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身不是我 看到心不是我 「能看的那個」不是我 「誰」在看?人類為何有【我之存在】感知?腦科學談佛學

先看到身不是我,再看到心不是我,最後看的「能看的那個」也不是我,那最後是「誰」在看?

佛學裡面說,無我太多了。

今天換個角度,從大腦神經系統的知覺機理談無我,方知佛學之偉大。

2500年前佛學就以說明了無我。

2500年後,腦科學證實了無我之理論的科學。

那我們人類為何會有【我之存在】的感知????????

感知,點出了【我】的關鍵。物質是假象,唯有意識是真實。萬法唯心。一切唯識。人的感知系統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這裡談時間,談談時間知覺。

常識認為時間是客觀的存在。就如同認為我是客觀存在。

這都錯了!!!!!!!!!!

時間知覺是一種內在的人腦的記憶歸類分析模式,

時間知覺不是用於規定感知到的客觀世界,

時間知覺更不能用於描述客觀世界本身。

時間知覺是對變化的一種主觀衡量。

時間知覺是對錶象經驗形成的記憶聯合序列的一種分析衡量,而要形成一事物經驗表象的序列、聯合,則此一事物必須處於連綿接續的變化之中。

事物自身狀態的不斷改變刺激大腦,從而形成關於此一事物的連續的表象序列。

【我之感知圖像】就是大腦對於【生物體之我】變化的一種主觀衡量。

【我之感知圖像】就是大腦對於【生物體之我】,表象經驗形成的記憶聯合序列的一種分析衡量。【生物體之我】處於連綿接續的變化之中。【生物體之我】自身狀態的不斷改變刺激大腦,從而形成關於此一事物的連續的表象序列。

古老的佛學有一套完整的對於人類智力的理論,就是阿賴耶識理論。

阿賴耶識在佛學當中被看作就是宇宙的本體,因此,可以說宇宙的萬事萬物都由來於它,我們看到的一切實際上都是阿賴耶識變來的,阿賴耶識像大海,我們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是大海表面上的波浪,波濤滾滾就變成我們客觀世界周而復始的循環,這就是佛學阿賴耶識的認識。

阿賴耶識就是意識的種子。阿賴耶識可以流轉於宇宙間。阿賴耶識動態的,不是實體的物質。阿賴耶識就依賴於大腦而存有,但是阿賴耶識又不是大腦的功能。

此種奧秘,就是意識的奧秘。

人類大腦最多可達到 11 維空間的證據,可與宇宙是11維度空間理論進行對照。

也就是說,人的意識是宏觀11 維空間意識體的在當下三維世界的映射,是宇宙11維度引力場運動的結果。

就超微觀層面而言,人的意識就是宇宙一體的、量子場的、大量量子糾纏行為,由於人的意念前期參與過程,量子場量子糾纏坍塌為當下三維世界的信息,有此而有了人的認知、、感知、情緒、記憶、抽象概念、邏輯關係、人的意識與潛意識、人的行為,人類的種種文化與文明由此產生。

人類大腦的物理化學反應現象,都是量子場量子糾纏坍塌為當下三維世界的信息過程的宏觀現象。

腦科學認知到大腦存在生物電的反應,生物離子的化學反應,神經元與神經網路系統的存在,人的意識或者無意識活動與大腦的某些區域存在關聯,外部環境的刺激可以通過大腦神經系統引發人體的反應。因此現代的腦科學,就構建了人的意識的認知體系。

外部刺激--傳導到神經末梢--引發周圍神經系統的生物電、生物化學反應--產生大腦神經元的信息--神經元信息傳給大腦神經中樞---神經中樞經過計算處理得出加工信息--加工信息通過物理化學反應傳導給生物體的末端--由此引發人體的行為、記憶、情緒、概念、意識--而且行為、記憶、情緒、概念、意識人腦可以存儲下來作為下次刺激信號的前反饋信號。

