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戰略下四國聯盟-中國地緣政治新危機

在特朗普的超長訪問尾聲,一個新名詞進入人們的視野,美國的「印太戰略」。至於這個印太戰略主要是針對誰的,不說大家也知道。

美日澳印談印太合作 印媒:10年前提議如今才落實

印太的概念不是首次提出,為什麼這次能逐步成型,中國的快速復興是最主要的因素。

印太戰略的本質是美日印澳的四國聯盟,這四國的政治訴求是不一致的,所以在很長時間結合力沒那麼強,一直只停留在紙上。

四國中,中美關係是新型大國關係,也就是既有合作也有對抗,可以很好、可以很壞、中美關係有矛盾,但是可以調節也能緩和。中國已經漸漸觸及美國給中國設置的玻璃天花板,但同時中美經濟關係有很密切,互補性很強,所以現階段美國的選擇是示緩亞太,著力解決國內。

中日關係則是敵對,兩者經濟上高度競爭,政治上敵對,領土上有糾紛,歷史上有隔閡。假設今天日本突然崩潰了,那麼日本的製造業訂單將主要流向中國,提供大量的就業和外匯,同時中國的企業將有機會添補日本高端製造業留出來的空白,獲得發展空間。東海油氣田可以大規模開發而不必擔心戰爭風險,將極大改善中國能源結構。同時來自東海的戰略壓力也將大大的緩解。所以,中日關係既不可能緩和也不能調和。而現實也呼應了這樣的狀況,中國高舉反法西斯的政治大旗,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政治聲討在國際社會壓力最小。而中國示強一般也找日本,巡航釣魚島,軍艦軍機環繞日本列島,艦隊穿越宮古海峽、津輕海峽。示強於日本,一則引發的周邊國家警惕最低,二則對國內情緒改善幫助極大(中日歷史因素),大有不管從哪受氣都找日本撒火的味道。

中澳關係主要以合作為主,澳洲經濟上非常依賴中國,出口主要對象就是中國,同時中國投資、留學、旅遊收入也非常的客觀。澳洲雖然政治上跟隨美國,但更多的是出工不出力,是可以爭取的一方。

中印關係則比較特殊,在一帶一路之前,兩者更多的是合作的關係,中印在經濟互補性強,印度在基建、電力、通訊、交通上都非常需求中國的投資和建設。同屬發展中國家,政治需求接近,反帝反霸。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印即便不算好,但絕不算爛。而在一帶一路戰略後,印度對中國進入印度洋非常警惕,敵意迅速增強。特別是中國在巴基斯坦所控的克什米爾地區修建鐵路和石油管道,極大的刺激了印度。而在不久前的洞朗事件中,印度通過測試了解了中國的反應——即在一定條件下,中國是會以武力威脅捍衛自身權益的。這個邏輯不僅在洞朗更延伸於中巴經濟走廊和巴控克什米爾地區。所以,這是印度態度轉變尋求國際支持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認為印度和中國對抗,在於印度不了解中國的強大,其實是錯的。印度了解兩國的差距,了解印度無法單獨對抗中國,所以必要需要尋求幫助,這也是印度與日美突然靠近的原因。從地緣上,兩者正好是中國的兩線,兩者的逐步結盟會極大的增加中國兩線同時作戰的風險。

所以當中國推行的自身戰略的同時,也客觀的促進了地區鄰國的結盟。美日印澳以自身結合,則非常鬆散,只會日本一個跳。若中國以實力促地區格局的變革,則會面臨至少三家的威脅。這也是後起大國的宿命。

所以,軍改和建設一流軍隊口號不是沒有目的的。平靜的海面下,是波濤洶湧。

推薦閱讀:

中國的憂患
剛剛,印度徹底癱瘓了,中國不戰而勝
印度滋擾中國背後的目的
中國邊界爭議 | 中印錫金段(二)--手指地帶
印度軍隊撤了,問題解決了嗎?

TAG:印度 | 中國 | 中印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