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永澄:驚!系統學習真的是一種詛咒

1

你的優勢終將成為你的天花板。

這句話多可怕啊,我已經遇到無數次了,就說這個公眾號里寫的文章都寫過幾次,比如:

  • 認為自己從2003年開始寫作,當時就按照自己的套路在博客上寫,完全不管別人怎麼想,於是錯過了微信公眾號的紅利期。
  • 認為自己的課程系統,覺得系統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覺得其他人的不系統,就看不上別人。
  • 認為自己2012年就開始做社群,現在很多小白都是後來者,我總在倚老賣來,看不上後來者。
  • 認為只有系統化學習才是關鍵,碎片化的知識就不是知識,也懶得去學習。

誒,優勢確實容易成為天花板,因為越熟悉的東西就會產生路徑依賴,走得順利了,自然就不願意去調整。有個神奇的概念叫做熵,這是個熱力學概念,但是它卻可以用在系統論中,一個封閉系統的熵越多,也就是說這個系統離沉寂越近。優勢將系統封閉,而偏見大幅度提高了熵增的速度!

想明白了之後,忽然發現之前的自己蠢爆了。

越是熟悉的路徑依賴,越是容易產生某一種DNA。我有個小侄子高考失利,成績非常差,問了他原因,他說平時自己最厲害的作弊手段,到高考中竟然完全無效了。當你的DNA是作弊的時候,你就會依賴各種抄襲的手段,等到作弊無效的時候,你的天花板不就自然顯現了么?

優勢之所以會限制自己的發展,關鍵有一個詞:大周期,這是一個概指詞,包括時間和空間。比如說我侄子在高中三年的周期中,都沒有遇到天花板;比如我從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中都沒有遇到互聯網營銷;比如工業時代的二百年里人類都沒有考慮基於信息流轉的協作;比如牛頓三大定律在若干年中都沒有遇到微觀和光速……

福音是一種詛咒。李善友老師談到認知之內叫知識、認知邊界之外叫見識,越是穩定的系統,詛咒越強,只有不確定性才可以打開封閉系統,讓系統生存的時間更長!

2

好了,拽文結束,可以認真寫文章了。

今天的重點是:系統學習是一種詛咒。所謂的系統學習,大約可以理解為找到某一個主題,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學習,並且持續深度學習,了解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係、框架和模型之間的嵌套、哪個是一手信息哪個是作者演繹、如何結合自身應用在生活指導實踐等等。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手段,直至目前還被廣泛地應用在高級學習者身上,我在《我打賭,你的學習很少設置目標》中還特彆強調了我要有個學習軸心。使用系統學習方式可以幫助自己在某個領域持續投入,獲得多層次的表徵,更容易成為高手。

這麼好的方式為什麼成為詛咒?就是因為它很容易產生路徑依賴,因為大周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路徑依賴我已經拽文說的明白了,優勢必然成為詛咒,不過你如果沒有偏見,這種詛咒會晚點來。不過,晚不晚都不是關鍵了,而是環境變了:我們每天的24小時都在被越來越多的人、事、物給瓜分,時間變得稀缺。我的一個大學同學目前在中科院做某生物材料研究,以前他都不上網的,現在經常在若干群里交流學術心得、我也在SMZDM上發現他寫了若干帖子……

碎片化不再是趨勢,我們已經生長在碎片化的時代里,不僅時間碎片,知識也變得碎片,注意力更是碎成一地。

3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是不是還要強調系統學習?

當然要強調啦!平庸的方法只能得到平庸的收益,如果大眾都在熱衷於碎片化的生存方式,那你更要逆流而行,難走的路收益大。你看看我,我就是一個典型被動碎片化的人,一個創業者,工作學習生活千條線,每個都要投入關注,慢慢的我發現我竟然沒有時間去學習了。要知道,不學習就得死(熵增),為了自救,我用了晨間學習法:每天10點必須睡,無論發生什麼都去睡,然後早晨4點到4點一刻起床,用早晨的3個小時來進行系統化學習。

每天早晨,我的讀者群的夥伴就會在一起共同學習、彼此討論,我們都知道這樣成長地很快,所以,我們把標準定得很高,別人看起來會覺得我們真拼。沒有什麼拼不拼的,為了避免那麼快死掉,我覺得這是應該的。

系統的意義在於稀缺啊!我的頂級自我管理課程——做自己的CEO,每個人收費14800元,已經滿員並排到明年上半年了。這就是系統的力量,從價值的角度來看待目標、知識、行動、問題管理,這就比單獨講某一個細分要更有力量。你看看很多人的某某管理課199元都沒有人報,原因也在這裡,沒有系統化的積累,就不具備溢價能力,品牌和影響力都很難形成。

即便如此,我還是寫了篇幾乎是聲明的文章《誰說時間被打成碎片,就不能高效學習了》,表明我的立場:系統化學習重要,碎片化學習也重要!如果在偏見的角度來看:系統和碎片是對立的,要系統化就不要碎片化,這樣顯得自己系統化的血統不夠純正!

呵呵,果然是偏見,狗才要談血統,一個學習方法談什麼血統?如果你又會系統化學習、又掌握碎片化學習,那才是高手啊。就好像你是一個投資房地產賺錢的人,你會因為自己血統正而不去考慮股市投資么?唧唧歪歪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不行,但凡啥方法都能掌握的人,都偷偷去賺便宜去了,還會談血統問題么?

