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a giver,跨越固化的階層

01

年初公司有位從外地來的新同事跟我請教在上海讀書的事情。因為他聽說我十幾年前在復旦讀碩士研究生不僅獲取知識,也從那時起積累一定的人脈。

他大學本科畢業後先在外地工作,看看自己快奔30的年齡有了危機感,於是決定來上海尋找長遠出路。業務上他雖然有幾年基礎,但在上海這樣競爭激烈的大城市明顯有差距,而且除了同城的老同學,匱乏的人脈資源也毫無幫助。

他告訴我來上海後一直利用周末了解各高校在職研究生信息。但是問了一圈,不是停止在職研究生項目,就是專業和學校均不理想。

他有點苦惱,不知如何在短時間內打開在上海職業發展的局面。難道就這麼算了?!

聽了他的情況,我建議放棄再次上學讀書的念頭。雖然讀書這條路在學識和人脈上確實有幫助,但今時不同往日,近三年的時間成本換取專業知識和人脈資源的性價比並不高。

說白點,現代社會讀在職研究生不、合、算。

我鼓勵他多參加本地的社群活動。用時短,還可以認識很多人。

但過去的一年,我自己都很少參加社群活動。想多留點時間陪伴家人只是一個方面,更多原因是許多活動讓人失望。雖然活動流程流暢、氣氛融洽,但內容專業度不夠,打雞血偏多。而且參加活動的年輕人為主,都是指望通過活動認識較高層次的人脈,自身能力卻偏弱。

這不禁讓我思考一個問題:現在的社群活動如此眾多,但在行業專業化和人脈資源拓展兩方面都能達到要求的比較少。

即使年輕人有時間多多參加,可大面積「撒芝麻」的結果是收效甚微。

02

在平面幾何中有一個概念:兩條直線,當長度和角度適合的情況下,它們可以在某處形成一個交點。

這條學生時代的簡單數學定理,卻是我在30歲後突然醒悟的職場發展秘籍。

兩條直線,好比行業知識和人脈資源;相交的一點,則是正確的工作所能達到的目標。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一直困惑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在哪裡?再加上近兩年斜杠青年等稱呼變成可以馬上脫貧致富的代名詞,很多人正在忽視本職工作才是首要抓好的主戰場。

而這麼做的結果是什麼呢?

一是行業知識和人脈資源不匹配。即青年的時間精力都用在「斜杠」上,增長的是外行業知識,而認識的人脈又大多來自本行業。兩根直線沒有對準正確的方向,如何形成交點。

二是行業知識和人脈資源深(長)度不夠。即方向對了,卻因代表兩種能力的直線不夠長而無法匯聚成目標。

作為一個剛跨入職場的人,只有當行業知識和人脈資源兩方面具備的能力足夠,又工作方向正確時,才能在遠處的某個地方形成交點,得以實現事業上的成功!

那麼,符合上述兩方面條件的社群在哪裡?

03

我曾寫過不少受歡迎的英語學習文章。之所以反映不錯,源於我也是英語小白成長過來的,知道中國人學不好英語的痛點在哪裡。

而我的英語應用能力快速增長,除了工作需要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喜歡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獲取資訊。

比如我一直對瑜伽很感興趣,但瑜伽的入門需要一位好老師。最近我和一個印度人交上了朋友。就是從他那裡,我了解到一所在歐洲很受歡迎,中國人知之甚少的印度瑜伽學校。他還介紹上海本地的印度籍專業瑜伽教練給我認識。

當我在留意如何向那位新同事提供更好的職業發展思路時,恰好一位台灣朋友分享給我一個小程序【BeAGiver社群】

我註冊試用後覺得還真不錯,立即把它推薦給同事,同時建議採取如下使用方法。

首先,做個taker。不用不好意思,人生下來都是雙手朝天、嚎啕大哭、努力抓取,在我們沒有能力給予之前,先做個taker,儘力輸入。

Take的方式有兩種:

一是行業知識,這是該小程序最顯著的功能。主頁上可以看到正在進行的「報名活動」

點擊進去後,最上端有主講人的一段訪談視頻。用戶可以像觀看電影預告片般做初步了解,對於我這種喜歡緣分的人正好根據視頻建立此人的第一印象。

我發現【BeAGiver社群】對行業劃分很細。不僅在註冊時就選擇所處行業,而且在【行業】一欄下方涵蓋了當前主要的十個職業領域,相關的行業Giver的分享已足夠滿足快畢業的學生和年輕職場人。

通過學習這麼多接地氣的分享,無數個主觀形成一個客觀,對於行業知識的掌握足夠了。事後要做的是結合專業方向、公司類別等大量自學,在前文提到的「行業知識」這條直線上,做到足夠長(專業度)和方向正確。

其次,參與活動結交更為精準的人脈。早在前年10月,【BeAGiver社群】號召各行各業的人站出來,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並推出兩個視頻。其一是吳念真提到童年對他影響深遠的條春伯,用真實經歷講述關於【BeAGiver社群】的理念。條春伯告訴吳念真:「知識不光是用來謀取利益的,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的,知識是可以用來幫助別人的」(點擊觀看 Be A Giver視頻)

所以當我們打開活動信息時可以看到所有活動免費。這對年輕學生和初入職場的人來說,所付出的成本只剩下精挑細選出適合自己的話題後參與現場活動的時間,不再像「撒芝麻」那般浪費時間。

而在【BeAGiver社群】「知識是用來幫助別人」的理念下,在不斷參與活動中拓展人脈資源,尋找願意提攜自己的「人生導師」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變成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

最後,take到足夠行業知識和人脈資源後必須變身giver。這是終極的一步,也是跨越固化階層的一步。

take是輸入,光「拿」沒有用。逐漸轉型為giver,不但幫助更多人(結識人脈),而且教即是學(精深知識),輸出給大眾的過程才能讓行業知識和人脈資源兩根直線在更遠的地方交匯!

04

別再做嘴裡喊著要發財、要自由,卻在上下班路上手裡拿著手機看電視、玩遊戲的人。找到自己長遠工作方向的正確姿勢是立即搜尋微信小程序【BeAGiver社群】。來得早,不如來的巧,現在註冊後先抽好禮(詳見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

中獎是次要的,關鍵是做好時間管理,讓計劃可實現和執行。

10個行業共有150篇左右的網路分享活動和簡短介紹。可參照《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的方法,先用100天至一年的時間詳細研究小程序中本行業知識。例如,

掌握分享流程,定位自己是否適合該活動,然後重點學習流程中第3-6大點。除了聆聽分享者的演講,還要搜集相關行業書籍補充閱讀

等把自己的專業知識鞏固好,並具備一定基礎的人脈資源後,在下一個周期(100天或一年)擴展其他9個行業的知識和人脈。到那時,你會自然而然懂得選擇一條更加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向,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像我那位同事一樣躍躍欲試。聽說新近上映的電影《頭號玩家》有很多彩蛋,有關【BeAGiver社群】的使用方法我也只是展開冰山一角,它還有哪些彩蛋,期待你發現後評論區告訴我。

(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你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看過啊,那會兒我還沒睡呢。」
年輕時多吃苦,才會有勇氣獨自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
商業發展的縱橫理論:「橫」的機遇,「縱」的累積
想成功就一定要懂得「保齡球效應」
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捷徑

TAG:工作選擇 | 職場 | 成功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