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式愛情|一股濃濃的同志風

說到「柏拉圖式愛情」,人們總是和「精神戀愛」畫上等號。15世紀時期,義大利哲學家馬爾西里奧·費西羅(Marsilio Ficino)最早提出「柏拉圖式愛情」這一術語,並作了相應解釋:柏拉圖式愛情是精神戀愛,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而後,這種說法被廣為流傳。

然而,卻有不少學者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說:「柏拉圖式愛情」不等於「精神戀愛」,而基本討論的是男同性戀。

叔本華曾說:柏拉圖所謂的愛情,只是男人之間的感情。

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制》一書的作者伊拉·瑞斯(Ira reiss)經研究後認為,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也就是「同性戀」。

北大哲學系教授先剛也提出:柏拉圖在談論愛情時,如果不是全部,那也絕大多數都是指同性戀,尤其是指成年男子與少年男子之間的愛情。

柏拉圖和他的學生。圖源:維基

愛情作為文學家、藝術家的主要素材之一,它被刻畫得栩栩如生。然而,與文學藝術不同的是,哲學家卻從不同的角度去思量愛情:人類為什麼要有愛情?愛情的本質是什麼?

柏拉圖,一位眾所周知的古希臘哲學家,他筆下所描繪的蘇格拉底,擁有無數的「情人」。然而,作為思想營造出來的藝術形象,蘇格拉底無非是柏拉圖自己的化身。那麼如何理解柏拉圖所在時代的愛情?

在古希臘,「愛情」這個詞演化出了一個主動詞和一個被動詞。我們一般把主動詞,也就是主動者翻譯成「愛人」,被動詞,也就是被動的一方翻譯成「情人」。

一個成年男子與一位少年男子赤身裸體吸引對方。繪於公元前550-公元前525年,羅浮宮。圖源:維基

「柏拉圖式愛情」不等同於「精神戀愛」

費西羅提出「柏拉圖式愛情」的闡釋後,這種思想慢慢被傳承。經過時間的簡化或扭曲,直接簡化成了一句口號:「柏拉圖式愛情」就是「精神戀愛」,是沒有肉慾的愛情。雖然說沒有完全偏離柏拉圖討論愛情的本意,但也過於片面。

古希臘時期,男人是喜歡女人的,但他們更喜歡男人。在柏拉圖的愛情觀里特別明顯,他所討論的愛情基本上是男子之間的感情,就是同性戀。

裸體男少年在宴會上吹笛演奏。繪於公元前460年-450年。圖源:維基

柏拉圖解讀愛情

一個人為什麼會愛上另一個人?愛是什麼?在這裡,柏拉圖提出了三個問題:

  • 出於什麼原因愛?
  • 出於什麼目的愛?
  • 愛其本身還是依附其身的東西?

針對這些問題,柏拉圖舉了個病人和醫生的例子,根據他的理論,病人會愛上醫生。

  • 原因:病人生病了,病痛難忍。
  • 目的:解除病痛,獲得健康。
  • 愛的內容:擁有高超醫術,並能使自己重獲健康的醫生。

病人之所以會愛上醫生,是因為病痛,病痛使他們缺乏健康,由於缺乏,所以他們去追求醫生,讓醫生給予他們健康,從而產生了愛。柏拉圖對此總結愛出的本質是「匱乏」。

  • 動力因:愛是出於一種匱乏。
  • 目的因:填補這種匱乏,得到滿足。
  • 愛情對象:能夠填補這種匱乏的事物。

根據柏拉圖的結論,我們反過來看人類到底缺乏什麼。人們追求味覺的刺激,從而愛美食;追求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從而愛權貴;追求心靈的平靜,從而愛智慧......,人類追求的東西太多了,就像叔本華所說的:人帶著千百種需要來到這個世界上,其實就是帶著千百種缺陷來到這個世界上。

在這麼多的愛裡邊,人與人之間的愛才是是最崇高的,是無與倫比的。也就暗示著人類最缺乏的其實就是人,人因為缺乏而去追求另一個人,然後得到滿足。

薩福(Sappho)和埃里納(Erinna)在米蒂利尼花園。薩福是女同性戀鼻祖,她和她的女情人們生活在蕾絲波島(Lesbos),所以我們今天用「Lesbian」來指代女同性戀。西門·所羅門繪。圖源:維基

人類的愛,是對完整人性的追求

人愛一個物,得到它即可。但人愛一個人,滿足了一個人,那又如何才能滿足另一個人呢?