4

碎片化那真是千姿百態,我只是說說我的碎片化學習方法。我先給你說個基本的認知科學的知識點:信息在大腦中的組成方式就像積木一樣,一塊塊地組成的,如果這些塊之間聯繫在一起,你就會有一種知識網路的打通感,而沒有產生聯結的信息塊,就會讓你產生困惑(其實,這就是知識阻塞的本質)。

通過這個知識點,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重要推論:學習的結果,形成組塊最重要!

注意這個推論中,沒有談到時長的問題吧?也就是說,你是一次性學習5個小時還是一次只學5分鐘,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要素,重要的是是否可以產生一種叫做組塊的學習結果(一定要好好理解我當下論證的意圖,不是最重要的,也是很重要的,畢竟思考的啟動和深入是需要時間的,時間短的話,你的組塊質量層次是比較低的啊)。所以,碎片化學習的關鍵是要產生組塊!

5分鐘的時間,很多夥伴會去聽段知識音頻,但是我的方式有不同,我會去聽4分鐘的知識音頻,然後用1分鐘的時間形成組塊。

實現組塊的方法來自陽志平老師介紹的波卡納夫的卡片,我會把知識點形成一張張卡片。這個卡片可以是實體卡片,也可以是電子卡片。我兩種都用:

  • 實體卡片:請去馬雲家搜索卡片紙即可;
  • 電子卡片:我用三種軟體來做卡片,分別是備忘錄、Mindnode、ProcessOn,分別來做文字卡片、關係卡片、流程卡片。

並且,作為一個高階自我管理者,我的桌面大約是這樣的:

你看我的常用Dock中就沒有微信、電話,而是個人知識輸入系統PKIS和個人知識輸出系統PKOS,對我來說,最大的價值就是知識的封裝,而不是在微信中聊天或者跟誰打電話。(至於屏幕上紅色的數字,是很多人關注的重點。如果你關注的話,那就問問你的注意力都在關注什麼,那麼容易就被觸發器給激活了呢?要知道iphone有高級的搜索功能,完全不用考慮紅點是啥啊。如果你真的受不了紅點的刺激,我有個辦法送給你:你可以開展攢紅點遊戲,看看第一排文件夾和第二排中哪個紅點多,玩一段時間,你就會不太關注紅色數字了。)

看一下我的PKIS文件夾里都有什麼,就知道我的碎片化輸入源了:

  • 印象筆記 + 聲之夢:我會把微信文章存到印象筆記,然後用聲之夢的方式來把文字轉成語音,用聽的方式學習;
  • Instapaper:所有稍後閱讀的內容,都用語音的方式給讀出來;
  • 得到:我訂閱了所有的付費訂閱,每天通勤時間必備;
  • 喜馬拉雅:嗯,主要是為我的好朋友們的喜課推廣的,然後就是郭德綱;
  • 開智學堂:異類聚集處,大量卡片生成處;
  • 新生大學:總是有些奇怪的東西出現;
  • 混沌研習社:總是要聽聽創業者的新動向吧;
  • 變速MP3:我現在每分鐘聽音速度可以到350字,太慢的MP3會讓我崩潰。

    你看,我是一個耳朵系的人。

5

我們通過認知科學的知識點,還可以推導出另外一個極為重要的知識點:光有組塊只會讓你困擾,最重要的是組塊之間的聯結!

說實話,我沒有好方法,我嘗試著找過很多工具來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個方案就是標籤,用各種標籤雲工具,比如說點博等,都沒有辦法有效解決。因為任何一個信息組塊通過聯想都可以產生無限元標籤,再者,也沒有一款好工具,因此,我用了笨方法——定期翻看卡片,效果還可以的。

但是,作為一個搞目標管理的人,你知道的,我會考慮效率問題,因此我也形成了一個三層次知識輸出系統,卡片作為第一個層次,在第二個層次——文章層使用時,就可以把卡片形成聯結,產生更大價值。這個方法會更有效,未來我會用專門的文章來說明方法和套路。

我建議你可以自己試試看,多積累卡片,定期(每周兩次)重新翻看這些卡片,你會擁有他人難以體驗的打通感。如果你還能夠用目標導向式的學習方式,可以系統學習,那你的學習效能可以瞬間飛起來的。

關於學習方法的系列文章,已經完成了找到學習目標、增加學習深度、藉助高手錶征三篇,今天的主題是如何在原有基礎上將學習效率最大化,我使用的方式是碎片化學習技能的掌握。

碎片化不僅僅在技能端可以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會帶來不確定性!這個話題我暫時不展開說,但是,不確定性是讓熵增減速的有效方式,從大周期上看,它可以讓系統的生命延續更久,這才是碎片化最重要的意義。

最後,我放出我的大神導師歐陽偉老師的話:

我想,歐陽老師的話,就是對不確定學習方法的一個非常好的詮釋,理念、方法、工具都有了~這也是他持續強大的方法吧?

易仁永澄,助力職場青年的個人目標達成。

個人公眾號:永澄老師(YCMentor)要想目標達成,就找易仁永澄!

推薦閱讀:

永澄:月度目標制定方法詳解-04
永澄:現在開始,積累你的概念庫吧!
永澄:寧可拖死,也不開始,因為你掉進了這個怪圈
永澄:停!不懂學習方法就會讓自己瞎折騰!
「個人成長操作系統」系統動力原理分析框架-02

TAG:目標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