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先生的水平究竟如何?(之一)

(本文涉及古文字學,篇幅略長。重點在末尾,若能做到,全篇皆為廢話矣)

近來,一位「白雲先生」在 Internet 上橫空出世,以「弘揚聖人之道」為己任,觀其言行,於文法理工農醫似無所不窺。但名滿天下,是非隨之。毀之者指為納粹,譽之者舉為聖賢,孰是孰非?本文主要從語文的角度,以二流的專業精神剖析之,請諸君聽我慢慢道來。

一、語文問題

凡語言者,必有古今之異,地域之別。眾所周知,漢字自甲骨、金文、篆、隸、楷、行,一脈相承,替我們了解中華民族的先輩們偉大又可愛的思想省去不少麻煩。話雖如此,若要解讀古代文獻,作為中國獨有的武林秘籍,訓詁是必不可少的語言工具。

《說文》:「訓,說教(說釋而教之)也」,「詁,訓故言也」。近代學者黃侃說,「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即引申之謂。訓詁者,用語言解釋語言之謂。」 —— 兩個字的題目就引申出這麼多文章,好麻煩喲!所以,雖然古書上的字咱們個個認得,但若要了解華夏傳統文化,還是應該從準確地理解老祖宗的語言開始。

近日,欣聞白雲先生解讀《論語》二篇,借來一觀,不禁啞然失笑。茲舉例說明:

1 《論語 ? 學而》第一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首先我們來看看黃侃先生的弟子、語言學家楊伯峻的譯文(以下簡稱楊譯):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1】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註:實,現實地、現場地。孔子所教科目如禮、樂、射、御都需要現場習演。)

白雲先生譯文(以下簡稱白譯):

孔子說:「學先聖之道,並不斷的勤以修習,得道之後,難道不應該自覺地弘揚聖人之道嗎?有同道中人,聽了我的學說,而從遠方前來問道,還有比這件事更令人高興的嗎?我向他論述了我的道,即便他沒有領會,我也不會感到生氣和失望,因為一個人只要肯入道,即便沒有明道,他也已經是一個君子了。」

白雲先生按語(以下簡稱白按):

世人注《論語》,不下幾千家,但大多數人,第一章開篇的三句,入道篇,幾乎都給註解錯了。入道篇一錯,基本上後面全錯。尤其是把說通假為悅,更是淺人妄人之見。讀聖人書,難道就是為了躲在自己小屋子裡面,天天自娛自樂嗎?顯然不是這樣的,讀聖人書是為了弘道,弘道則是為了經世致用,讓天下變的更加太平,讓百姓生活更加美好。正所謂,無財者謂之貧,學道不能行者謂之病。

作者按語(以下簡稱作者按):

幾千年來無數大學者對「說」通「悅」都認為無需解釋。要否定,可以。但論證語言問題,得給出基於語言學的解釋,要麼根據當時談話背景還原出話外之音,而不是給出一篇道理(「難道就是躲在屋子裡自娛自樂」云云),這樣的證據是蒼白無力的。一句「前人都註解錯了」倒是輕鬆地避免了所有麻煩,這可以唬住普通人,能唬住有古典文學素養的人嗎?全中國中文系的老師、同學,能答應嗎?

那麼,為什麼「說」字,一定是「喜悅」的意思呢?

首先,「說」「悅」二字同源,音近義通,甲骨文中都寫作「兌」,如下圖:

「兌」有談說、喜悅的意思。《說文解字》:「兌,說也。從兒,?聲。」(兌,即說。字形採用「兒」作邊旁,「?」作聲旁)。林義光《文源》:「?非聲(?字不是聲旁),兌即悅之本字 …… 從人、口、八,人笑故口分開」。《釋名?釋天》:「兌,悅也,物得備足,皆喜悅也。」《莊子?德充符》:「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陸德明釋文引李頤曰:「兌,悅也。」

其次,「悅」字是後起字,誕生時間不早於戰國後期,此前以「說」字來表達「悅」的意思。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一書中說,「人們總以為先有一個『悅』字作為本字,只是經常寫一個『說』字來代替它。這是一種誤解。既然是先有一個本字『悅』,為什麼上古的經書中不用,倒反寫成『說』字呢? 合理的解釋只能是: 上古沒有『悅』字。戰國時代有些書(如《莊子》),『說』、『悅』並用,可能是後人改的;經書不見『悅』字,是因為後人認為它是『經』,不敢改,所以才維持了原樣。《孟子》有『悅』字,那是因為《孟子》到宋代才被尊稱為經。許慎《說文》沒有收『悅』字,這說明許慎時代『悅』字或者還沒有產生,或者是產生了,但因它是『俗字』,所以沒有收。」

讓我們看看同時期其他儒家著作。

《周易?益卦》:「益,損上益下,民說(同悅,喜悅)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詩經?召南》:「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同悅,喜悅)。」

