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性大腦,心之性別

最近,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性別研究的重點放在同性戀的基因與神經心理方面。例如,研究表明,如果孕婦懷孕初期受壓,那麼兒子長大成為同性戀的概率就越大。因為,有精神壓力的孕婦會釋放一種叫作雄烯二酮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與睾丸素相仿,但功效卻弱得多。這種壓力荷爾蒙會擾亂睾丸素進入嬰兒大腦的時間與數量,從而干擾大腦性取向部分的發展。

不過,跨性別者的生理依據是什麼?從20世紀90年代初,多項研究在屍體檢查時,觀察跨性別者的大腦。研究者比較男性和女性的人腦解剖時發現,男女扁桃腺(人腦的情感中心)向下丘腦(提供身體多種基本荷爾蒙)發出信號的部位有著千差萬別。這個發射區域是終紋床核的核心區域,有著多種功能,比如性與焦慮反射。一般而言,終紋床核在男性大腦中的面積是女性的兩倍。同樣,跨性別女性(生有男性生殖器卻一直把自己看作女性的人)的終極床核看起來與那些生有女性器官與生殖器官的女性一樣,比男性小得多。有趣的是,無論跨性別者做不做變性手術或是接受荷爾蒙治療,這些差異一直存在。科學家們研究去世的睾丸癌病人大腦時發現,他們的終紋床核不會因注射大劑量女性荷爾蒙雌性激素而萎縮。

2008年,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了跨性別女性的一種基因變異,他們性荷爾蒙睾丸素的接收基因要比性別確定的男性長,同時,子宮吸收男性荷爾蒙的表徵也不那麼明顯,從而形成了更為「女性化」的大腦。從男變女的成年跨性別者下丘腦中的神經數量與大小與女性相仿,反之,從女到男的成年跨性別者下丘腦中的神經數量與大小則與男性相仿。跨性別者的大腦深層結構硬膜也存在差異,硬膜是基底核的組成部分,反映個人的性別認知,不受生物屬性或性狀況的影響。

性別認知取決於大腦而非性器官,這點若需進一步證明,那麼可以參考陰莖癌患者的實例,在陰莖癌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切除全部性器官。一項研究表明,60%的患者覺得陰莖切除部位有痛感,就如截肢後一般。在選擇性男到女變性手術中,沒有患者表明生殖器切除、重塑陰道與陰蒂的部位存在「陰莖幻影」癥狀。

實驗胚胎學是一個新領域,它研究的是能夠改變DNA,繼而影響某些基因功能的外部因素。實驗胚胎學的研究者想要解釋天性與後天學習之間的全新領域——環境可以影響個人的基因組成。環境激活會在激活某些基因的同時,讓一些基因休眠。雙胞胎的DNA可以是一模一樣的,但分子開關卻不盡相同。這些開關不僅受子宮外部的環境影響(如母親的行為、感覺、飲食或吸煙),還會受到子宮內部環境的影響。同卵雙胞胎公用一個胎盤,但每個胎兒在自己的羊膜囊中遊動,有自己的臍帶。科學家們發現,胎兒在子宮中的位置可以影響荷爾蒙進入每個胚胎的量。分子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即使雙胞胎離得很近,他們還是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因此他們的指紋也不同。

即使在出生後,性別認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2015年3月,馬里蘭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可以在下丘腦的視前區內注射一種睾丸素,改變新生雌鼠的性別行為。雌鼠雖僅一周大,但它們的大腦會在睾丸素的催使下男性化,還會出現典型的雄鼠性行為。老鼠的生理屬性是雌性,但生殖行為卻像男性。科學家們相信,注射類似於睾丸素的物質會激發某種機制,迅速激活大腦中某些休眠的男性化基因。

毋庸置疑,性別認知會受到生物與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雖然尚有許多未解之謎,我們知道孕中期時,基因與出生前所接觸的荷爾蒙的相互作用可以影響大腦發展,從而極大地影響性別認知。這表明,胎兒大腦的性差異發生於孕期後期,晚於性器官差異。同時,兩者都是複雜的生物過程。因此,性別認知變化也不是什麼驚訝之事。