這裡,柏拉圖在《會飲篇》里藉助阿里斯托芬講的一個神話故事來回答。

人原本分為三種,全男人、全女人和陰陽人。太陽生了全男人,大地生了全女人,月亮生了陰陽人。所以人繼承的太陽、大地、月亮的特點,人最初是球形的,兩個頭,四個耳朵,四條胳膊四條腿,一對生殖器官,所有的身體組成部分都是現在的兩倍。

這時的人力量非常強大,他們決定推翻諸神的統治。諸神決定把人類一網打盡,但又害怕沒有人類就不會有獻祭,所以諸神就把人類劈成兩半,這樣既可以削弱人類的力量,又可以增加獻祭。劈開的傷口縫好扎繩,也就是我們現在的肚臍。

然而,被劈開的人都很想戀自己的另一半,他們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就久久地擁抱在一起,直到死都不放手。宙斯覺得這樣不好,就把人類的生殖器官移到前面,這樣,人類在擁抱的時候就可以交合。陰陽人擁抱交合後就會繁衍後代,延續生命。如果被劈開的是兩個男人或兩個女人,雖然他們不能交合,但是能互相安慰,平撫心靈。

柏拉圖藉助阿里斯托芬講述的神話故事論證了他的匱乏理論,人類原本是完整的,而愛情只是追求這種原初狀態的完整性。

  • 動力因:恢復人的天性。
  • 目的因:追求完整的另一半,恢復天性。
  • 愛情對象:被劈開的另一半。

柏拉圖的《會飲篇》。德國畫家安瑟爾姆·費爾巴哈繪製。圖源:維基

「情人」的愛是勇敢的

在柏拉圖的愛情里,主要是指成年男子與少年男子的戀愛,當時流行於古希臘尤其是雅典的貴族階層。成年男子愛戀美少年,屬於主動的「愛人」,被愛的少年則是「情人」。在這種關係中,處於被動一方的社會地位往往比較低,而主動方的社會地位則較高。

斐德羅是一位美少男,當時是屬於年紀較小、地位較低的「情人」的一方。柏拉圖借《會飲篇》斐德羅的嘴,闡述了作為「情人」的內心渴望。

斐德羅做出一個假設:如果組織一支全部由男子情侶組成的軍隊,這樣的軍隊就算人數少,戰鬥力卻會極強。因為他們不想在自己所愛的人面前丟臉,就算膽小鬼也會在愛情的激勵下變成勇士,所以一定會衝鋒陷陣,奮勇殺敵。

一個假設當然不足以證明自己的觀點,斐德羅又開始舉例,用3個故事講出了作為「情人」的勇敢,故事暗藏玄機。

  • 阿爾克提斯(Alcestis)的故事

阿爾克提斯因丈夫患有不治之症,奄奄一息。她去懇求命運女神幫助她的丈夫,命運女神告訴她,只要他的父母或妻子中有一人願意替他去死,他便可以活。他的父母不願意,但是妻子毅然決然地懇求願意替丈夫去死。阿爾克提斯的行為感動了諸神,最後讓她也復活了。

  • 俄耳浦斯(Orpheus)的故事

俄耳浦斯非常懷念他死去的妻子,他追隨到陰間懇求冥神。冥神被他的琴聲所打動,答應把他妻子帶回陽間,條件是離開陰間前不能回頭。當快要返回陽間時,俄耳浦斯還是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妻子是否跟在後面,結果他妻子的靈魂又回到了冥府。諸神為了懲罰奧菲斯,最後他死在了女人的手裡。

不是說愛情讓人勇敢么?怎麼失敗了,於是他立馬話鋒一轉,講了第三個故事。

  • 阿喀琉斯(Achilles)的故事

阿喀琉斯是一位美少年,而且英勇善戰。他的愛人偽裝成他的模樣去參戰,被赫克托耳(Hector)殺死。阿喀琉斯誓死要為自己的愛人報仇。但他的的母親海洋女神告訴他,如果他殺了赫克托耳,他就會死,如果寬恕了他,阿喀琉斯就可以平安回家,長命到老。儘管如此,阿喀琉斯還是選擇殺了赫克托耳。正式因為阿喀琉斯珍視他的愛人,諸神佩服她的勇氣,所以死後他的靈魂被歌頌。

斐德羅作為「情人」的一方總是缺少陽剛之氣,因此地位相對比較低下。那麼,斐德羅必然想要極力維護自己的地位。他想證明的是:愛人並不是懦弱的,相反,他們是勇敢的。你看阿爾克提斯願意替丈夫去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轉念一想,不對啊,阿爾克提斯是個女人,就算要證明自己勇敢也不能用地位及其低下的女人吧。所以他立馬又舉了俄耳浦斯的例子。他為了愛的女人跑到陰間,而且他是男的。但一說完,感覺又不對,俄耳浦斯失敗了。這個例子不好,再來一個。阿喀琉斯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么,他既是勇敢的美少男,作為「情人」一方,而且是個勇敢的男子,為了自己的愛人付出了生命,他為死去的愛人義無反顧,他就是妥妥的英雄。肯定了作為「情人」一方的付出及地位。