《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同悅,高興)。」

《論語?雍也》:「非不說(同悅,喜愛)子之道,力不足也。」

《論語?子路》:「君子易事而難說(同悅,取悅)也。」

可見,春秋時期「說」作「悅」解是普遍情況。

再次,若「說」字此處釋為「談說」,語法搭配錯誤,文義不通。若是「說話」的「說」,要麼是「不應說乎」或「不當說乎」,要麼後面接個「者」或其他內容,「亦」和「說」一定不能單獨搭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學了,然後按時演練溫習,不也說嗎?這樣解釋通順嗎?退一萬步來講,就算是「談說」,也不能翻譯為「弘揚」,「宣」或「布」字才是「弘揚」。

最後,從「學而時習之」到「人不知而不慍」,全句排比,前後對應。「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相互對應,表事件,為因;「不亦說乎」、「不亦樂乎」、「不慍」相互對應,表心理狀態,為果。因此「說」與「樂」、「慍」一樣,應當是一種心理狀態,當釋為「喜悅」。

除了「說」字一義,這段翻譯其他的語文問題如下:

(1)隨意增刪原文。如,「學而時習之」譯為「學習先王之道」,「不亦樂乎」譯為「還有比這件事更令人高興的嗎」,「人不知」譯為「我向他論述了我的道,他沒有領會」,「慍」(怨、怒)譯為「生氣和失望」。「先王之道」、「更」、「我向他論述了我的道」、「失望」這幾個意思,不知是從天上掉下的,還是地里長出來的。退一步說,假設這是白雲先生掌握了《論語》的宏旨精義按大意翻譯出來的,那麼下面這些問題就太不應該了。

(2)「學而時習之」的「時」字,周秦時期作副詞用,意為「在一定的時候」。《孟子》:「斧斤以時入山林。」 「時常」是後起的意思。

(3)「並不斷的勤以修習」,「不斷地」寫成了「不斷的」。關於助詞 「的」、「地」、「得」的用法,可查閱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4)「並不斷的勤以修習」,「不斷」和「勤」的語義重複。

(5)「不亦君子乎」的主語是「我」而不是「他」。全句排比,從「不亦說乎」、「不亦樂乎」到「不亦君子乎」,主語一致。若主語是「他」,則原文應為「其不亦君子乎」。

2 《論語?學而》第二章: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楊譯:

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白譯:

有子說:「一個人孝順自己的父母,尊重族人里的長者,有這樣品德,卻好犯上的人,是極少的。不好犯上,卻喜歡作亂的人,從來沒聽說過。君子以孝順父母,尊重長者為做人之本,這是確立人倫綱常的根本。人與人之間的倫理確立了之後,這樣人倫之道才能產生。所以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白按:

有子是孔子的一個弟子。弟同悌,意思是尊長。第一章是入道篇,本章是行道篇。

作者按:

大家都知道「弟」同「悌」。悌是儒家倫理道德之一。它的意思是否是「尊長」呢?

「弟」,是「悌」、「第」的本字。弟,甲骨文寫作

,由倒寫的「戈」(武器,如下圖)和「己」(即紀、綁)組成,如圖:

表示纏束戈戟木柄,以增強其韌性。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弟,象繩索束戈之形。繩之束戈,輾轉圍繞,勢如螺旋,而次第之意生焉。」所以,「弟」造字本義是以繩束戈,後來衍生出「次第」、「兄弟」等意,又由「兄弟」衍生出「敬順兄長」(悌)的意思。

《墨子》:「為人弟必悌」。

《說文解字》:悌,善兄弟也。

《說文新附》:悌,善兄弟也。從心,弟聲。經典通用弟。

《新書?道術》:弟敬愛兄謂之悌,反悌為敖。

由此可見,「悌」字無論如何都不應脫離「兄弟」的意思。不知白雲先生為何譯為「族裡人的長者」?翻譯《論語》,儒家的基本概念可不能弄錯呀。

3 《論語?學而》第七章: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楊譯:

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盡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這種人,雖說沒學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白譯:

子夏說:「以賢能之人為榜樣,看到賢能之人,就能肅然起敬並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侍奉父母,不遺餘力。輔佐君主,能全身心的把自己奉獻給國家。與朋友相交,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在我看來,他和學過的人是一樣的。」

作者按:

孔子教弟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天下皆知。事實上,六藝是古代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將「學」譯成「文化教育」,何以故?想當然耳。

4 《論語?為政》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楊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

白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學習先王之道,三十歲的時候學有所成。四十歲的時候,知理之當然。到了五十歲,知理之所必由,皆受之於天而成。六十歲時,知天下通於一道,亦能以一道而通天下。故能一通百通,聞聲而盡知天下事。到了七十歲,乘物游心,而不違物理人倫,不逾法度禮制。」

白按:

流俗的註解,對這一段誤讀比較多。三十而立,不是成家的意思,而是成道的意思。耳順也根本不是指,聽到不好聽的話,也能覺得內心舒服。這樣根本不是耳順,而是不知羞恥。

作者按:

這段槽點太多。除了以上提及的刪改原文、望文生義等問題外,就提兩點吧:

首先,「三十而立」。這裡若是「成道」的意思,那麼據後文「四十不惑」,也就是說,孔子從三十歲成道到四十歲期間有很多疑惑。這是成道嗎?成道不應該是大徹大悟嗎?