這些可以用三維世界的理論與儀器,觀察到並予以解釋的現象,都是量子坍塌的宏觀現象。

這是證明有一個【我的存在】嗎?非也。我只是人類大腦的物理化學反應現象,都是量子場量子糾纏坍塌為當下三維世界的信息過程的宏觀現象。

人的大腦11維度空間的發現,證實大腦以及人體確實處在11維度宇宙空間之中。

古老的佛學以及印度教理論與修行,一直在肯定人的超出當下三維世界的心識的存在,以及解釋人類意識的心法心所法、唯識學的六識身、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的存在。

藏傳佛教的虹化的現象、三味真火的功力現象,就是證明了意識可以產生巨大的能量。

高僧故事:聾子和尚曠世傳奇 真火焚身轟動一時

具行法師(1876~1924),法名日辯,雲南大理人氏。幼失依怙,入贅曾氏。虛雲禪師至雞足山,法師全家八人在寺務工,漸生信仰。宣統元年(1909),師領其妻、子、侄、弟、嫂、岳母等全家八人同禮虛雲老和尚,剃度受戒。自此以後,日則種菜苦行,夜則禮佛、拜經、坐禪、念觀世音菩薩。1924年雲棲傳戒,虛雲老和尚請師為尊證。戒期將畢,法師變賣衣服設齋供眾,隨後告假回到下院,自取禾稈數把,身披袈裟趺坐,左手執引磬,右手敲木魚,面向西方念佛,現神通出「火光三昧」自化,雖成灰炭,仍能保持身貌巍然不動,轟動一時。

這只是證明意識具有能量,此能量可以向外發送。所以中國古話說,多說話傷身耗神。

根據量子力學基本方程,像電子這樣的微觀粒子不會同時具有精確的動量和精確的位置,這一不確定性原理限制了人們對微觀事物認識的極限,因為存在觀測者對觀測目標的擾動,主體和客體世界必須被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一個獨立存在於客觀世界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只有結合特定的觀測手段,才談得上具體意義。

是否存在獨立於觀察者的真實事物?

  喬普拉:您認為是否存在獨立於觀察者的真實事物?

  奧爾福德:是的。那種執著地認為桌子上的水壺依賴於你或我的觀察的觀點,我並不認可。

  喬普拉:我認為水壺的形狀、顏色、質感依賴於神經系統,不同的神經系統對這些信息的感知會完全不同。蜜蜂不會體驗到(同樣的)水壺,蝙蝠會體驗到超聲波的回聲,而蜥蜴的眼球能以兩個不同的軸轉動,我很難想像對一隻蜥蜴來說,水壺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所以,水壺本身就是作為水壺而存在嗎?

  奧爾福德:是的。

喬普拉:物質是假象,唯有意識是真實。

喬普拉點出了意識的關鍵,物質是假象,唯有意識是真實。

人類具有意識,但意識不是一個【實體的我】,否則【我就是物質了】,而物質本就是建立於意識的參與之中。

那我們人類為何會有【我之存在】的感知????????

感知,點出了【我】的關鍵。

生物的如何感知世界,就決定了在生物的意識中,世界是怎樣的!

也就是萬法唯心。一切唯識。

人的感知系統決定著人的意識中,外部世界是怎樣的。

人的意識就是對11維度宇宙一體世界的感知。

人的感知系統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第一是人的視覺感知系統。人的視覺感知系統十分複雜。

人類的認知過程,是由認知者、認知對象、認知環境、認知情緒、認知的時間、地點、種族、性別、文化背景、知識背景構成的綜合過程。簡答的說,認知就是人的心智對世界真相的認識過程。

首先以一個簡單的面孔識別過程的認知,來理解認知是怎麼回事情。

面孔識別一直備受研究者關注。

人能輕易地從不同表情中識別出同一 個人的面孔 (面孔身份識別 ) 也能從不同人的面孔上識別出 同 一 種 表 情 ( 即 面 部 表 情 識 別 ) ,識別得如此精巧, 以至眾多研究者相信, 識別面孔與識別表情兩者相互獨立,互不干擾。