如果說有什麼驚奇,那就是這些變化會進一步肯定,性別認知本身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它只是個人自我意識的一部分。每個人對性別感覺的重視也不同。研究表明,即便是性別認知與生物性別一致的人度性別認知也有不同程度的滿足感。性別差異似乎是常例,而不是特例。但是,關於男性/女性的雙重觀點以及把意料之外的事物視為病態的觀點依舊根深蒂固。

實驗胚胎學家的研究讓研究者質疑達爾文的性選擇原則,也就是只有男、女兩種性別。根據進化論,人類的多數特徵,比如性別,是適應環境的結果,因為它可以提高人類的生存率。從這個角度看,某些物理與生理屬性會進化,以求在競爭中生存下去。達爾文相信,良性的存在會促進競爭,提高生存的可能性,繼而提高環境適應能力。根據達爾文的規則,性偏差,如同性戀,是不合常理的,只會降低生存能力,因為他們不能繁衍生子。

然而,自然本身就提出了異議。在最開始,生命本無性。10億多年前,兩個細胞只是簡單接合,嵌入對方的細胞核內,形成DNA。單細胞生物很快被兩棲動物淘汰,隨後是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一直到人類。是什麼又是何時形成了男女之分?針對兩種有機組織如何成為必要生殖器官的問題,科學家們只有理論,卻沒有肯定的答案。達爾文主義者相信,兩種有機組織的染色體或許會進一步推動基因多樣性。多樣性,就事實來看,似乎會提高生存能力。性選擇理論的問題是有許多雙重原則之外的特例。

從本質上看,性是流動的、動態的甚至是可交換的。其實,許多魚類,如海鱔、鯊魚、小丑魚都會經歷性別變化,這是正常過程。在小丑魚種的等級排列中,雌性小丑魚在頂端。當它死亡時,最高級的雄性小丑魚會轉為雌性,代替它的位置。當珊瑚魚中唯一的雄性死亡時,最大的雌性珊瑚魚會變得更激進,並在10天內製造精子。在坦尚尼亞,有一種雌性鬣狗都長著明顯的男性外部生殖器。還有陰陽鹿,長著育兒袋的雄袋鼠。研究者在2015年發現,一種名為鬃獅蜥蜴的雄性澳大利亞蜥蜴在溫度升高時會變為生殖能力極強的雌性。跟人類一樣,蜥蜴也有兩種性染色體,z與w。雄性的染色體是zz,雌性的染色體是zw。當雄性蜥蜴蛋暴露於89華氏度的高溫下時,zz雄性胚胎會長成雌性。不過,需要明確的是,上述物種複雜的有性生殖並不是為了否定有性生殖的成功,只是為了進一步證明變種的存在,科學家們認為,變種不只限於人類,不過,一些人類社會接受多種性別的存在。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東部高地,人們認同第三種性別。第三種性別的一些嬰兒生來就患有5-α還原酶缺乏症,嬰兒性器官模糊,剛出生時看似是女性,隨著青春期的到來,男性化特徵會顯現:睾丸下降、聲音雄厚、出現鬍子。當地人稱這些第三種性別的人為kwolu-aatmwol,意思是「從女變男」。在多米尼亞共和國,同樣患有5-α還原酶缺乏症的孩子被叫作guevedochre(字面意思是:「12歲的蛋」)或machilhembras(「先女後男」)。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國,數百萬的跨性別群體被叫作hijra,這個詞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根據亞洲的古代神話,hijrayo富有某種特殊權利,可以為他人帶來幸運與孩子。在印度尼西亞,巴吉茲平布人認為世上不止有兩種或者三種性別,而是存在多種性別:男、女、生理性別是男卻扮演女性角色、生理性別為女但扮演男性角色、生理性別為女但同時兼顧男女特徵,以及生理性別為男但同時兼顧兩性特徵。巴吉茲平布人認為,如果巴吉茲平布文化中沒有這種五種性別的代表,那麼世界將不復存在。這也就是說,性別很重要,但不是只有男女兩性。

推薦閱讀:

以下這種性別認同屬於哪一種性別狀況?
如何看待澳大利亞同性婚姻法已正式合法化?
是否有非常像直男的gay?
如果張國榮還活著,會對LGBT在中國的合法性產生多大的影響?

TAG:跨性別者 | MtF跨性別女性 | LGBTQIA |