所以,柏拉圖在這裡表述,一個人要想生活幸福,出身、地位、財富都靠不住,只有愛情像一座燈塔,指明人生的航程,給人無限的力量。

阿喀琉斯(Achilles)在為他的「愛人」普特洛克勒斯(Patroclus)包紮箭傷。圖源:維基

「愛人」應該追求品德之愛

古希臘成年男子和少年之間的戀愛是有年齡限制的。少年一般是12~17歲之間,剛好處於發育階段的男孩,若愛上小於12歲的男孩被認為是不道德的,同樣,成年男子之間的愛情也會為人所不齒。

保塞尼亞斯和阿伽通就是這樣的一對。他們的愛情受到社會的詬病,他倆是一對不守規矩的情侶。作為「情人」的阿伽通已經過了30歲。

所以在柏拉圖的《會飲篇》中,保塞尼亞斯就極力推崇高尚品德的愛,為自己辯解。他認為愛情本身無所謂好與壞,而僅當愛情導致善或惡的行為時才可以說愛有好壞之分。如果一個「愛人」是為了使他的「情人」的品德得到提高,是為了靈魂的交合,那麼他的愛是高尚的,是忠貞不渝的,是永不褪色的。但如果「愛人」只是為了肉體的慾望而去追求他年少的「情人」,那麼他的行為是卑鄙的,他的愛是短暫而世俗的,所愛的肉體一旦色衰,他就遠走高飛,背棄從前的信誓旦旦,他所有的甜言蜜語都變成了謊言。

保塞尼亞斯認為只要遵守「品德」的愛情是應該被讚頌的,不管愛情雙方的年紀多大,只要不敗壞對方的「品德」,都是被允許的,即使是他的愛情也是純潔高尚的。

他把愛神分為兩個,一個是天上的愛神,他指引人類熱愛美男子,愛的本質是靈魂和美德;另一個是地上的愛神,他指引人們愛女人和孩童,貪圖享樂和肉體。所以說天神之愛是值得讚美的,而地神之愛應該遭到譴責。

柏拉圖把低等的肉慾之愛必做「狼對羊的愛」,這種愛,只是為了享受。另一方面,柏拉圖也體現了「男性真愛論」這一思想,品德高尚的愛才是真愛。

古希臘壁畫中,右側的成年男子試圖親吻少年。圖源:維基

愛神也是不完滿的,他只是個精靈

在《會飲篇》里,柏拉圖借蘇格拉底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神話故事。

美神誕生的那一天,諸神設宴慶祝。富貴神喝得酩酊大醉,倒在宙斯的花園裡呼呼大睡。這時,貧窮神聽到屋內歡聲笑語,就跑去行乞,看到花園裡俊美的富貴神,愛慕至極,在富貴神不知道的情況下,與他交配,結果懷了孩子,有了愛神。

愛神生下來後,有了父母兩人的特質:他的父親富貴神是無所不能的,總能完滿自足;而他的母親貧窮神總是一無所有,永遠在追求,得不到。

所以愛是介於美與丑、真知與無知、神與人之間中間狀態的精靈。柏拉圖藉以隱喻人類的愛,他缺乏了之後就去追求,然後擁有,然後失去,再追求,再擁有,再失去,處於一個循環的模式,周而復始。

成年的愛神(Eros)。繪於公元前470年-450年間。圖源:維基

肉體之愛與精神之愛是可以並存的

在《會飲篇》最後一部分里,蘇格拉底的小「情人」阿爾基比亞德喝得就其熏熏地跑過來。阿爾基比亞德是一位美少男,他酒後吐真言,各種的讚美他的「愛人」蘇格拉底。雖然說蘇格拉底長相醜陋,肉體上完全看不出他的美;但他被蘇格拉底的智慧、美德所折服,為他愛得死去活來,這上升為一種精神之愛。

但是,阿爾基比亞德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蘇格拉底肉體的追求。他想法設法與蘇格拉底單獨相處。甚至於,有一晚故意找話題跟蘇格拉底聊到深夜,留他同睡,關燈後脫了衣服就抱著蘇格拉底,但是什麼也沒發生。阿爾基比亞德借著酒勁跟大家哭訴。

不只在此,柏拉圖在《斐德羅篇》中也承認,就算是所謂的精神戀愛可以容納肉體。他說,還沒有達到最高階段,處於較低階段的精神戀愛者,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求得肉體上的快樂,作為一個小小的犒勞。

蘇格拉底(Socrates)與「情人」阿爾基比亞德(Alcibiades)。圖源:維基


「柏拉圖式愛情」中的精神戀愛只是他觀念中的冰山一角,請不要如此粗暴的對待。


推薦閱讀:

108個關鍵詞8——夜晚
哲學江湖往事(五):棋逢對手
化繁為簡,掌控力不可或缺的能力
【原著解讀】丹尼特的《心靈的演化》:語言的起源
假如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你將如何度過?

TAG:哲學 | 蘇格拉底Socrates | 柏拉圖Pla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