但是經典功能模型,關於面孔身份識別與面 部 表 情 識 別並行獨立加工的假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最為典型的是面孔失認症 (prosopagnosia 或 agnosia)與杏仁核受損傷病 人表現出的面孔識別機能的選擇性受損:

前 者表現為不能識別熟悉人的面孔身份,但可 保留對面部情緒線索的識別;

後者則表現為 不能識別面部的一些表情, 但能識別面孔身 份。

也就是說,人類簡單的面孔識別認知過程,都是視覺神經系統、記憶神經系統與情緒神經系統配合的一種符合機制。

人類臉部識別能力直接與人類的社會化過程相聯繫。認知者往往依據性別、年齡、種族等多重社會範疇信息對陌生個體自動、快速地進行類別化加工,以期快速地識別和了解他人。近年來,隨著對社會認知早期加工階段不斷深入的探究,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內隱和外顯不同的類別化加工過程中,這些子範疇之間存在著不同類型的、複雜的動態交互作用。這些研究結果不符於早期一些面孔加工的獨立路徑理論,這些理論強調感覺系統在分析多重面孔特質時是相互獨立的。

再談時間知覺。大腦時間知覺是指對客觀現象延續性和順序性的感知 。

時間知覺的信息,既來自於外部,也來自內部。

外部信息包括計時工具,也包括宇宙環境的周期性變化,如太陽的升落等等。

內部標尺是機體內部的一些有節奏的生理過程和心理活動。大腦神經細胞的某種狀態也可成為時間信號。

時間知覺既與活動內容、情緒、動機、態度有關,也與刺激的物理性質和情境有關。

人們對較長的時間間隔,往往估計不足;而對較短的時間間隔,則估計偏高。刺激編碼越簡單,知覺到的持續時間也就越短。

在判斷時間間隔正確性方面,各感官是不同的。聽覺和觸覺對時間間隔的估計最準確。

由於年齡、生活經驗和職業訓練的不同,人與人之間在時間知覺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時間知覺是一種內在的人腦的記憶歸類分析模式,不是用於規定感知到的客觀世界,更不能用於描述客觀世界本身。

這裡要區分三個概念:我們大腦記憶中的世界圖景,我們感知到的客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物自體本身。

我們大腦記憶中的世界圖景。首先因為在大腦記憶中有保留了的世界過去的表象信息,感知到的世界現在的表象信息,推理預測到的世界未來的表象信息,三者都同時存在於大腦中,並且是以變化先後順序進行了歸類排序的,形成一個連續的存在統一體。大腦能夠對三者任意調用分析,從而可以進行時間長短等的估量、比較。

我們感知到的客觀世界是瞬時的,片在的,它的過去已經消失,它的未來還沒產生。我們沒有任何的經驗證據來肯定我們所感知到的客觀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一個連續統一體,猶如一幅長卷,俱都呈現。

時間知覺我們都知道是指一種對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續統一體的衡量。我們所感知到的客觀世界過去已不存在,未來還沒有存在,只有現在、片在。

所以我們所感知到的客觀世界沒有時間知覺的性質,不符合我們通俗認為的關於時間知覺的定義描述。

關於客觀世界物自體本身,以我們目前的實驗手段和實驗數據還不能有效地對它進行時間性說明,究竟它是一個過去、現在和未來共存的共時統一體,還是一個不斷變化而以片在形式存在的前後歷時體。

有些科學家傾向於這樣描述世界:大爆炸之前沒有時間,宇宙從大爆炸開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流逝;我們可以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好像是在說世界是一個共時體,它有過去,也有未來,並且我們可以把握。

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任何的經驗數據在表明宇宙的某個角落存在著關於宇宙曾經的經歷,並且我們可以不破壞宇宙的變化任意回到過去。

時間知覺是大腦中一種較獨立的結構或格局,它是大腦中一組分化的神經元,具有特定的單一的功能。

現代時間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無論我們知覺關於哪一組的表象、事件的時間觀念,大腦中總有一部分固定的神經組織被激活而參與其中。

