也開始實行了「御兩殿」的雙頭政治模式,軍事行動由父子共同出陣,對外的外交任務則由北條氏康來處理。永祿四年(1561年)三月開始,北條氏政給譜代家臣發去感狀,確定俸祿,北條氏康則分擔了北條氏政的擔子,負責給國眾家臣們發去感狀和確定俸祿。不過北條氏政的家督之位想要名正言順,就必須也同國眾建立主從關係,因此在永祿六年的文書之中,改由北條氏康與北條氏政共同連署。

永祿九年(1564年)五月,北條氏康因為年老不再出陣,從這以後北條軍出陣的大將之位便由北條氏政擔當,北條氏康則負責留守小田原城。在這期間,北條氏政續任了左京大夫的官職,這也是北條家的歷代家督擔任的官職,而北條氏康則改任相模守。

北條家的滅亡

有一則逸話中說,北條氏康曾經與北條氏政一同吃茶泡飯,茶泡飯是需要往飯里加湯的,結果北條氏政倒湯時倒少了,再倒的時候又不小心手抖倒多了。結果北條氏康突然惆悵地嘆了口氣說:「唉,我們北條家就快要滅亡了啊。」

《真田丸》中高島政伸飾演的北條氏政

北條氏政聽了,緊張地問父親怎麼回事。

北條氏康回答到:「你身為下一代家督,卻連吃飯加多少湯都沒有數,要是處理政務也這樣沒有逼數,我們北條家怎麼會不滅亡呢?」

北條氏政:「……爹你要是想罵我直說……」

這其實只是後世因為北條家在北條氏政手上滅亡後事後諸葛亮所創作出來的逸話而已。

永祿十年(1567年),北條氏康從這年開始停止了與國眾家臣們的聯繫,發給國眾家臣的文書全面改為北條氏政一人署名,北條氏康則專心作為北條氏政的後盾留守在小田原城。

上杉謙信

次年十二月,因為甲斐武田家撕毀甲相駿三國同盟的原因,北條家與武田家成為了敵對關係,這一年北條家開始與原本的仇敵、繼承山內上杉家的上杉謙信聯盟,共同對抗武田家。然而,北條氏政並不是老奸巨猾的武田信玄的對手,武田信玄故意放出自己將出陣攻打武藏國的謠言,並對武藏國派出了一支先遣軍隊,使得北條氏政與北條氏康誤判了局勢,讓北條氏政率軍出陣武藏國。武田信玄則趁著北條氏政出陣武藏國的期間,偷偷出陣駿河國,攻下了北條家在駿河國佔領的大宮城等城池。

在與武田家對抗的期間,北條氏康均是作為北條氏政的代理留守小田原城,出陣的戰事都由北條氏政負責。不過北條氏康也十分看重與上杉家的同盟,並不擅作主張,而是等待北條氏政歸陣以後,才讓北條氏政與上杉謙信交換同盟的起請文。

北條氏康長年與上杉謙信敵對,因此此次與上杉家的同盟實際上是在以北條氏政為首的新興家臣們所支持的,北條氏政認為只要能保證現在的既得利益,與上杉謙信同盟對付武田家也並非不可行之事,而北條氏康也只得對此妥協。兩代家督的外交路線雖然不同,但是為了保證北條氏政的家督權威,興許是北條氏康故意退讓也說不定。

北條五代勢力擴張圖

元龜二年(1571年)十月,北條氏康病逝,北條家也從雙頭政治改為北條氏政獨攬大權,北條氏政統治北條家的時期,關東管領上杉家在關東的影響力完全被北條家取代,確立了北條家在關東的霸主地位。然而,此時的北條家雖然在北條氏政的統治下不斷擴張領地,天下大勢卻由不得北條家再作為一方霸主了。

天正三年(1575年),武田家與德川家爆發了衝突,在長筱設樂原合戰一戰中,得到了織田信長援軍的德川家康一舉在此戰中擊敗了驍勇善戰的武田軍。武田家在此戰中戰死有力的家臣與國人共百餘人,走向了衰弱,而取得長筱設樂原合戰勝利的織田信長卻逐漸走向了天下人之路。

天正八年(1580年),北條氏政向織田信長表達了願意臣服織田政權的意思,隨後讓出家督之位,讓嫡子北條氏直出任北條家的家督。在這之後的北條氏政與之前的北條氏康一樣,成為北條氏直的後見人,在家內實行雙頭政治,協助北條氏直處理政務。

織田信長

天正十年(1582年),武田家被織田信長消滅後三個月,織田信長也在本能寺之變中喪命,北條氏政趁機再度從織田政權內獨立,開始構筑北條家在關東的最大版圖。然而,這所謂的最大版圖也只是北條家的迴光返照而已,認不清天下大勢的北條氏政竟然與繼承了織田政權的羽柴政權對立,雖然在天正十六年(1588年)北條家表示臣服羽柴秀吉,並表示北條氏政會上洛出仕羽柴秀吉,但是這個想法卻並沒有變成現實。

羽柴秀吉(豐臣秀吉)

天正十七年十一月,北條氏政進行上洛準備的期間,北條家與真田家爆發了上野國的名胡桃城奪城事件,擔心會因此被羽柴秀吉處罰的北條家急忙停止了上洛的計劃,竟然開始與羽柴秀吉討價還價起來。結果,羽柴秀吉發起了針對北條家的全國性質的征伐,與羽柴秀吉頑抗到底的北條家在小田原城籠城失敗,最終開城投降,遭到改易,不過北條家雖然在德川家康等人的斡旋下保存了下來,但是戰國大名北條氏卻在此就滅亡了。

小田原城圍城

北條家在名胡桃城事件發生以後,不但不趕緊奉命上洛向羽柴秀吉解釋,反而與羽柴政權談起條件來,這並不一定是因為北條氏政心裡沒有逼數,而可能是身為關東霸主的北條家不願輕易放下尊嚴向天下人屈服的表現吧。

推薦閱讀:

父與子:日本戰國時代的父子檔們·長宗我部篇
上杉憲政日記(4)
《西鄉殿》第十二集《強運的公主》劇評
父與子:日本戰國時代的父子檔們·今川篇
高松宮妃喜久子殿下的隨筆《談談慶喜公》

TAG:日本戰國 | 日本歷史人物 | 北條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