其次,「天命」。「天命」是中華傳統文化當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概念。作者學識有限,想來想去,只得強做如下解釋:人在天地間的命運,包括性格、事業、婚姻、財運、壽命、社會發展、國家興衰等等。知天命的「方法」包括西方的占星術、顱相學、心理學,東方的命理學等等。人們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即是此中之義。實際上,道家五術「山、醫、星、相、卜」,後三者都與「天命」密切相關。白雲先生以道家聖人自詡,不會不知道吧?為何把「五十而知天命」胡說八道地翻譯成什麼「知理之所必由,皆受之於天而成」 —— 「知道理必然的由來」,這是漢語嗎?

最後一點最有意思。白雲評論說,聽到不好聽的話也覺得內心舒服,這是不知羞恥。這就非常搞笑了,假如別人說錯了,抑或是個噴子,你聽了不理他,這也是不知羞恥嗎?邏輯上能自洽嗎?

5 其他語文問題

除了上文提及的小學語文問題、中學語文問題,白雲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為文蕪雜,即啰嗦。

華夏自古文學昌盛,古代辭賦文章力求語言精鍊,今之詩歌、散文、社論、公函等所有文體,亦復如是,「文貴其簡也」。這不單單關乎文字的優美,也關乎邏輯能力 —— 能否把問題講清楚。茲舉二例:

(1)到了五十歲,知理之所必由,皆受之於天而成。——《白雲先生解〈論語〉為政篇第二》

作者按:

「皆受之於天而成」,可改為「皆天成」。

(2)一帶一路為什麼以基建投資作為突破口?這個問題也很簡單,用我們經常講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要想富先修路。也好比說,想自己做飯吃,就得先有個廚房。有了廚房,才能炒菜,炒菜炒的好吃了,才能開個飯館,開了飯館,才能掙錢。所以,中國後面首先要幫亞歐非的廣大人民先修條路,再蓋個廚房。有了路,它們才能把自己家的土特產,比如農產品,礦產品,原材料等運輸出來賣掉。有了廚房,他們才能生產商品。能生產東西之後,大家才能貿易。貿易需要結算,這時候我們的銀行才能提供服務。我們的銀行提供了服務,人民幣國際化,也就水到渠成了。總體的路徑就是這樣的。——《WTO已死,一帶一路將主導世界》

作者按:

四個字「中國經驗」,再加六個字「要致富,先修路」,足矣 —— 七歲孩兒懂得,八十老翁懂得,不必如此絮絮叨叨。

6 優秀的現代文是什麼樣的

那麼,中華民族現當代的才智之士是怎樣為文的呢?在此舉例三篇,與大家一同分享吧!

(1)毛澤東:《為人民服務》,1944年

地址:sohu.com/a/156394638_80

(2)何新:《共和國與太陽同在》,1990年

地址:news.uc.cn/a_7933393951

(3)孔慶東:《47樓207》,2009年

地址:99lib.net/book/2457/736

7 語文與「賽先生」

對於語文問題,北大中文系老師孔慶東這樣說道:

語文是一切,覆蓋一切,穿透一切。語文所訓練的是人對一切文明符號的理解力和創新力 ……你看我們古人一天到晚不就是學「語文」嗎?學完了就什麼都能幹,判案子,修水利,打鬼子,搞經濟,堂堂五千年中華文明不都建立在「語文」上嗎?一切其他學科,不都是用語文表達出來的嗎?

這聲音有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從這一角度講,判斷白雲先生的作品是真是幻、是好是壞、是人話是鬼話,我們首先要從語文角度來「判」案。這便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另一方面,我還想談談一位民國時期的人物 —— 陳獨秀稱他為「賽先生」,我們是不是快將他忘了呀?

科學,代表著理性的精神。什麼是理性的精神?理性的精神就是懷疑的精神。哪怕是偉大有如孔子、馬克思的話,我也要想想是不是對的,有疑問,去查證、去實證、去體行。神農嘗百草如是,司馬遷遍訪名勝古迹如是,許慎的「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如是,毛澤東同志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論持久戰》,更是科學精神在社會實踐領域傑出的代表。

這樣的精神,不僅適用於科學界,同樣也適用於人文領域。當我們分不清真真假假時,當我們辨不明妖魔鬼怪時,當我們想求真知、探索人生的道路時,理性的精神,會為我們照亮所有的黑暗與迷途。

判斷一個人的水平也一樣:與其提問,不如動手查證。答問的人有主觀性,證據則沒有。不要讓一百年前的「賽先生」,僅僅停留在口號中,那會寒了先輩們的心。科學就是要敢於質疑,勇於查證。

真金不怕火煉,全部論證已陳述如上。不論點贊還是拍磚都歡迎。不過說句實話,作者寫這種規規矩矩的文章,感覺挺難受(sòu)的,哈哈。


推薦閱讀:

講傳統不是因為它是傳統,而是因為它是好的。
如何「挑」一隻趁手好用的建水紫陶蓋碗
《爸爸去哪兒五》為什麼華人普遍熱愛中國傳統文化?
粵劇千年傳承,源於紅船,興於紅船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多少是優秀的可以繼承的?都有哪些作品?

TAG:傳統文化 | 社會時事 | 中國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