具體表象經驗變換流轉,而這些神經組織是穩定不變的。

具體來說基底神經節小腦和前額葉在時間信息加工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這些神經組織的功能活動形成了人的時間知覺的主體結構、格局。

時間知覺是對變化的一種主觀衡量。

時間知覺是對錶象經驗形成的記憶聯合序列的一種分析衡量,而要形成一事物經驗表象的序列、聯合,則此一事物必須處於連綿接續的變化之中。

事物自身狀態的不斷改變刺激大腦,從而形成關於此一事物的連續的表象序列。

時間知覺是對同一事物變化前後表象的主觀衡量、判斷。

首先我們對視覺對象的感知體驗是連續的。這可以通過閃光實驗來說明其內部的相關原理。我們的視覺系統有一個感覺延遲,即在感知到光線後即使撤掉了光線,這種知覺也還要持續一小段時間,這個時間經研究一般確定為150—250ms。現在假定我們知覺到有一閃光,並且很快(100ms以下)又加上第二個閃光,由於視覺反應的產生和持續超過100ms,當對第一個閃光的反應還未消失時就已產生了對第二個閃光的反應,而對第二個閃光的反應還未消失時又加上第三個閃光的反應,這樣閃光就使視覺系統中產生某一種連續的反應,視覺系統所感知到的就象是連續光一樣。而我們視覺系統所感知到的表象序列就象這樣的閃光一樣,即先後的光刺激重疊在一起對視覺系統形成一持續穩定的光刺激流、連續序列,從而我們感知到的世界表象就呈現出一種連續綿延的穩定的圖景。同一個物體的先後光刺激重疊在一起,就形成了此一事物連續穩定變化的知覺體驗。

古老的佛學有一套完整的對於人類智力的理論,就是阿賴耶識理論。阿賴耶在梵文中的原意為:藏,能藏、集藏,阿賴耶識即是指能夠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無漏法種的第八識如來藏。,也稱為如來藏、本際、涅槃、一切種子識、異熟識。人間有情具足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和意根合稱前七識或七轉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眾生在世間之各種活動,系由身口意行,而造作善業、惡業、凈業、無記業,造作後即由第七末那識的執著性功能送交第八識——阿賴耶識保存。第八識阿賴耶識保存之業種,由第七識不斷地攀緣,配合外境六塵而不斷起意造作新業,同時不斷收集新業種,如是循環不已。

阿賴耶識卻是佛法的根本識,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和它的阿賴耶性,眾生也無法成佛。如果七識心王(七轉識)沒有和阿賴耶識在一起──沒有阿賴耶識的現行識來配合運作──就不可能成就熏習的功德,就沒有所熏的心體存在,一切善業、惡業、無記業的種子將會隨熏隨失,也就不可能有現在各人異於他人的七識心王的習性出現來運行;而且嬰兒熏習言語、動作等無記業也不可能成功,將會永遠保持剛出生時的愚痴無智,將會永遠保持在嬰兒狀態而不能作任何事,因為沒有一個持種受熏的阿賴耶識故,而七識心王都不能執持任何種子故,

所以必定要有另一個阿賴耶識心體,與七轉識同時同處地存在,而且繼續不間斷地配合七轉識而現行運作,才能使熏習結果所產生的種子保存不滅。而且,正當七識心王現行的時候,他如果想要能夠運作的話,還得要有第八阿賴耶識心體的現行識來配合運作

阿賴耶識在佛學當中被看作就是宇宙的本體,因此,可以說宇宙的萬事萬物都由來於它,我們看到的一切實際上都是阿賴耶識變來的,阿賴耶識像大海,我們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是大海表面上的波浪,波濤滾滾就變成我們客觀世界周而復始的循環,這就是佛學阿賴耶識的認識。

推薦閱讀:

腦科學研究發現:6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在打盹中建立語義記憶
當你發獃時,大腦究竟在幹什麼?
人工智慧可以更加準確的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
另類圖靈測試:人機交互中的大腦
人工智慧正在激活互聯網類腦系統,2018年,雲腦將成為新熱點

TAG:佛學 | 腦科學 | 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