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最近為什麼在知乎寫起了文章

去年平安夜,寫過一篇關於新年計劃的回答,當中說到希望 2016 年能夠完成知乎粉絲破萬的成就。

計劃剛開始執行的時候還挺順利,總能找到一些自己能夠回答的專業問題,而且業餘時間也相對充裕。後來過完年換了一家公司,負責一個全新的需要快速迭代的項目,於是便開啟了一周七日幾乎天天需要加班的生活,知乎計劃被迫暫停。

大致到了七月時,工作的強度開始緩和了下來,打算重新拾起知乎計劃時卻經常發現無題可答。要麼沒找到好的問題,要麼一些問題已經有太多人回答了,再回答的意義不大。我覺得這是知乎尷尬的一個地方,專業性的問答出現頻次明顯比以往低了,平台上充斥著對各種時事八卦的討論。這樣導致一些有著潛在好內容的用戶無法找到合適的機會進行輸出。

然而幸運的是最近知乎推出了寫文章功能。和以往的專欄文章不同的是,寫文章功能並不需要圍繞著特定的主題進行創作,而是可以隨意撰寫。這意味著我無需再刻意去尋找適合自己回答的問題,也能分享心中的想法。

雖說如此,但要保持相對穩定和高頻的輸出,還是有難度的。怎麼才能做到持續地創作呢?自媒體們是如何一天一更的?新的靈感從何而來?回想每天的生活與工作,似乎並沒有太多新鮮可玩味的事。事實卻是如此嗎?抑或只是自己對生活已經變得麻木?帶著這樣的質疑,我深思了一遍,發現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經歷著不同的事情,誰也無法完全預知第二天會是怎樣的。我們需要把眼光聚焦,靈敏地豎起耳朵,捕捉生活中那些不一樣的地方。而不一樣的地方往往出現在細節之處,稍不留神就會溜走,就像《哈利波特》中的金色飛賊。我們需要緊緊地抓住它,將其擴展,靈感的天空將變得逐漸明朗。

意識到這些的時候,我的腦袋忽然振奮起來,感覺再也無需為無事可寫而鬱悶。並且心中已閃現出不少不錯的想法,這些想法都可以被記錄到話題庫中,成為未來創作的素材。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產品工作,每天瀏覽數據、閱讀用戶的內容、觀察著產品王國里發生的一切,然後去思考,把一個個靈感記錄到需求池中。這似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難道不是嗎?

除此以外,我還想起了一部自己十分喜愛的電影,名叫《貝拉的魔法》。電影里講的是一個過氣的著名作家年老時回到鄉下想要尋回創作的靈感,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對母女,並教授小女孩在創作的時候不應該去想眼前有什麼,而應該去想沒有什麼,以及為什麼會沒有。當類似的問題一個又一個地被拋出與回答的時候,一個龐大的世界就在想像中被構造出來了。通過這樣的方法,我們可以 「認識」 很多人,「經歷」 很多事,而這些就是創作的源泉。

這是多麼令人著迷與值得回味的想法,似乎我們再也不用擔心靈感枯竭的一天。第一篇文章《靠譜,有時候無關能力》以及第二篇文章《用 Sketch 繪製一份美觀的交互稿》就是通過留心生活工作中的細節得來的。

寫作之於我而言,既是知識的整理與分享,也是在繁忙生活中對自己心靈深處的回溯與探索。希望未來能夠繼續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就像剛開始學習攝影時,對周遭的事情多一絲興奮。
推薦閱讀:

劉心武如何評價寫作?
小說《重生之必然幸福》的結局怎麼樣?
作文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有哪些?
狂武戰帝是一部怎樣的小說?
一年之前,是什麼讓我開始堅持寫作的

TAG: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